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碳氮转化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812.2
【部分图文】:
图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Fig.2.1 The location of study area2.1.2 原位培养试验采用 PVC 顶盖埋管原位培养法,于 2015 年 8 月中旬,用力将 PVC 矿化管(长 12 cm,内径5 cm)砸入土壤,直到管上端与地面相平,将 PVC 管取出,剥离底部 2 cm 土壤。顶部用透气不透水的塑料薄膜封口,下端用脱脂棉和纱布封口后放回原处培养。在每个处理小区各埋入矿化管18 根。同时在每个处理小区用土钻取 0-10 cm 土层土壤样品 3 钻,混匀装入 1 个自封袋,用冰盒带回实验室,测定土壤 NO3--N、NH4+-N 含量,作为氮转化培养的初始值。在各个处理小区内于2016 年 6 月(培养 300 d)、7 月(330 d)、8 月(360 d)、9 月(390 d)中旬分别取出 3 根矿化管,去除管中的根系,用冰盒带回实验室,测定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MBC、MBN、NO3--N、NH4+-N 含量,计算碳氮矿化速率。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土壤理化因子、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样品采集于 2015 年 8 月中旬。在各个处理小区内按照 S 型取样法选取 10 个点,去除表面植被,取 0-10 cm 和 10-20 cm 土层土壤分别混匀,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4.2.2 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4.2.2.1 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的影响Biolog-Eco 微平板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征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重要指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0-10 cm 土层,培养第>N15>N0>N200>N150>N300。低氮添加((N150、N200、N300)。不同氮添加处理下 1顺序不同。同一氮添加处理不同土层土壤的 AW土层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高于 10-20 cmA
图 4.6 不同氮添加处理下(A, 0 10 cm 土层; B, 10 20 cm 土层)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Fig.4.6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for carbon utiliza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nitrogen additiontreatments (A, 0 10 cm soil layer; B, 10 20 cm soil layer).4.2.2.4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化学因子之间相关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化学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见表 4.3。0-10 cm 土层,土壤微生物 Shannon 指数 H 与土壤 pH、MBC/MBN 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碳、NO3--N、速效磷和 MBN 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优势度指数 D 与全氮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均匀度指数 E 与土壤 pH、MBC/MBN 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有机碳、全氮、NO3--N、速效磷和 MBN 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10-20 cm 土层,土壤微生物 Shannon 指数 H 与土壤 pH、全氮、全磷、NH4--N 和 MBC/MBN 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机碳、NO3--N 和 MBN 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优势度指数 D 与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均匀度指数E 与土壤全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 pH、有机碳、全氮、全磷、NO3--N、MBN、和 MBC/MBN 是影响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表 4.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化学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Table 4.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diversity indices and soil chemical factorsShannon 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云;温腾;;模拟氮沉降对小兴安岭地区人工红松林土壤氮转化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7年03期
2 李盼盼;王兵;刘国彬;李彬彬;;基于图谱可视化的中国大气氮沉降研究态势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7年05期
3 陶亚南;李永庆;;浅析大气氮沉降的基本特征与监测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年07期
4 韩雪;王春梅;蔺照兰;;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9期
5 刘文竹;王晓燕;樊彦波;;大气氮沉降及其对水体氮负荷估算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年05期
6 郑丹楠;王雪松;谢绍东;段雷;陈东升;;2010年中国大气氮沉降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5期
7 张卫强;肖辉林;殷祚云;曾晓舵;黄美艳;冯乙晴;张毅龙;;模拟氮沉降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12期
8 常运华;刘学军;李凯辉;吕金岭;宋韦;;大气氮沉降数值模拟的演替进程与模型筛选[J];干旱区地理;2013年03期
9 廖迎春;王辉民;樊后保;沈芳芳;郭虎波;袁颖红;刘文飞;杨风亭;;模拟氮沉降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常运华;刘学军;李凯辉;吕金岭;宋韦;;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瞿玲露;肖化云;;中国南方大气氮沉降空间插值模型的比较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C];2015年
2 周晓丽;胡荣;王亚南;方炎明;;苔藓组织氮含量和氮同位素指示盐城市大气氮沉降规律及大气氮源[A];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C];2018年
3 李倩;曾光明;张硕辅;焦胜;朱华;王玲玲;熊樱;;三峡水库调度对洞庭湖氮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可能性风险的影响[A];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能建;肖化云;朱仁果;张忠义;;城市高氮沉降下植物组织游离氨基酸的代谢响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C];2015年
5 高艳;马红亮;高人;尹云锋;章伟;朱祥妹;;模拟氮沉降对森林土壤酚类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陶韦;刘t@;赵新达;马林娜;张时伟;王海霞;;氮沉降对辽河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A];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8年
7 徐宇;肖化云;;维管束植物叶组织游离氨基酸浓度及氨基酸氮同位素组成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8 张硕;王一文;高莉莉;;模拟大气氮沉降增加对森林土壤矿化通量的影响[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8年
9 谢志英;肖化云;吴代赦;;利用苔藓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示踪农村地区大气氮沉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孟博;;氮沉降条件下松嫩草地生产力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及其生态学机制[A];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童岱;莫江明:氮沉降消灭植物种类[N];北京科技报;2010年
2 周飞;森林的植物多样性与氮沉降有关[N];广东科技报;2010年
3 洪流 学红;氮排放增加威胁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记者 林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硫氮沉降量较大[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周飞 方运霆;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有新发现[N];广东科技报;2009年
6 徐国良;土壤氮多寡 跳虫应先知[N];广东科技报;2010年
7 记者 黄朝武 通讯员 何志勇;控制氮素沉降应立足源氨减排[N];农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梅;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碳氮转化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崔晓庆;降雨、温度和氮沉降增加对新疆温带荒漠生态系统氮素去向和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3 董利利;不同形式氮添加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4 韩会阁;氮沉降背景下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其对水分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年
5 邹亚丽;氮沉降对典型草原土壤氮组分及氮矿化过程的影响及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崔s
本文编号:2821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82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