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铜绿假单胞杆菌延长因子Tu与脂蛋白(a)的相互作用
本文关键词:重组铜绿假单胞杆菌延长因子Tu与脂蛋白(a)的相互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 aeruginosa)表面的翻译延长因子Tu (Elongation factor Tu, Tu)可与人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态的Pig被激活后可降解宿主胞外基质,有利于致病菌穿越组织屏障。本实验室提出,由于脂蛋白(a)[Lipoprotein(a), Lp(a)]中的apo(a)与Pig具有高度同源性,可以抑制病菌与Pig的结合,因此可能具有潜在的抗感染作用。为验证Lp(a)是否可与铜绿假单胞杆菌表面Tu特异性结合,进而竞争性抑制Pig与Tu的结合,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重组Tu (Recombinant Tu,rTu)蛋白及重组TA蛋白(Recombinant TuK394A, rTA),通过ELISA实验发现:①rTu、rTA蛋白与Pig、Lp(a)结合,与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不结合,表明rTu与Lp(a)的结合可能与apo(a)有关。②赖氨酸类似分子6氨基己酸(ε-aminocaproic acid, EACA)对rTu蛋白与Pig、Lp(a)的结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rTu蛋白可能是与Pig、Lp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Lysine-binding sites, LBS)有关。③较高浓度的Lp(a)能抑制Pig与rTu的结合,表明Pig及Lp(a)与rTu的结合位点有相同之处。(2) ELISA实验发现:①Pig、Lp(a)和LDL都可以与铜绿假单胞杆菌结合,且不同生长时期菌的结合值无显著差异。②EACA对铜绿假单胞杆菌与Pig、Lp(a)的结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其结合与Pig、Lp上的上的LBS有关。(3)制备并纯化得到鼠抗rTu多克隆抗体(Mouse anti-rTu IgG, rTu抗体)。通过ELISA实验发现:①rTu抗体能抑制rTu与Lp(a)的结合。②不同生长时期铜绿假单胞杆菌表面Tu表达量有差异,但因该菌表面还有其他Lp(a)结合蛋白,因而不同生长时期的铜绿假单胞杆菌与Lp(a)的结合能力并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脂蛋白(a) 纤溶酶原 铜绿假单胞杆菌 延长因子Tu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2
- 缩略语表12-13
- 1 引言13-25
- 1.1 铜绿假单胞杆菌13-16
- 1.1.1 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毒力因子13-15
- 1.1.2 铜绿假单胞杆菌的Ⅲ型分泌系统15-16
- 1.1.3 铜绿假单胞杆菌多重耐药性的基础16
- 1.2 纤溶酶原与病原入侵16-19
- 1.2.1 纤溶酶原的结构和功能16-18
- 1.2.2 病原菌利用宿主Plg的机制18-19
- 1.3 铜绿假单胞杆菌表面的纤溶酶原受体19-21
- 1.3.1 铜绿假单胞杆菌表面的纤溶酶原受体19-20
- 1.3.2 铜绿假单胞杆菌延长因子Tu结构20-21
- 1.4 脂蛋白(a)21-23
- 1.4.1 Lp(a)结构21-22
- 1.4.2 Lp(a)在纤溶系统中的作用22
- 1.4.3 脂蛋白(a)的致病性22-23
- 1.5 立题依据23
- 1.6 研究内容23-25
- 1.6.1 铜绿假单胞杆菌与Lp(a)的结合24
- 1.6.2 重组铜绿假单胞杆菌翻译延长因子Tu与Lp(a)的结合24-25
- 2 实验材料25-31
- 2.1 仪器设备25
- 2.2 主要试剂25-31
- 2.2.1 化学试剂25-27
- 2.2.2 试剂盒和标准品27
- 2.2.3 填料及纯化缓冲液27-29
- 2.2.4 培养基的配制29-30
- 2.2.5 菌株及实验动物30
- 2.2.6 PCR引物30-31
- 3 实验方法31-48
- 3.1 rTu的表达、纯化31-38
- 3.1.1 铜绿假单胞杆菌的培养31
- 3.1.2 铜绿假单胞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31-32
- 3.1.3 基因组DNA的测定32
- 3.1.4 Tu的扩增32
- 3.1.5 Tu扩增产物的纯化32-33
