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对羊的毒性作用及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对羊的毒性作用及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通过在羊饲粮中添加小花棘豆,研究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对羊的毒性作用及体外脑细胞的影响。试验内容分为以下3个方面。试验一:小花棘豆的攻毒试验本试验旨在验证小花棘豆对卡拉库尔羊组织器官的损伤,为研究其抗氧化指标的变化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2只体重为16.00±1.40 kg的卡拉库尔羊,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将其分为2个组,每组6只羊,每只羊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g/d小花棘豆干粉。试验期42 d,每7 d进行一次称重、采血,在42 d时,开展屠宰试验,并对羊只的组织进行取样。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HE染色分别对血清指标和组织病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组织和器官出现病理变化,AST、ALT、AKP、BUN、GLU、T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而TG极显著降低(P0.01)。本试验表明小花棘豆中能够引起卡拉库尔羊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和损伤。试验二:小花棘豆对羊血浆及脑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小花棘豆对卡拉库尔羊血浆及脑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小花棘豆中毒机理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2只体重为16±1.4 kg的卡拉库尔羊,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将其分为2个组,每组6只羊,每只羊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g/d小花棘豆干粉。试验期42 d,每7 d进行一次称重和采血,在42 d时,开展屠宰试验,并对羊只的脑组织进行取样。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酶标仪分别对血浆和脑组织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血浆中SOD活性在连续攻毒15 d时显著降低(P0.05),攻毒21 d至42 d时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GSH含量在连续攻毒8 d时显著降低(P0.05),攻毒15 d至试验终止时极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在连续攻毒15 d至42 d时极显著升高(P0.01);TSH和NPSH含量在连续攻毒21 d时显著降低(P0.05),攻毒到28 d至42 d时极显著降低(P0.01);连续攻毒21 d时测得AMA含量显著降低(P0.05),攻毒到36 d至42 d时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羊NO含量在攻毒21 d至42 d时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组羊ET-1含量在攻15d至21 d时显著升高(P0.05),攻毒36d时表现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羊CGRP含量在攻毒21 d时显著升高(P0.05),攻毒28 d至42 d时极显著升高(P0.01);2)脑组织中SOD活性和GSH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MDA、NO和ET-1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本试验表明小花棘豆能够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使得组织器官受到损伤。试验三: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QP1、AQP4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及水通道蛋白的影响,为研究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试验采用不同浓度SW(0、0.5、1.0、2.0 mg/mL)细胞培养液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培养3h、6h、12h、24h,采用MTT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对细胞活性、存活率及AQP1、AQP4相对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攻毒剂量越大和攻毒时间越长,细胞的存活率越低;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中AQP1、AQP4的相对表达量都有所升高,其中1.0 mg/mL SW组和2.0 mg/mL SW组中AQP1和AQP4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本试验表明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能够降低细胞存活率及调节水通道蛋白的表达。
【关键词】:小花棘豆 苦马豆素 羊 血浆指标 星形胶质细胞 AQP1 AQP4
【学位授予单位】:塔里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9.8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小花棘豆的毒理作用的研究12-14
- 1.1 小花棘豆的认识13-14
- 1.1.1 小花棘豆的毒性成分13
- 1.1.2 小花棘豆中毒引起的临床症状13
- 1.1.3 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13-14
- 水通道蛋白1和 4 在脑组织中的研究进展14-22
- 1.2 AQP认识14-21
- 1.2.1 脑中AQP1的分布、表达及功能15-16
- 1.2.3 脑中AQP4的分布、表达及功能16-18
- 1.2.4 脑中AQP1和AQP4的调节18-20
- 1.2.5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简介20-21
- 1.2.6 结束语与展望21
- 1.3 有待研究问题21-22
- 第二章 小花棘豆攻毒试验验证22-29
- 2.1 材料和方法22-25
- 2.1.1 试验材料22
- 2.1.2 试剂与仪器22-23
- 2.1.3 方法23-25
- 2.2 结果与分析25-27
- 2.2.1 临床症状25
- 2.2.2 剖检观察25
- 2.2.3 组织学观察25-26
- 2.2.4 血浆检测26
- 2.2.5 体重变化26-27
- 2.3 讨论27-28
- 2.4 小结28-29
- 第三章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及脑组织指标的影响29-41
- 3.1 材料和方法29-32
- 3.1.1 试验材料29
- 3.1.2 试剂与仪器29-30
- 3.1.3 方法30-32
- 3.2 结果32-37
- 3.2.1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SOD活性的变化32-33
- 3.2.2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GSH含量的变化33
- 3.2.3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MDA含量的变化33
- 3.2.4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TSH含量的变化33-34
- 3.2.5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NPSH含量的变化34
- 3.2.6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AMA含量的变化34-35
- 3.2.7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NO含量的变化35
- 3.2.8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ET-1 含量的变化35-36
- 3.2.9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CGRP含量的变化36
- 3.2.10 小花棘豆脑组织中 SOD 活性及 GSH、MDA、NO 和 ET-1 含量的变化36-37
- 3.3 讨论37-40
- 3.3.1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中SOD的变化37
- 3.3.2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中GSH的变化37-38
