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反应特性、颈部肌力和不同刺激声影响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5 12:03

  本文关键词: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反应特性、颈部肌力和不同刺激声影响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 线性调频脉冲音 耳蜗


【摘要】:目的 一、探讨分析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cVEMP)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制,找出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试的最佳测试参数,从而统一测试参数以及建立客观的测试标准。 二、同时测试记录胸锁乳突肌张力和肌电面积以及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分析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和肌电面积与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各指数之间的关系,探讨量化后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和肌电面积对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影响。 三、采用新型刺激声源CE-chirp作为刺激声进行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试,观察CE-chirp与短声(click)、短音(Blackman pip)诱发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之间的差异,探讨CE-chirp作为刺激声诱发产生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可行性及其机制,寻找一种临床应用中对于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试更快捷、有效、可靠的刺激声方式。 实验对象及方法 一、受试对象:健康成人。受试人员年龄20-30岁(我校研究生同学及院内医务人员),均无耳蜗及前庭疾病的急、慢性发作史及家族史,测试前均行耳内镜、纯音测听、声阻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emission, DPOAE)以及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测试等正常者,并且在之前采用短音刺激诱发记录到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波形分化良好者。 二、检测方法 2.1测试仪器 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测试仪器为GSI Audera V2.7听觉诱发电位仪(美国GSI公司),表面肌电的测试仪器为ME6000-T8型表面肌电仪(荷兰MegaWin公司)。 2.2测试体位与电极放置 测试者取坐位,用75%酒精局部去污后,再以磨砂膏涂擦受试者表皮。电极采用表面电极,双侧胸锁乳突肌中上点表面放置肌电记录电极,胸骨上端放置参考电极,前额正中接地,极间电阻2KΩ。插入式耳机固定于外耳道深部约0.5cm处。分别记录两侧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SCM)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在测试1、3中,一侧记录时,头尽量偏向对侧,并达到肉眼可以观察到胸锁乳突肌侧缘之程度,使记录侧的胸锁乳突肌达到近似强直收缩状态。 在测试2中,表面肌电测试电极放置:胸锁乳突肌相近两点放置肌电记录电极,胸锁乳突肌外侧放置接地电极。一侧记录时,头尽量偏向对侧,并达到肉眼可以观察到胸锁乳突肌侧缘之程度,然后依次减弱(与矢状位呈90°、600、45°和30°四个头位,应最少记录到三个头位),或者反之。记录胸锁乳突肌在不同强度下表面肌电图以及产生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分别记录两侧胸锁乳突肌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以及表面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 23参数设置 测试1、2中,刺激声为短音(Blackman pip2-1-2cycles),交替波,500Hz,100dB nHL,重复率为9.00Hz,扫描次数为500次,带通滤波范围为0.001~2kHz。 测试3中,使用三种不同刺激声,分别为:①click:交替波、100us、94.5dBnHL;②非线性短音包络(Blackman pip2-1-2cycles):交替波、500Hz、100dB nHL;③CE-Chirp Octave Band:交替波、500Hz、100dB nHL。重复率均为9.00Hz,扫描次数均为500次,带通滤波范围为0.001~2kHz。 记录到的第一个双相波形分别命名为P1(正波)和N1(负波),其后为P2和N2等。 2.4测试指标 测试2:记录不同头位下SCM表面肌电的均数、面积大小以及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反应情况。将记录到的第一个双相波形分别命名为P1(正波)和N1(负波),其后为P2和N2等,只要P1和N1出现即可认为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被测出。绝对峰间波幅为P1-N1之间的峰间波幅。分析不同头位下SCM表面肌电的均数、面积与在相应头位下记录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各测试指标的关系。受试者在四种头位(与矢状位呈90°、60°、45°和30°)进行记录,如果记录到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少于三个头位则将该侧耳的数据列为缺失。 测试3:记录不同刺激声条件下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只要P1和N1出现即可认为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出,标记P1、N1、P2、N2和记录各波的潜伏期,并记录绝对峰间波幅(即P1-N1的峰间波幅差值)。比较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不同刺激声之间以上各指标的差异,分析P1和N1的潜伏期、P1-N1峰间期波幅差值。 三、统计学分析 测试1、2、3中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由于本研究为同一受试者均采用三种不同刺激声进行测试,但相同的受试者对声源刺激产生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灵敏度与自身前庭功能有一定相关性,所以在统计方法上主要使用Two-way-ANOVA和Paired T-Test,并以P0.05为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测试2中,在左右耳之间指标的统计分析中,由于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与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以及左右耳之间存在相关性,固使用配对t检验作为统计方法;在头位的分析上本研究使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别记录在不同向对侧偏向头位(与矢状位呈90°、60°、45°和30°)下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和在该头位下所记录到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分析并量化表面肌电与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振幅和潜伏期之间的关系,并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测试1:在对在106例(199耳)健康受试者中的cVEMP的统计分析后得出,cVEMP的P1潜伏期在左右耳分别为:(13.36±1.93)ms与(13.60±1.99)ms,P0.05,无显著统计学意义;cVEMP的N1潜伏期在左右耳分别为:(20.77±2.50)ms与(20.93±2.47)ms,P0.05,无显著统计学意义;cVEMP的振幅在左右耳分别为:(16.02±9.36)μV与(15.57±8.50)μV,P0.05,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测试2:本研究要求记录到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头位不得少于三个,否则该侧耳的数据视为缺失,在30人60耳中有57耳满足该条件,其中有27人左右耳均可测得。当受试者头位与矢状位所呈夹角45°以上时,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引出率为95.00%;受试者头位与矢状位所呈夹角为300时,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引出率为91.67%。受试者在相同刺激参数,不同肌电的情况下得出: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P1和N1的潜伏期分别为(12.50±2.39)ms和(19.79±3.16)ms(F分别为0.86和0.52,P分别为0.46和0.67),表明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潜伏期与受试者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大小无关;不同头位下的P1-N1波间振幅随肌电大小变化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55.47,P0.01);肌电及肌电面积大小随受试者头位的变化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46.63,P0.01)。将不同肌电下记录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振幅进行线性拟合模型检验,拟合函数指数为0.769(F=737.88,P0.01),拟合效果较好(r2=0.59, Adjusted-r2=9.59)。 测试3:相同受试者分别在不同刺激声下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引出情况分别为:click有56耳(93%)诱发出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Blackman pip和CE-chirp均全部(100%)诱发出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提示CE-chirp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可靠的刺激声应用于临床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测试。click、CE-chirp和Blackman pip三种刺激声诱发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P1平均潜伏期分别为(9.53±2.46)ms、(4.91±2.11)ms和(11.81±2.14)ms(F值=6686.85,P0.001),三种刺激声诱发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N1潜伏期分别为(15.45±3.03)ms、(11.88±2.78)ms和(19.10±2.93)ms(F值=12731.53,P0.001),表明三种刺激声所诱发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P1和N1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以CE-chirp诱发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P1、N1潜伏期时程最短、波形最稳定。三种刺激声诱发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P1-N1潜伏期分别为(5.96±1.62)ms、(6.97±1.56)ms和(7.24±1.65)ms(F值=4524.06,P0.001),表明三种刺激声所诱发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P1-N1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以CE-chirp诱发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潜伏期时程最短、波形最稳定。三种刺激声诱发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以上各项指标在左右耳间的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Paired T-Test比较分析Blackman pip和CE-chirp诱发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P1和N1的潜伏期均有显著差异(P1为t=41.92,P0.001;N1为t=147.15,P0.001)。CE-chirp较Blackman pip诱发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缩短7ms左右。P1-N1波间振幅有统计学差异(P0.05);P1-N1峰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 结论 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潜伏期与肌力大小无关;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振幅与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平均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拟合函数为Y=0.769X(X为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Y为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振幅)。两者之间量化后的关系将更有利于客观和灵敏地反映前庭下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和球囊的功能。此外,作为临床诊断中重要指标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振幅易受到胸锁乳突肌张力的影响,为了更客观、更灵敏地应用于前庭功能评价和相关疾病的诊断,有必要在临床测试时实时记录和分析胸锁乳突肌肌电的影响,并通过更深入大量的研究来量化和规范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振幅。本研究还对胸锁乳突肌EMG与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P1、N1潜伏期之间进行了相关性研究,未发现两者直接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从相关性分析上再次证实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对于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潜伏期影响不大。 CE-chirp是一种新的、更灵敏和可靠的诱发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刺激声,与以往常规的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刺激声相比具有更短的潜伏期和更稳定的反应性。本研究的结果还提示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起源于与耳蜗毛细胞和耳蜗神经无关,但耳蜗的生理结构(基底膜的频率特性)可能与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潜伏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艳玲;耳蜗和前庭窗性耳硬化[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2年04期

