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伤口胶原蛋白的调节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21:35
   目的:血竭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血竭素是从血竭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其以单体形式存在时很不稳定,易被还原,因此常以血竭素高氯酸盐的方式存在。本试验通过血竭素高氯酸盐软膏对伤口及其周围组织应用进行处理,检测胶原蛋白及其相关因子含量变化,探究血竭素高氯酸盐(Dracorhodin Perchlorate,DP)对胶原蛋白及其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试验选取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20 g左右。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DP治疗低,中,高剂量组。将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并在第7天禁食12小时。将大鼠按0.35mL/100 g的剂量用10%水合氯醛麻醉,然后将大鼠背部剃毛并用70%酒精消毒。使用直径为1 cm的无菌组织打孔器在每只大鼠背部冲压两个全层皮肤创口,打孔后使用碘酊对创口消毒。待观察大鼠苏醒后,进行常规饲养。用不同浓度的DP软膏处理每组的伤口。低剂量组软膏的DP含量为50μg/mL,中剂量组软膏的DP含量为100μg/mL。高剂量组软膏的DP含量为200μg/mL,模型对照组大鼠未进行处理。使伤口自然愈合。在造模前和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和第14天取大鼠皮肤的伤口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愈合皮肤组织中TGF-β1,MMP-2,MMP-9,TIMP-1和TIMP-2的表达和分布。ELISA法检测大鼠愈合皮肤组织中IL-1β,COX-2和PDGF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愈合皮肤组织中TGF-β1,Smad2/3,p-Smad2/3,MMP-2,MMP-9,TIMP-1,TIMP-2,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的表达的变化,RT-PCR法检测愈合皮肤组织中MMP-2,MMP-9,TIMP-1,TIMP-2,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在0~14 d时,DP软膏可显著提升大鼠愈合皮肤组织中collagenⅠ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14 d时表达量达到高峰;0~7 d时,DP软膏治疗组collagenⅢ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提高,7 d时表达量达到高峰,collagenⅢ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在7~14d降低,表达水平在14 d时基本恢复正常;在0~14 d时,DP软膏可显著提升大鼠愈合皮肤组织中TGF-β1、Smad2/3蛋白的表达量,并显著提高Smad2/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在0~14 d时,DP软膏可显著降低大鼠愈合皮肤组织中IL-1β、COX-2的含量并提高PDGF的含量;0~3d时,DP软膏治疗组MMP-9、TIMP-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提高,且在第3 d时表达量达到最大值、MMP-9/TIMP-1的比值也为最大值,3~14 d时MMP-9、TIMP-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量降低,且MMP-9/TIMP-1的比值亦降低,至14 d时表达量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且上述作用皆呈现剂量依赖性。在3 d时,DP软膏治疗组MMP-2及TIMP-2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显著,但与造模前相比显著提升,在3~14 d时,DP软膏治疗组MMP-2及TIMP-2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显著,MMP-2/TIMP-2的比值亦无显著变化。结论:DP能够促进大鼠的伤口愈合。可通过增加愈合皮肤组织中表达的胶原蛋白的量来促进伤口愈合。DP主要是通过增加TGF-β1、Smad2/3蛋白的表达和Smad2/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并通过降低MMP-9的表达量及通过调节TIMP-1的表达量抑制MMP-9的活性,从而抑制胶原蛋白的分解,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学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853.74
【部分图文】:

软膏,蛋白表达,血竭素,高氯酸盐


结 果3 结果3.1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皮肤组织中 collagenⅠ和 collagenⅢ的影响检测结果3.1.1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皮肤组织中 collagenⅠ和 collagenⅢ的表达检测结果由 WB 结果可以看出,同一时间点,随血竭素高氯酸盐软膏中血竭素高氯酸盐浓度的增加,collagen Ⅰ及 collagen Ⅲ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呈剂量依赖性;而在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点观察,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collagen Ⅰ的表达量也有显著提高,呈现时间依赖性。但 collagen Ⅲ的表达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 7d 时的表达量最高。见图 3-1 和图 3-2。

软膏,蛋白表达,给药,血竭素


图 3-2 DP 软膏对皮肤组织中 collagen Ⅲ蛋白表达的影响Figure 3-2 Effect of DP ointment on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Ⅲprotein in skin tissue3.1.2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皮肤组织中 collagenⅠ和 collagenⅢ基因表达检测结果从 RT-PCR 结果可以看出,随时间增加,皮肤组织中 collagen Ⅰ的 mRNA 表达量显著增加,且给药组中 collagen Ⅰ的 mRNA 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未给药组;而皮肤组织中 collagen Ⅲ的 mRNA 表达量在 0~7d 时显著上升,但在 7~14d 时则显著降低,7d 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且给药组中 collagen Ⅲ的 mRNA 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未给药组。见图 3-3。

软膏,给药,血竭素,高氯酸盐


图 3-2 DP 软膏对皮肤组织中 collagen Ⅲ蛋白表达的影响Figure 3-2 Effect of DP ointment on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Ⅲprotein in skin tissue3.1.2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皮肤组织中 collagenⅠ和 collagenⅢ基因表达检测结果从 RT-PCR 结果可以看出,随时间增加,皮肤组织中 collagen Ⅰ的 mRNA 表达量显著增加,且给药组中 collagen Ⅰ的 mRNA 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未给药组;而皮肤组织中 collagen Ⅲ的 mRNA 表达量在 0~7d 时显著上升,但在 7~14d 时则显著降低,7d 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且给药组中 collagen Ⅲ的 mRNA 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未给药组。见图 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吴贵华;吕曙华;;HPLC法测定红花七厘散中血竭素高氯酸盐[J];中草药;2006年06期

2 吴娅玲;汤新红;陈刚泉;;血竭素高氯酸盐在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创面愈合中的作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年10期

3 徐淑卿;郝颖;赵清;;中药血竭的稳定性研究[J];中成药;2006年04期

4 徐淑卿,沙明,孟宪生;血竭的稳定性研究[J];中成药;2005年05期

5 王全胜;张丽晓;刘建国;汪永辉;;血竭素高氯酸盐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脏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年10期

6 何福根,宋旭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回生第一丹胶囊中血竭素的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4年03期

7 彭禹;李文春;赛春梅;刘文亮;;高效液相法测定骨筋丸胶囊中血竭素的含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3期

8 汪永辉;王全胜;刘建国;张丽晓;张彬;;血竭素高氯酸盐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J];中国中药杂志;2009年07期

9 尹光天;杨锦昌;孙冰;李荣生;邹文涛;;黄藤果实血竭成分的提取和鉴别[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帅银花;李远彬;陈燕燕;袁凯伦;赖小平;;不同部位黄藤果实中血竭素的含量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全胜;张丽晓;刘建国;汪永辉;;血竭素高氯酸盐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药理学作用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8年

2 刘建国;汪永辉;王全胜;张丽晓;张彬;;血竭素高氯酸盐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夏明钰;血竭素高氯酸盐和厚朴酚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2 张广鑫;抗肺癌小分子药物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韩玉文;血竭素高氯酸盐对伤口胶原蛋白的调节作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乔路;血竭素高氯酸盐对大鼠创伤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3 刘琳;血竭素高氯酸盐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4 MAHADEV(代夫);抗膀胱癌天然化合物木香烯内酯和高氯酸盐血竭素的确定和作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汪永辉;血竭素高氯酸盐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张丽晓;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贾召锋;三种中药对NIH-3T3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24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824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7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