- 3.1.6 Tu与pGM-T的连接33
- 3.1.7 pGM-T-Tu转化感受态E.coli33
- 3.1.8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33-34
- 3.1.9 基因序列测定34
- 3.1.10 Tu的酶切及纯化34
- 3.1.11 提取pASK-IBA37质粒34-35
- 3.1.12 pASK-IBA 37的酶切及纯化35
- 3.1.13 Tu基因酶切产物与pASK-IBA 37载体的连接35-36
- 3.1.14 pASK-IBA37-Tu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36
- 3.1.15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36
- 3.1.16 阳性克隆的双酶切鉴定36
- 3.1.17 工程菌培养36-37
- 3.1.18 表达产物的分析37
- 3.1.19 rTu的纯化37-38
- 3.1.20 蛋白浓度的测定38
- 3.2 rTA的表达和纯化38-39
- 3.2.1 TA的扩增及纯化38-39
- 3.2.2 TA的酶切及纯化39
- 3.2.3 TA与pASK-IBA37的连接39
- 3.2.4 pASK-IBA37-TA转化感受态E.coli39
- 3.2.5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39
- 3.2.6 基因序列的测定39
- 3.2.7 工程菌的培养39
- 3.2.8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39
- 3.2.9 rTA的纯化39
- 3.2.10 蛋白浓度的测定39
- 3.3 rT1或rT2的表达和纯化39-40
- 3.3.1 T1、T2的扩增及纯化39-40
- 3.3.2 T1或T2的酶切及纯化40
- 3.3.3 T1或T2与pASK-IBA37的连接40
- 3.3.4 pASK-IBA37-T1或pASK-IBA37-T2转化感受态E.coli40
- 3.3.5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40
- 3.3.6 基因序列的测定40
- 3.3.7 工程菌的培养40
- 3.3.8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40
- 3.3.9 rT1或rT2的纯化40
- 3.3.10 蛋白浓度的测定40
- 3.4 探索铜绿假单胞杆菌与Lp(a)的相互作用40-42
- 3.4.1 检测铜绿假单胞杆菌与Plg或Lp(a)的结合40-41
- 3.4.2 检测EACA对铜绿假单胞杆菌与Plg或Lp(a)结合的作用41-42
- 3.5 探索rTu与Lp(a)的相互作用42-43
- 3.5.1 检测rTu与Plg、Lp(a)或LDL的结合42-43
- 3.5.2 检测EACA对rTu与Pig或Lp(a)结合的抑制作用43
- 3.5.3 检测Lp(a)对rTu与Plg结合的抑制作用43
- 3.6 检测rTu、rTA、rT1或rT2与Plg或Lp(a)的结合43-44
- 3.6.1 检测rTu、rTA、rT1或rT2与Plg的结合44
- 3.6.2 检测rTu、rTA、rT1或rT2与Lp(a)的结合44
- 3.7 rTu抗体的制备及纯化44-46
- 3.7.1 免疫用试剂的制备44
- 3.7.2 rTu免疫小鼠44-45
- 3.7.3 rTu抗体的纯化45
- 3.7.4 检测rTu抗体的稀释比45-46
- 3.8 用rTu抗体研究rTu或铜绿假单胞杆菌与Lp(a)的相互作用46-48
- 3.8.1 检测不同生长时期铜绿假单胞杆菌表面Tu的表达量46
- 3.8.2 检测rTu抗体对铜绿假单胞杆菌与Lp(a)结合的作用46-48
- 4 结果48-68
- 4.1 rTu的表达和纯化48-55
- 4.1.1 铜绿假单胞杆菌在TSB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48
- 4.1.2 铜绿假单胞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48-49
- 4.1.3 pGM-T质粒示意图49
- 4.1.4 Tu基因的扩增49
- 4.1.5 重组质粒pGM-T-Tu的构建49-50
- 4.1.6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50
- 4.1.7 Tu序列测定结果50-51
- 4.1.8 pASK-IBA37载体51
- 4.1.9 pASK-IBA37的酶切及纯化51-52
- 4.1.10 Tu的双酶切及纯化52
- 4.1.11 Tu与pASK-IBA37的连接52
- 4.1.12 菌落PCR鉴定阳性转化菌落52-53