- 3.3.3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中MDA含量的变化38
- 3.3.4 小花棘豆苦马豆素对羊血浆中TSH含量和NPSH含量的变化38-39
- 3.3.5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中NO含量的变化39
- 3.3.6 小花棘豆对羊血浆中ET-1 和CGRP含量的变化39-40
- 3.4 小结40-41
- 第四章 苦马豆素对星形胶质细胞AQP1、AQP4的影响41-52
- 4.1 材料和方法41-47
- 4.1.1 试验材料41
- 4.1.2 试剂与仪器41-43
- 4.1.3 方法43-47
- 4.2 结果47-48
- 4.2.1 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分布47
- 4.2.2 MTT法检测苦马豆素作用星形胶质细胞IC50测定及体外细胞存活的影响47
- 4.2.3 Western blot检测测不同浓度苦马豆素作用星形胶质细胞中AQP1、AQP4相对表达量的影响47-48
- 4.3 讨论48-51
- 4.3.1 星形胶质细胞的选择48-49
- 4.3.2 星形胶质细胞与AQP1和AQP4关系49
- 4.3.3 星形胶质细胞AQP1和AQP4表达变化49-51
- 4.4 小结51-52
- 第五章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60
- 致谢60-61
- 作者简介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成;吴建云;张家骅;;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11年05期
2 宁章勇,赵德明,杨建民,崔亚利,周向梅,秦秀慧;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J];中国兽医杂志;2005年09期
3 李烨;张家骅;吴建云;;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和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04期
4 王磊;;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6期
5 赵兰娟,龚蕴贞,张咏南;柯萨奇B_3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1999年03期
6 李玉荣;武现军;吴浩;陈立功;霍书英;高玉红;;PrP106-126对星形胶质细胞层黏连蛋白和纤黏连蛋白表达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12年12期
7 罗勋;华田苗;孙庆艳;梅斌;朱再满;张长征;;猫视神经年龄相关的形态学变化[J];动物学报;2006年01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莹;赵珠峰;朱长庚;;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复发中的作用[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唐爱辉;王同飞;王世强;;星形胶质细胞钙活动:脑细胞网络中的第二兴奋系统?[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池美珠;陈超;钱燕;李剑敏;吴步猛;;产前重复激素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发育的影响[A];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魏尔清;;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吴建云;王鲜忠;王剑;谌剑波;范光丽;张家骅;;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及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赵玉武;程晓娟;;星形胶质细胞与脑水肿的形成[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7 董其平;柴真;;谷氨酸对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的钙活动的影响[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8 曾俊;李康生;;柯萨奇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鲍欢;徐晓云;顾晓波;徐霞红;胡晖;;缺氧后水通道蛋白4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熊加祥;白云;宋敏;王艳艳;杨晓亚;;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免疫分子维持大脑免疫稳态[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胡德荣;星形胶质细胞由“天使”变“魔鬼”原因找到[N];健康报;2012年
2 记者 刘海英;星形胶质细胞可调节呼吸强度[N];科技日报;2010年
3 刘霞;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在实验室培育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4 汪敏华;大脑星形胶质细胞有两种新功能[N];解放日报;2003年
5 吴一福;黄芪可调节星形胶质细胞“时间模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实习生 赵莞 张宁 通讯员 邹莹 张淼;用ATP对抗不快乐[N];南方日报;2013年
7 记者 班玮;德国脑细胞再生研究取得新进展[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招;离子通道TRPM7调节细胞生理的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黄维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杨俊华;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ATP促进丘脑中的突触删除[D];浙江大学;2015年
4 邓雅婷;龙胆苦苷镇痛与抗抑郁的中枢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5 李新;星形胶质细胞NDRG2在七氟烷预处理神经保护作用中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6 钟志宏;亚铁离子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香芹酚在实验性脑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张建成;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IL-17A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洪洋;孕酮对Aβ所致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9 高蓓;视上核星形胶质细胞对急性腹腔高渗刺激引起的神经元反应的调节及其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李学忠;星形胶质细胞在脂多糖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佩佩;磷酸化MSK1在星形胶质细胞炎症活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通大学;2013年
2 何洁玉;糖皮质激素对星形胶质细胞分泌GnRH的调控机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张丽丽;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过程中线粒体凋亡与自噬的关系[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燕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ApoE~(-/-)小鼠脑血管、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损伤作用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5 米鹏霞;P物质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杨志奇;小鼠皮层内移植胶质细胞形态及功能重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7 陈雅南;敲除星形胶质细胞的dicer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马辉;星形胶质细胞上酸敏感离子通道1a在颞叶癫痫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9 周亚兰;IFN-γ介导T细胞参与炎性痛慢性化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10 邓子辉;瘦素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对羊的毒性作用及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2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