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中央颅底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20:30

  本文关键词:中央颅底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央颅底 垂体囊 鞍旁间腔 神经膜 显微解剖


【摘要】:中央颅底解剖学结构复杂,是神经外科临床尤为关注的颅底区域,本文主要采用手术显微镜对该区进行观察和相关研究。 目的:通过对中央颅底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中央颅底区域肿瘤手术提供详实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利用手术显微镜对经福尔马林固定、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年尸颅进行手术显微解剖、断层解剖,,观察、测量中央颅底的骨性结构、神经与血管走行及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并利用组织化学技术对硬膜、神经及血管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 结果:蝶鞍前后径13.79±4.61mm,横径为14.65±5.28mm;两侧前床突尖间距离为25.63±2.51mm;后床突尖之间距离17.02±3.09mm。岩骨嵴长约46.92±3.51mm,平行于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相距9.91±1.65mm。斜坡区包含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斜坡长45.31±11.38mm。中央颅底的鞍区垂体表面有两层膜性结构,内层为垂体固有膜,与垂体表面紧密结合,并深入腺体实质内;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外层膜性结构为连续的纤维膜,是鞍膈硬脑膜的延伸,移行并向下包绕垂体,呈囊袋,形成垂体前壁、后壁、下壁和两侧壁,称之为垂体囊。中颅窝硬膜有内、外两层,在眶上裂外缘、圆孔、卵圆孔连线以外两层结合紧密,连线以内两层分开,两层间形成一个硬脑膜间腔,称此为鞍旁间腔;鞍旁间腔被神经结构、神经鞘及它们之间的膜状结缔组织分隔开,称此为神经膜;神经膜把鞍旁间腔分隔成外侧的硬膜间隙及内侧的海绵窦。海绵窦的内侧壁为垂体囊,外侧壁为神经膜。在中央颅底岩斜区,用弓状隆起延长线与岩大神经夹角平分线可以来定位内耳道,膝状神经节的位置在岩大神经所在直线与弓状隆起的交点,以棘孔和膝状神经节连线的中点、膝状神经节、内耳道内侧缘形成的三角可以来定位耳蜗。 结论:掌握中央颅底膜性结构的特性,熟悉相应颅神经和重要血管的行径,利用膜性结构形成的天然屏障,切除肿瘤的同时可避免损伤相关的神经和血管。熟悉颞骨岩部的显微解剖及其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岩骨的最大限度的磨除,可扩大暴露岩尖部、桥小脑角、斜坡的鞍后区、上斜坡区及中斜坡区的手术视野,以减少脑牵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中央颅底 垂体囊 鞍旁间腔 神经膜 显微解剖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22.8;R739.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0
  • 材料和方法10-12
  • 结果12-26
  • 讨论26-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3
  • 综述33-42
  • 参考文献38-42
  • 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发表论文42-43
  • 获奖43-44
  • 致谢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荣,周良辅,毛颖;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手术策略[J];中华外科杂志;2001年03期

2 李劲松,丁美修;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的显微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年01期

3 柳浩然,黄勤,彭蔚,方加胜;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年03期

4 宫剑,于春江,关树森,江涛,王凤梅,陈菲;改良岩斜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1075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075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d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