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禽源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与Omp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21 03:00

  本文关键词:禽源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与Omp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初步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鲍曼不动杆菌 流行病学 系统发育分析 OmpA蛋白 间接ELISA


【摘要】: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是医院内分离率位居第二的常见于人类感染的非发酵菌。其常会造成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包括皮肤和软组织的感染、伤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继发性脑膜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菌血症等并导致人类死亡。然而对于动物源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动物感染或者带菌情况的报道远远没有人类多,尤其禽类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鲜有报道,故探明其在禽类的感染率或者有否人源菌株感染禽类等流行病学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公共卫生意义。本课题首次开展了不动杆菌在家禽中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并对流行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此外,通过对外膜蛋白A(OmpA)进行原核表达,分析其免疫原性,并基于此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以及进行了初步应用。本研究对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的发病蛋鸡的肝脏、脾脏、肺、气管和十二指肠等450份病料进行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的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和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共分离到2株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率仅0.44%(95%CI,0.1-1.6)。2株鲍曼不动杆菌均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且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均达到7.09×107CFU/0.5 m L。这为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禽类的致病性以及其感染的流行情况等提供了材料基础。为了更好的认识禽源鲍曼不动杆菌的遗传进化地位及其溯源,本研究基于管家基因rec A、gyr B、rpo B结合16S r RNA基因对2株禽源分离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进化树分析发现2株禽源分离株与人源鲍曼不动杆菌遗传距离最近,与大肠杆菌遗传距离最远,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禽源分离菌核苷酸同源性均与人源鲍曼不动杆菌的最高,高达92%-99.9%。以上结果说明禽源分离菌可能由人源菌株进化而来,这显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证明了rec A、gyr B、rpo B基因联合16S r RNA基因可用于不动杆菌属菌种鉴定,探索了一种鉴定该菌的新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OmpA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构建重组质粒p ET28a-OmpA,转化至BL21菌体进行诱导表达。通过条件摸索,确定最佳诱导条件,之后采用琼脂糖Ni柱纯化重组蛋白,并对其进行Western blot分析。SDS-PAGE结果表明,在37℃经0.4 mmol/L IPTG诱导5 h的条件下,重组菌株能表达出约41 k Da的融合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建立快速简便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和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奠定基础。以纯化的OmpA蛋白作为抗原进行包板,建立了针对抗鸡鲍曼不动杆菌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文所建立的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对来自河南不同地市的399份鸡血清进行鲍曼不动杆菌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有3.75%。本研究所建立的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样品的血清学检测,并为鸡群中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流行病学 系统发育分析 OmpA蛋白 间接ELISA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1
【目录】:
  • 致谢4-9
  • 英文缩写词表9-10
  • 摘要10-11
  • 文献综述11-22
  • 1.1 不动杆菌的发现11
  • 1.2 生长与培养特性11-12
  • 1.3 流行病学调查12-15
  • 1.4 鲍曼不动杆菌的毒力因素15-18
  • 1.5 鲍曼不动杆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18-21
  • 1.6 小结21-22
  • 试验研究22-58
  • 试验一 禽源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22-29
  • 1.1 材料22-23
  • 1.1.1 病料来源及实验动物22
  • 1.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22-23
  • 1.2 方法23-24
  • 1.2.1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23
  • 1.2.2 细菌生化鉴定23
  • 1.2.3 特异性基因检测23
  • 1.2.4 细菌药敏试验23
  • 1.2.5 小鼠致病性试验23-24
  • 1.3 结果24-26
  • 1.3.1 细菌培养特性和镜检结果24-25
  • 1.3.2 生化试验结果25
  • 1.3.3 特异性基因检测25
  • 1.3.4 药敏试验结果25-26
  • 1.3.5 小鼠致病性试验26
  • 1.4 讨论26-29
  • 试验二 禽源鲍曼不动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29-42
  • 2.1 材料29-30
  • 2.1.1 菌株29
  • 2.1.2 主要仪器29
  • 2.1.3 主要试剂29-30
  • 2.2 方法30-31
  • 2.2.1 引物设计30
  • 2.2.2 细菌DNA的提取30
  • 2.2.3 管家基因的PCR扩增30-31
  • 2.2.4 管家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31
  • 2.2.5 基于管家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和同源性分析31
  • 2.3 结果31-38
  • 2.3.1 管家基因的PCR扩增31-32
  • 2.3.2 PCR扩增产物的鉴定和测序结果32
  • 2.3.3 基于4个管家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32-35
  • 2.3.4 基于4个管家基因的同源性分析35-38
  • 2.4 讨论38-42
  • 试验三 禽源鲍曼不动杆菌OmpA基因的原核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42-52
  • 3.1 材料42-43
  • 3.1.1 菌株,质粒和试验动物42
  • 3.1.2 主要仪器42-43
  • 3.1.3 主要试剂43
  • 3.2 方法43-45
  • 3.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43
  • 3.2.2 细菌DNA的提取43
  • 3.2.3 OmpA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43-44
  • 3.2.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44
  • 3.2.5 重组蛋白的表达44
  • 3.2.6 重组蛋白的纯化44-45
  • 3.2.7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45
  • 3.2.8 Western blot分析45
  • 3.3 结果45-51
  • 3.3.1 目的基因的扩增45-46
  • 3.3.2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46-47
  • 3.3.3 重组质粒pET28a-OmpA的双酶切鉴定47-48
  • 3.3.4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48-50
  • 3.3.5 Western blot分析50-51
  • 3.4 讨论51-52
  • 试验四 基于禽源鲍曼不动杆菌OmpA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应用52-58
  • 4.1.材料52-53
  • 4.1.1 抗原与血清52
  • 4.1.2 主要试剂和耗材52
  • 4.1.3 主要仪器设备52
  • 4.1.4 ELISA所需的试剂52-53
  • 4.2 方法53-54
  • 4.2.1 阳性血清的制备53
  • 4.2.2 抗原的纯化53
  • 4.2.3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53-54
  • 4.2.4 最佳包板时间和温度的确定54
  • 4.2.5 最佳二抗稀释比例的确定54
  • 4.2.6 间接ELISA临界值判断标准的确定54
  • 4.2.7 间接ELISA的特异性分析54
  • 4.2.8 间接ELISA的重复性试验54
  • 4.2.9 间接ELISA的初步应用54
  • 4.3 结果54-56
  • 4.3.1 OmpA重组蛋白的纯化54-55
  • 4.3.2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度55
  • 4.3.3 最佳抗原包被时间和温度55
  • 3.3.4 最佳二抗稀释比例55
  • 4.3.5 临界值判断标准的确定55
  • 4.3.6 特异性分析55-56
  • 4.3.7 重复性试验56
  • 4.3.8 初步应用56
  • 4.4 讨论56-58
  • 全文总结58-59
  • 参考文献59-72
  • 附:作者读研期间发表文章72-73
  • ABSTRACT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金娥;袁莉;李和平;曾晓艳;;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27期

