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变磁分离的免疫复合物团聚状态机理及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面向变磁分离的免疫复合物团聚状态机理及实验研究
【摘要】: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是目前最先进的免疫分析技术,用于重大疾病的检测与预防。经特异性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抗原等免疫复合物,,带有特殊的标记物,在氧化剂或催化剂的作用下能产生发光现象。待测物的量可以通过发光量和待测物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得到。免疫复合物需要与未结合标记物分离,目前主要采用定磁场。但在定磁场下免疫复合物易发生成团现象,包裹未结合相,残留标记物产生的发光量子数,将计入与待测物结合的标记物产生的光量子数,可能会使检测结果产生假阳性。因此,免疫复合物的团聚状态研究对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精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分析在外加磁场和流场作用下,磁性颗粒实现完全捕获所需要的时间。分析了磁性颗粒悬浮液中单个粒子的受力,得到了磁性颗粒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MATLAB软件求解得出了磁性颗粒粒子的位移曲线,对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可指导变化磁场的作用时间。 其次,基于磁偶极子理论,本文研究了磁场作用下磁颗粒的团聚状态,分析了振动磁场作用下免疫复合物的运动状态,认为振动磁场可以使磁性颗粒处于振动,能够达到减弱团聚的目的。并对无法成团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振动参数的选择原则。 最后,本论文搭建了倒置式显微镜观测系统,可实现免疫复合物对振动磁场响应特性的可视化,进行了振动磁场对颗粒运动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在现有定磁分离装置的基础上,利用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用压电陶瓷驱动磁场模块发生微小位移的往复振动,形成振动磁场。振动频率和振幅容易调节。由于需与显微镜结合起来实现观测,机构设计过程应考虑到显微镜的尺寸限制。 本文先后进行了磁性颗粒形貌观测实验,磁性颗粒捕获实验,以及磁振状态观测实验。验证了前期颗粒力学模型,及磁性颗粒的振动状态。观测系统同时可将实验图像传输至电脑进行储存、分析。 本文对免疫复合物产生的团聚状态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变磁场对于消除团聚状态的可行性,同时对适宜的磁场振动参数进行了探索。本文的研究对于变磁分离系统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变磁分离 振动磁场 振动颗粒 免疫复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92-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课题来源9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9-12
- 1.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简介9-10
- 1.2.2 磁分离的优势10-11
- 1.2.3 磁分离的局限性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3.1 常见分离方法13-14
- 1.3.2 磁性颗粒的链化特性14-15
- 1.3.3 免疫复合物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15-17
- 1.4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免疫复合物力学建模及分析18-26
- 2.1 免疫磁珠特性及应用18-20
- 2.2 免疫复合物捕获时间计算20-25
- 2.2.1 免疫复合物力学模型21-22
- 2.2.2 理论捕获时间计算22-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免疫复合物磁振状态研究26-46
- 3.1 免疫复合物显微图26-27
- 3.2 磁性颗粒链动力学27-30
- 3.3 振动磁场对颗粒运动的影响分析30-39
- 3.3.1 振动磁体牵引磁性粒子发生振动的可行性分析31
- 3.3.2 振动磁场对颗粒受力影响31-39
- 3.4 颗粒无法成团的条件分析39-43
- 3.4.1 链条中部粒子初始受力分析40-42
- 3.4.2 磁体振动条件分析42-43
- 3.5 振动参数确定原则43-44
- 3.6 本章小结44-46
- 第4章 颗粒磁振状态实验系统构建及实验研究46-65
- 4.1 实验系统构建46-57
- 4.1.1 变磁生成的方案确定46-47
- 4.1.2 主要器件选型47-50
- 4.1.3 机构设计50-54
- 4.1.4 机构仿真54-57
- 4.2 实验材料及试剂57
- 4.3 实验仪器57
- 4.4 实验安排57-58
- 4.5 实验研究58-62
- 4.5.1 磁性颗粒形貌观测实验58-59
- 4.5.2 力学模型验证实验59-60
- 4.5.3 磁振状态实验60-62
- 4.6 实验结果62-63
- 4.7 手动实验63-64
- 4.8 本章小结64-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邴圣民,朱秀英;磁性颗粒二抗的制备方法和初步应用[J];复旦学报(医学版);1991年01期
2 刘先曙;应用纳米磁性颗粒可以检测有害病毒[J];科技导报;2004年05期
3 东群;;肾小球补体受体在免疫性肾小球损害发生中的意义[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7年01期
4 刘慎如;;儿童伴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免疫复合物的肾小球肾炎[J];国际儿科学杂志;1977年01期
5 赵文明;;IgG免疫复合物在肾间质的结合部位[J];国际免疫学杂志;1980年03期
6 宋宗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丝虫病人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5年06期
7 孙才坚;;检测DNA免疫复合物的一种新的特异性试验:它与SLE的关联[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5年01期
8 严自助,Agnes Hochman,周中源,李咪凤,童培哲;日本血吸虫免疫复合物肾病的实验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6年01期
