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广西部分地区异形吸虫宿主感染情况调查及检测方法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5 22:10
  目的:异形吸虫是一类隶属于异形科的小型人兽共患寄生虫,东南亚地区感染尤为严重,但对其研究较少,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南宁犬、猫感染异形吸虫成虫及淡水鱼所感染囊蚴进行调查,并对东南亚区域内广泛流行的横川后殖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建立二重PCR检测法。方法:对来源于广西南宁47副猫和40副犬的心、肝、肺脏和小肠等内脏采用蠕虫学完全剖检法进行虫体的收集,鲜活虫体采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压片和染色,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部分虫体保存于70%的酒精中,用于分子鉴定。来源于广西横县135尾淡水鱼样采用压片法活检后再用人工胃液消化法收集囊蚴,初步分类后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和测量。提取成虫和囊蚴的DNA,采用ITS2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人工核对和序列上传,并利用MEGA5.2软件进行多重比较,之后按照邻位相连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基于Genbank报道的序列以ITS1为标记序列设计扇棘单睾吸虫和横川后殖吸虫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单一和多重PCR条件的优化和方法的检验,建立特异性二重PCR检测法。结果:47副猫内脏中共获得6种吸虫,各种吸虫的感染...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1 异形吸虫分布范围
    1.2 异形吸虫的流行病学
        1.2.1 宿主及其危害
        1.2.2 感染流行的季节
        1.2.3 感染者的性别差异
        1.2.4 文化风俗的影响
    1.3 人和动物的异形吸虫病
    1.4 鉴别诊断方法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免疫学诊断
        1.4.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 预防治疗
        1.5.1 切断传播途径
        1.5.2 健全法规防治
        1.5.3 加强舆论和观念的引导
        1.5.4 强化地区间国家间疫情监测
    1.6 研究欠缺和展望
        1.6.1 异形吸虫的感染、流行和分布情况资料尚有缺乏
        1.6.2 异形吸虫致病力方面仍需深化认识
        1.6.3 科学研究、人文社科和舆论传媒的阻击作用
        1.6.4 虫种的抗药性问题
        1.6.5 异形吸虫全新防控理念和手段的研究
第二章 广西犬、猫异形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及虫体形态学观察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器材及材料
        2.1.2 试剂及其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样品剖检检查和吸虫的收集
    2.3 试验结果
        2.3.1 猫内脏中吸虫感染情况
        2.3.2 犬内脏中吸虫感染情况
        2.3.3 主要犬、猫肠道吸虫的分类鉴定
    2.4 讨论
第三章 淡水鱼中吸虫囊蚴初步调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3.1 材料与试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器材及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囊蚴的收集与观察方法
        3.2.2 样品的分子生物学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囊蚴的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结果
        3.3.2 鱼中囊蚴的调查
    3.4 讨论
第四章 吸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1.1 试验样本
        4.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虫体DNA的抽提
        4.2.2 核糖体ITS2 DNA的PCR扩增
    4.3 试验结果
        4.3.1 吸虫ITS2序列的PCR扩增结果与测序
        4.3.2 测序结果的初步分析与比对
        4.3.3 棘隙属遗传距离和进化发育
        4.3.4 种系发育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横川后殖吸虫、扇棘单睾吸虫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与试剂
        5.1.1 样品材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2 方法
        5.2.1 虫体DNA提取
        5.2.2 PCR引物的设计
        5.2.3 PCR体系和退火温度的优化
        5.2.4 PCR引物的特异性引物和灵敏性检测
        5.2.5 检测方法的验证
    5.3 结果
        5.3.1 PCR的条件的优化结果
        5.3.2 PCR引物的特异性
        5.3.3 PCR检测的敏感性
        5.3.4 检测方法的验证与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申明



本文编号:3801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801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1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