2 孙立群;王冬梅;夏燕杰;;2010至2011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13年02期

3 黄雪斐,管利民,余素飞;鲍曼不动杆菌感染127例分析[J];海南医学;1999年03期

4 黄日安;戴湘春;林湛;柯水源;;粤西地区医院278株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调查及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20期

5 吕娟;朱卫民;;主动外排机制介导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年03期

6 胡巧娟;胡志东;;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7 杨长亮;黄前川;;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调节[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年03期

8 刘坤锋;吴洁;顾觉奋;;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年05期

9 周月清,黄支密,陆开来;杭州和湖州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年03期

10 刘滔滔;钟小斌;陈龙英;廖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分型及感染治疗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培洪;凌保东;;多重PCR技术在检测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化疗药理暨抗感染药理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10年

2 王芳;易滨;涂显春;雷红;孙敏霞;刘军;赵晓晓;;鲍曼不动杆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3 薛宝升;;鲍曼不动杆菌感染[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刘嘉琳;于沁;瞿洪平;;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防控及抗生素优化方案的前瞻性研究[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董宝坤;;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干预措施评价[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孙立新;刘兰平;耿蓉娜;温婵;;儿童住院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测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7 郇京宁;;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A];急慢性创面治疗新技术专题系列研讨会之感染创面综合治疗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8 董涛;童卫杭;李聪然;钱皎;王睿;;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董涛;童卫杭;李聪然;钱皎;王睿;;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董涛;王睿;童卫杭;柴栋;裴斐;梁蓓蓓;方翼;范燕;李聪然;;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株主动外排机制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陶庆春;警惕鲍曼不动杆菌[N];健康报;2006年

2 通讯员朱水英 记者李水根;鲍曼不动杆菌研究获多项创新成果[N];健康报;2010年

3 祝建芳邋朱水英 特约记者 俞欣;鲍曼不动杆菌存在新耐药基因[N];健康报;2008年

4 福建省立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王大旋 本报记者 曾令浩 整理;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联合用药为王道[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 刘丽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 陈宏斌;院内细菌耐药有分布图[N];健康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曦;鲍曼不动杆菌plsC与abrP介导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陈菁;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及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3 应春妹;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冲;山东省ICU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彭敬红;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陈威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7 许攀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与“耐药岛”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符一骐;中国部分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刘丁;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10 汪杨;自噬在真核细胞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清除中的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禹;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其理化性质与生物信息学分析[D];大连大学;2015年

2 梁立杰;机械通气住院患者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影响因素[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旭;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闫振宇;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呼吸机相关肺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郑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D];成都医学院;2015年

6 裴欢欢;2010-2012年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杨艳;厦门地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晏奎;磷霉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体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魏振波;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A1S_0115A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0 卢灵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10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710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d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