- 4.1.13 BamHI、EcoRI双酶切pASK-IBA37-Tu质粒53
- 4.1.14 表达产物的分析53-54
- 4.1.15 rTu的纯化54
- 4.1.16 蛋白含量的测定54-55
- 4.2 rTA的表达和纯化55-56
- 4.2.1 TA的扩增及纯化55
- 4.2.2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55-56
- 4.2.3 TA序列测定结果56
- 4.2.4 rTA的表达纯化56
- 4.2.5 蛋白含量的测定56
- 4.3 rT1、rT2的表达和纯化56-58
- 4.3.1 T1、T2的扩增及纯化56-57
- 4.3.2 菌落PCR鉴定T1或T2阳性克隆57
- 4.3.3 rT1、rT2的表达纯化57-58
- 4.3.4 蛋白浓度的测定58
- 4.4 探索铜绿假单胞杆菌与Lp(a)的相互作用58-60
- 4.4.1 检测铜绿假单胞杆菌与Plg或Lp(a)的结合58-59
- 4.4.2 检测EACA对铜绿假单胞杆菌与Plg或Lp(a)结合的作用59-60
- 4.5 rTu与Lp(a)的相互作用60-63
- 4.5.1 ELISA检测rTu与Plg、Lp(a)或LDL的结合60-61
- 4.5.2 检测EACA对rTu与Plg或Lp(a)结合的作用61-62
- 4.5.3 检测Lp(a)对rTu与Plg结合的作用62-63
- 4.6 ELISA检测rTA、rT1或rT2与Plg或Lp(a)的相互作用63-64
- 4.6.1 ELISA检测rTu、rTA、rT1或rT2与Plg的结合63
- 4.6.2 ELISA检测rTu、rTA、rT1或rT2与Lp(a)的结合63-64
- 4.7 rTu抗体的制备和纯化64
- 4.8 探索rTu抗体的稀释比64-66
- 4.8.1 rTu抗体与rTu结合时的稀释比64-65
- 4.8.2 rTu抗体与铜绿假单胞杆菌结合时的稀释比65-66
- 4.9 rTu抗体对rTu或铜绿假单胞杆菌与Lp(a)结合的作用66-68
- 4.9.1 不同生长时期铜绿假单胞杆菌表面Tu表达量的差异66
- 4.9.2 rTu抗体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或rTu与Lp(a)结合的作用66-68
- 5 讨论68-69
- 6 结论69-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75
- 附录75-80
- 作者简介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华昊;范俊芬;滑玉会;裴广倩;张文惠;张博;陈晨;李建彬;王晓娜;安小平;米志强;王琳;尹秀云;陈建魁;童贻刚;;快速从医院废水中大规模分离铜绿假单胞杆菌噬菌体[J];生物技术通讯;2012年04期
2 邢法禄;;鸭铜绿假单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中国畜禽种业;2011年10期
3 童一民;潘欣;荣光华;戚中田;;铜绿假单胞杆菌QS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6期
4 肖开提;阿曼古丽;施远翔;苏皮牙;张平;王涛;;奶牛铜绿假单胞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07年01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江明;;神经外科中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耐药率分析[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玉婷;铜绿假单胞杆菌核酸传感器及逻辑门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刘娜;重组铜绿假单胞杆菌延长因子Tu与脂蛋白(a)的相互作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3 蒋勇兵;低浓度鼠李糖脂作用下铜绿假单胞杆菌在玻璃珠介质中的吸附和传输[D];湖南大学;2014年
4 范华昊;耐药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绿脓杆菌噬菌体初步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重组铜绿假单胞杆菌延长因子Tu与脂蛋白(a)的相互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0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45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