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一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特性和致病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5 03:4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可引起各个年龄阶段猪发生感染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PRRSV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PRRSV自1995年开始在中国出现以来,已持续流行了近25年,特别是2006年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的出现,为中国养猪业带来了近乎毁灭般的打击。在与其漫长的斗争中,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PRRSV的肆虐,但目前仍未找到能够将其彻底清除的有效措施和防控手段。究其原因,从基因组角度讲,突变及重组是PRRSV不断进化的核心动力,PRRSV毒株的快速变异使其产生了谱系众多的毒株,而不同谱系毒株间亲缘关系较远,难以实现合理的交叉保护。此外,2014年前后出现的NADC30-like型PRRSV具备易于与其他毒株发生重组的特点,进一步加剧了PRRSV的防控难度。本研究立足养猪生产实际,2017年底自山东省某养猪场中采集了疑似PRRSV感染的发病猪病料,对其进行PCR检测证实其感染了PRRSV,之后对病料中的病毒进行分离,并通过观测细胞病变效应(CPE)、间接免疫荧光(IFA)等手段验证...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PRRSV的基本概述
        1.2 PRRSV的分子流行病学
            1.2.1 PRRSV在国外的流行情况
            1.2.2 PRRSV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1.2.3 HP-PRRSV在中国范围内的流行情况
            1.2.4 NADC30-like毒株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1.2.5 重组PRRSV毒株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临床样品中PRRSV新毒株的分离鉴定及进化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引物序列
            2.1.2 质粒、细胞、抗体
            2.1.3 试验试剂及耗材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临床病料病原PCR检测
            2.2.2 进化树分析
            2.2.3 病毒的分离
            2.2.4 分离病毒的鉴定
            2.2.5 分离病毒的嗜斑纯化
            2.2.6 分离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的生长曲线测定
        2.3 试验结果
            2.3.1 病料的RT-PCR检测
            2.3.2 病料中PRRSV毒株的GP5、NSP2进化分析
            2.3.3 分离毒株SD-YL1712在细胞上的CPE鉴定
            2.3.4 分离毒株SD-YL1712在Marc145细胞上的IFA鉴定
            2.3.5 分离毒株SD-YL1712的嗜斑纯化
            2.3.6 分离毒株SD-YL1712在Marc145细胞上的生长曲线测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PRRSV SD-YL1712株的基因组特性及致病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全基因组测序引物
            3.1.2 参考PRRSV毒株序列信息
            3.1.3 基因组分析用到的软件
            3.1.4 实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3.2.2 SD-YL1712毒株全基因组特性分析
            3.2.3 分离病毒的致病性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SD-YL1712毒株全基因组核酸及氨基酸分析
            3.3.2 SD-YL1712分离株基因组进化分析
            3.3.3 SD-YL1712分离株基因组重组分析
            3.3.4 SD-YL1712分离株致病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本文编号:3343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343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2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