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分布格局
发布时间:2021-12-12 10:36
高寒草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境和生物资源,对高寒草原开展系统研究对于减缓气候变化与草原恢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往研究主要针对高寒草原生物量碳开展整体评估,缺乏对不同群落类型间的定量比较。本文分析了高寒草原10种主要典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分布格局以及对总生物量碳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高寒草原面积为167.33×106hm2,总生物量碳为1.53 Pg(1 Pg=1015g),其中地上生物量碳0.19 Pg,地下生物量碳1.34 Pg;紫花针茅、青藏苔草和紫花针茅-小蒿草群落面积大,生物量碳密度高,为高寒草原贡献了69.3%的生物量碳。高寒草原平均生物量碳密度为690.80 g C·m-2,其中紫花针茅群落(196.14 g C·m-2)和蔷薇群落(177.93 g C·m-2)具有最高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AGC);蔷薇(1491.18 g C·m-2)和紫花针茅-小蒿草群落(1306.51 g C·m-2)则具...
【文章来源】:生态学杂志. 2020,39(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高寒草原取样群落分布
基于高寒草原群落分布的空间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内高寒草原总面积为167.33×106hm2(表2),本研究野外取样的群落面积约占高寒草原总面积的63.34%,因此可以较好地代表高寒草原的植被状况。图3 高寒草原华扁穗草地下生物量碳分布格局(抛物线型)
图2 高寒草原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碳分布格局(指数型)根据各群落分布面积及其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密度,经计算,高寒草原总的地上生物量碳储量(AGB)为193.11 Tg(合0.19 Pg,1 Pg=1015g),地下生物量碳储量(BGB)为1341.40 Tg(合1.34 Pg),合计1.53 Pg(表2)。所有群落中紫花针茅-小蒿草、紫花针茅和青藏苔草群落无论是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密度还是群落类型的面积都占比较高,因此对高寒草原生物量碳的贡献率达69.3%。根据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结果,估算高寒草原的根冠比(R∶S)为6.9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放牧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物量预测模型构建[J]. 苏淑兰,肖建设,裴青生,李晓东,苏文将. 草业科学. 2019(01)
[2]近三十年青藏高原湿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J]. 刘志伟,李胜男,韦玮,宋香静. 生态学杂志. 2019(03)
[3]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戴黎聪,柯浔,曹莹芳,张法伟,杜岩功,李以康,郭小伟,李茜,林丽,马建军,曹广民. 生态学报. 2019(02)
[4]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研究[J]. 白永飞,陈世苹. 植物生态学报. 2018(03)
[5]增温施氮对高寒草甸生产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 宗宁,段呈,耿守保,柴曦,石培礼,何永涛.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6]内蒙古典型草原生物量碳分配格局[J]. 胡飞龙,闫妍,刘立,曹云,马月,陈萌萌,刘志民. 草业学报. 2017(04)
[7]内蒙古草甸草原生物量碳分配格局[J]. 胡飞龙,闫妍,卢晓强,吴军,丁晖,刘志民. 草业学报. 2016(04)
[8]中国草原的困境及其转型[J]. 张新时,唐海萍,董孝斌,李波,黄永梅,龚吉蕊. 科学通报. 2016(02)
[9]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穆少杰,周可新,陈奕兆,孙成明,李建龙. 草地学报. 2014(03)
[10]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主要双子叶植物叶片解剖特征的比较研究[J]. 马建静,吉成均,韩梅,张婷芳,闫雪东,胡东,曾辉,贺金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2(02)
本文编号:3536519
【文章来源】:生态学杂志. 2020,39(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高寒草原取样群落分布
基于高寒草原群落分布的空间分析结果确定研究区内高寒草原总面积为167.33×106hm2(表2),本研究野外取样的群落面积约占高寒草原总面积的63.34%,因此可以较好地代表高寒草原的植被状况。图3 高寒草原华扁穗草地下生物量碳分布格局(抛物线型)
图2 高寒草原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碳分布格局(指数型)根据各群落分布面积及其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密度,经计算,高寒草原总的地上生物量碳储量(AGB)为193.11 Tg(合0.19 Pg,1 Pg=1015g),地下生物量碳储量(BGB)为1341.40 Tg(合1.34 Pg),合计1.53 Pg(表2)。所有群落中紫花针茅-小蒿草、紫花针茅和青藏苔草群落无论是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密度还是群落类型的面积都占比较高,因此对高寒草原生物量碳的贡献率达69.3%。根据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结果,估算高寒草原的根冠比(R∶S)为6.9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放牧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物量预测模型构建[J]. 苏淑兰,肖建设,裴青生,李晓东,苏文将. 草业科学. 2019(01)
[2]近三十年青藏高原湿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J]. 刘志伟,李胜男,韦玮,宋香静. 生态学杂志. 2019(03)
[3]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戴黎聪,柯浔,曹莹芳,张法伟,杜岩功,李以康,郭小伟,李茜,林丽,马建军,曹广民. 生态学报. 2019(02)
[4]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研究[J]. 白永飞,陈世苹. 植物生态学报. 2018(03)
[5]增温施氮对高寒草甸生产力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 宗宁,段呈,耿守保,柴曦,石培礼,何永涛. 应用生态学报. 2018(01)
[6]内蒙古典型草原生物量碳分配格局[J]. 胡飞龙,闫妍,刘立,曹云,马月,陈萌萌,刘志民. 草业学报. 2017(04)
[7]内蒙古草甸草原生物量碳分配格局[J]. 胡飞龙,闫妍,卢晓强,吴军,丁晖,刘志民. 草业学报. 2016(04)
[8]中国草原的困境及其转型[J]. 张新时,唐海萍,董孝斌,李波,黄永梅,龚吉蕊. 科学通报. 2016(02)
[9]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穆少杰,周可新,陈奕兆,孙成明,李建龙. 草地学报. 2014(03)
[10]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主要双子叶植物叶片解剖特征的比较研究[J]. 马建静,吉成均,韩梅,张婷芳,闫雪东,胡东,曾辉,贺金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2(02)
本文编号:3536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53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