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蜱体内携带弓形虫的分子检测

发布时间:2020-07-08 18:29
【摘要】: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也是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们普遍认为只感染温血动物。但是,从远离猫粪污染的草食动物和鸟类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出高感染率。实验室前期研究显示,媒介节肢动物蜱可作为弓形虫在自然界的保存宿主。为全面了解自然条件下,蜱体感染弓形虫的情况,本研究开展不同地点、不同宿主来源和不同种类的蜱体携带弓形虫的分子检测,并对阳性样本中的弓形虫基因进行分型,以期为弓形虫流行病学研究提供资料。(1)本研究对1275份蜱DNA样品进行定量PCR分子检测,共发现88份为阳性样本,阳性率为6.90%。其中检测的吸血蜱样本总数为848份,阳性样本数为55份,阳性率为6.49%;检测的未吸血蜱样本总数为427份,阳性样本数为33份,阳性率为7.73%。(2)在吸血蜱中,成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7.69%,若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1.90%;幼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0;在未吸血蜱中,成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7.96%,若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0;幼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14.29%。(3)不同蜱种的阳性率差异并不大。在吸血蜱中,长角血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8.05%;血红扇头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7.50%;镰形扇头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12.12%;微小牛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0;草原革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10%;褐黄血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3.07%;血蜱属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20%;扇头属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5.22%以及未鉴定蜱种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0。在未吸血蜱中,长角血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7.67%;血红扇头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8.7%;镰形扇头蜱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8.33%;扇头属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6.25%以及未鉴定蜱种携带弓形虫的阳性率为0。(4)对所有通过定量PCR检测显示出携带弓形虫的阳性样本再用巢式PCR方法进行检测,均成功扩增出目的条带,将目的条带进行胶回收并送测序,测序所得结果与数据库标准序列进行比对,与弓形虫529-bp重复序列片段相似程度高达99%以上。说明所有阳性样本均携带弓形虫。(5)采用巢式PCR方法对所有使用定量PCR方法检测出携带弓形虫的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所有阳性样本均为弓形虫ME49虫株,即弓形虫Ⅱ型弱毒株。(6)构建吸血蜱阳性样本与未吸血蜱阳性样本数据进化树,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其显著差异性。发现吸血蜱与未吸血蜱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自然界蜱感染弓形虫较为普遍,蜱总体感染阳性率为6.90%;在检测的6种硬蜱中,5种蜱均感染,不同蜱种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在蜱的三个不同发育阶段,相较而言成蜱感染率较高,吸血蜱与未吸血蜱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所有阳性样本均为弓形虫Ⅱ型。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蜱携带弓形虫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弓形虫感染需要高度重视。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52.7
【图文】:

样本数,血蜱,血红扇头蜱,草原革蜱


将吸血蜱和未吸血蜱根据不同发育阶段进行分类统计,鉴定出蜱种的包括长角血逡逑蜱、血红扇头蜱、镰形扇头蜱、微小牛蜱、草原革蜱以及褐黄血蜱,其余为鉴定为扇头逡逑属、血蜱属以及未鉴定出种属的蜱样本(图1-1)。逡逑IS3吸血蜱逡逑4001逡逑E3末艰血蜱逡逑300逡逑毅逦U逡逑掩邋200邋M邋pg逡逑g:邋piM邋I逡逑*邋i0.邋(I邋|邋I逡逑0邋IJ邋1邋目W邋wi逦ra邋_邋m,邋ca逡逑图1-1不同蜱种采集到蜱样本数逡逑Fig.邋1-1邋Number邋of邋tick邋samples邋collected邋by邋different邋species逡逑

宿主,样本数,样本


2.4不同宿主蜱样本数逡逑将吸血蜱样本和未吸血蜱样本根据不同宿主进行分类汇总,宿主只要分为犬、牛羊逡逑以及游离蜱(图1-2)。逡逑600-|逡逑0吸血蜱逡逑_逦E33未吸血蜱逡逑I邋400'逦I逡逑J逦I逦i逦|逡逑慑螊p逦I逡逑0逦mm逦__逦M逡逑十邋&逦&邋香令逡逑图1-2不同宿主采集到蜱样本数逡逑Fig.邋1-2邋Number邋of邋tick邋samples邋collected邋from邋different邋hosts逡逑根据上图可知:采集到宿主为犬的吸血蜱样本有500份,未吸血蜱样本有118份;宿逡逑主为牛的吸血蜱样本有48份,而未吸血蜱没有;宿主为羊的吸血蜱样本为300份,未吸逡逑血蜱没有;另外采集到的游离蜱样本有309份。逡逑2.5不同发育阶段蜱样本数逡逑将吸血蜱和未吸血蜱根据不同发育阶段进行分类汇总,蜱主要分为幼蜱、若蜱以及逡逑成蜱三个发育阶段,采集到的吸血蜱均为叮咬在宿主体表,或腹部肿胀充盈的蜱。采集逡逑到的未吸血蜱主要是粘附在宿主皮毛而未叮咬在皮肤上,或者腹部干瘪的游离蜱。(图逡逑1-3)。逡逑

