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大肠杆菌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流行病学及传播机制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852.61
【部分图文】:
.1 多粘菌素的结构多粘菌素(Polymyxin)是一组从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培养液中提肽类抗生素,其中包含多粘菌素 A、B、C、D、E 5 种组分。迄今为止,只有多粘菌素 B菌素 E(又称粘杆菌素)应用于临床。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发现于 1949 年,在日本首次分,1959 年开始在欧洲、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和畜牧业。但由于多粘菌素窄且对肾脏和神经系统有较大的毒性作用,同时由于新一代疗效好、毒性低的广谱抗生素代头孢菌素)的问世,限制了多粘菌素类药物在人医临床上的使用(Li et al., 2006)。直到上 年代,随着多重耐药(Muti-drug resistance,MDR)和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氏阴性菌,特别是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的出现,在缺乏新抗菌药物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重多粘菌素类药物,将其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 最后一道防线 (Falagas11)。多粘菌素属于阳离子多肽类抗生素,非核糖体合成,其结构是由线性的三肽部分连接肪酰基链和环状7肽构成,4-位的L-α,γ-二氨基丁酸残基(L-α,γ-diaminobutyric acid,L-D 10 位的 L-苏氨酸(Thr)缩合后形成七肽环。多粘菌素 B 与多粘菌素 E 基本结构相同,于 7 肽环上的 6-位氨基酸不同。多粘菌素 B 的 6-位氨基酸是 D-Phe,多粘菌素 E 的 6-位氨 D-Leu(图 1.1)。
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其它的家族成员一样具有相似的抗菌机制。尽管详细的多粘菌素抗菌机理还不十分清楚认为造成细胞膜裂解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多粘菌素的抗菌机制与其两个特殊的结构:(a)一个由 7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亲水性环状多肽 头部 ,(b)一个长的疏水性脂 ,通过三个氨基酸残基从 头部 延伸出来。组成多粘菌素的十个氨基酸中六个是 L氨基丁酸残基(L-DAB),它们都集中于亲水性 头部 ,在生理 pH 条件下,可以提电荷。多粘菌素的作用靶点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上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多糖 (LPS)主要包括核心多糖、O-抗原和类脂 A(LipidA),其中 Lipid A 通过结合和 O-抗原以保持细胞外膜的完整性。多粘菌素发挥抗菌活性的主要驱动力是多粘菌素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多粘菌素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头部 与 Lipid A 带负电荷的阴离团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一旦与 Lipid A 结合,多粘菌素的脂类 尾部 就会穿透细胞致细胞外膜结构紊乱,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破坏细胞膜的物理完整性,使细胞膜失衡,造成细胞内重要成分丢失,最终导致细菌裂解和死亡(图 1.2)。
图 1.3 双组分系统介导的多粘菌素耐药示意图(Baron et al., 2016)Fig. 1.3 Two-component system-mediated polymyxin resistance1 基因的发现究认为,多粘菌素耐药的产生是由细菌染色体突变所介导的,因此无法通素耐药,因而多粘菌素耐药菌不易形成广泛性流行。2007 年华南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秀娜;张会敏;孙坚;刘雅红;冯友军;;多黏菌素耐药MCR-1:公共卫生领域的新挑战[J];科学通报;2017年10期
2 曹阳;遇晓杰;韩营营;李杰;阚飙;闫梅英;;我国非伤寒沙门菌对多粘菌素的耐药现况及mcr-1基因携带概况[J];疾病监测;2017年05期
3 屈磊磊;康宝林;贺明峰;潘秋惠;;非流动环境下基于mcr-1耐药基因传播机制的种群传播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18年02期
4 李振斌;姜雯;宋传周;赵建梅;李月华;迟良;刘焕奇;曲志娜;;猪禽源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对黏菌素的耐药性及MCR-1耐药基因检测[J];动物医学进展;2018年12期
5 陆上;毕颖敏;杨洋;胡付品;杨帆;;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中mcr-1的筛查及其阳性菌株的药敏结果[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8年04期
6 周洋;刘秋云;李玉宁;张丹艳;;mcr-1基因介导黏菌素耐药性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8年03期
7 于洋;;快速方法检测可移动抗性基因mcr-1[J];中国食品学报;2017年02期
8 黄旭;孙鹏飞;夏文颖;唐晨杰;倪芳;刘根焰;;1株同时携带mcr-1和NDM-6基因的泛耐药大肠埃希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年14期
9 窦豆;霍名赫;闫章才;;我国学者对中国血流感染致病细菌携带耐多黏菌素基因mcr-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J];中国科学基金;2017年02期
10 李孟;李金磊;申水莹;杨鹏霞;彭丽;李慧素;吴志明;;猪源大肠杆菌floR、CTX-M、mcr-1耐药基因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药杂志;201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祝瑶;动物源大肠杆菌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流行病学及传播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崔明全;沙门氏菌mcr-1基因传播机制与食源性耐药致病菌检测芯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3 张荣民;肉鸡产业链NDM和MCR-1阳性大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俞林锋;上海某猪场大肠杆菌中mcr-1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2 刘艺云;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发现[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8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88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