9 Howard R S;李莉;;狼疮性肾炎的免疫发病机理[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6年06期
10 赵桂芝;肾脏疾病小儿猝死综合征[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惊涛;蔡小舒;沈建琪;;纳米及微米磁性颗粒光散射特性分析[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2 何世颖;顾宁;;磁性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A];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陈以平;;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8年
4 赵育莹;李晓哲;蔡连顺;徐之杰;王文余;;免疫复合物、补体C3和CRA在囊虫发病机理中的作用[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5 虞伟;韦俐;冯丽;李晓军;武建国;;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BlyS、抗-BLyS及其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测定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孟扬;顾振华;张春妮;汪俊军;;γ干扰素增强LDL免疫复合物诱导的U937细胞MMP-1表达[A];第四届全国血脂分析与临床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胡燕;;血浆置换术护理常规[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倪晓晴;朱健华;孙承龙;;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对单核细胞来源巨噬细胞胆固醇代谢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9 张威;朱小兰;王朝杰;蔡秀玲;;改良Masson染色法在肾穿活检染色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曲芸芸;马春燕;朱敏;刘晓雯;孙新平;徐洁;赵跃然;;免疫复合物对单核巨噬细胞调节及其机制[A];山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平红;恶性肿瘤的磁性药物靶向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记者 宋晓梦;纳米技术使肝癌治疗跨出重要一步[N];光明日报;2005年
3 美国Ferro公司 奉向东;纳米材料:IT突破的催化剂[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4 湘生;我国纳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北方经济时报;2002年
5 甘梅容;红细胞的免疫功能[N];山东科技报;2001年
6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 曾晶;没性趣或是食物过敏[N];健康时报;2010年
7 李小林 张培信;湖南大学纳米生物交叉研究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2年
8 ;轧钢废水处理新技术问世[N];中国矿业报;2001年
9 胡德荣;纳米磁微粒烧死肝癌细胞[N];健康报;2005年
10 潘爱群;哪些生物技术主题可获专利权[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淑梅;磁性颗粒负载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何惊华;铁氧体基复合系统磁性及交换偏置[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吕嵘;单畴磁性颗粒的宏观量子现象及拓扑相位干涉效应[D];清华大学;2000年
4 孙文萍;免疫复合物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吴炜;前S2基因变异及HBV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在重型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3年
6 许晨;金属磁性颗粒复合介质的磁性质与磁输运[D];苏州大学;2001年
7 潘銮凤;血管内皮细胞FcγRs的表达及免疫复合物与FcγRs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2年
8 苑玉和;神经营养素受体TrkA、p75NTR与RanBPM及其它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9 席俊;huFcγRII线性结合表位的鉴定及对SLE小鼠的治疗效果[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杨竹生;中性粒细胞及其FcγRIIA在部分血管炎病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面向变磁分离的免疫复合物团聚状态机理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梁万洁;Ferroplasma thermophilum L1体内磁性颗粒的形成及性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黄孟琼;纳米荧光磁性颗粒的合成与表征[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4 夏肆华;磁流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潘琦;嵌段共聚物PS-b-PMMA自组装制备纳米阵列及单分散磁性纳米颗粒[D];兰州大学;2008年
6 赵文婷;一种与微系统兼容的大肠杆菌活细胞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司宝财;树枝状大分子复合磁性颗粒的制备与表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刘晓清;功能化碳包覆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曲芸芸;免疫复合物对单核巨噬细胞调节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朱红;实用磁流变液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64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06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