样本数,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样本,琼脂糖凝胶电泳


2.6蜱样本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逡逑对定量PCR后的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使用全自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逡逑Gel邋Doc邋EZ对目的条带进行观察(图1-4)。逡逑M邋1逦2逦3逦4逦5逦6逦7逦8逦9逦10逦11逦12逦13逦14逦15邋16逡逑■■■■逡逑II—逡逑图1-4蜱DNA样本琼脂糖凝胶电泳图逡逑Fig.邋1-4邋Ticks邋DNA邋samples邋gel邋electrophoresis邋of邋agarose邋gel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潇;张莉;吕艳;李海龙;;我国弓形虫病误诊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年05期

2 李秀萍;薛海莹;王刚;金莲军;;青海省湖东种羊场羊弓形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7年01期

3 宋玉英;;家兔弓形虫病的防治[J];中国养兔;2017年03期

4 胡小林;;羊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湖南畜牧兽医;2017年05期

5 何彦春;李珊;李旭蓉;钱振波;;甘肃省张掖市动物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6年03期

6 马超锋;;河南信阳地区羊弓形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与兽医;2016年09期

7 马超锋;孙何云;张轶;饶兵;;河南信阳犬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16年09期

8 肖思宇;吕芳丽;;眼弓形虫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4年10期

9 ;宣传普及防治弓形虫病 发展边贸为民营企业点赞[J];中国周刊;2017年06期

10 杨兆民;;弓形虫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及防治策略[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书江;董雪艳;刘全;许应天;;笼养黑熊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黄建荣;;弓形虫病诊治进展[A];全国寄生虫病高峰论坛暨2016年浙江省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3 赵鹏;张守发;贾立军;于龙政;;吉林省长春地区牛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4 王正松;聂浩;方瑞;肖犟;冯辉辉;涂攀;周艳琴;赵俊龙;;湖北省规模化猪场弓形虫病动态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文韬;路义鑫;鹿凌岩;穆永才;刘俊超;戴丽梅;宋铭忻;;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牛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辉;张健;;一例犬弓形虫病的诊断与治疗[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9年

7 李祥瑞;;弓形虫病的流行的新趋势[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崔平;秦建华;方素芳;;河北省动物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朱引洁;吴文学;贺国强;;弓形虫病的诊断现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孙秀涛;谢银杰;杨建发;李树荣;段纲;邹丰才;;云南省部分地区家畜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郭;弓形虫病危害不轻[N];中国商报;2000年

2 记者 周俏春;专家敬告:“准妈妈”慎养猫[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戴培红;北京友谊医院探索治疗弓形虫病的新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杜长明;当心宠物身上的“宠物”[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王志海 邵芹;犬弓形虫病[N];中国畜牧报;2003年

6 临城县畜牧局 李路民;猪得弓形虫病 吃了猫的亏[N];河北科技报;2002年

7 李水源;当前猪场弓形虫病的防控[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8 刘延年;家畜弓形虫病的防治[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9 邢台市兽医院 邢兰君 高社朝;猪高烧不退 没准是弓形虫病[N];河北科技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白轶南;弓形虫病 危及胎儿健康[N];保健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铭;弓形虫移动联结复合物成员棒状体颈部蛋白4的功能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2 闻慧琴;弓形虫多态性毒力相关效应分子GRA15_Ⅱ/ROP 16_(Ⅰ/Ⅲ)致小鼠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卿;弓形虫MIC6/7/8及GRA15互作蛋白的筛选、鉴定及GRA15对宿主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4 韩亚莉;弓形虫扁菱形蛋白酶4和组织蛋白酶C1的免疫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5 徐颖;弓形虫RH、PRU和VEG虫株中ROP38功能的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6 张晓;雌二醇和孕酮对弓形虫侵染的影响及其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7 司进;弓形虫病免疫诊断及靶向生物治疗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8 王洪法;弓形虫ROP2基因在大肠杆菌和卡介苗中的表达及免疫原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李华文;我国弓形虫不同分离株、RH株及其突变体同源性和差异研究[D];中山大学;2004年

10 刘世国;精液传播弓形虫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q

本文编号:2746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46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