2 蚁国铮,丁敏,王晓秋;88例胃肠道间质性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3年04期

3 何汝益;针灸治疗肌源性上睑下垂3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6年09期

4 宋芳;骨骼肌源性抑瘤物的研究[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9年23期

5 章应慧;李久香;姚品芳;毛永荣;;软组织肌源性肿瘤的标记物——中间丝结蛋白的提取及其抗体的制备和初步应用[J];肿瘤防治研究;1990年01期

6 董小黎;王蓬文;郑国芬;王福;王珏;刘国真;;59例肌源性恶性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7 刘健,陈森林,王贻琮;免疫组化与特染技术在诊断肌源性、纤维源性肿瘤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7年02期

8 李锋,尹保民,陈湘川,赵志敏,李萍;软组织肌源性肉瘤中BCL-2蛋白的表达[J];中华医学杂志;1999年11期

9 孙福生,刘赛;扇贝糖胺聚糖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形成及其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3期

10 孙伟,王锦玲,邱建华,毛蔚英,韩丽萍;单侧及双侧短纯音刺激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钰;韩东一;戴朴;;先天性前庭窗闭锁的诊断治疗及听力学分析[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荣钟;陈耀龙;陈淑慧;;偏头痛的犯罪肌肉分析与防治[A];全国中医外治发展论坛暨全国第六次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与技术展示论文集[C];2009年

3 程少丹;韩燕燕;杨豪;郑福增;王拥军;施杞;;关于“肌源性颈椎病”的讨论[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4 雒星梅;付勇;周水洪;;颈部游走性异物1例[A];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刘郁;吕婴;张茂光;虞柔;谢燕;;肌源性与非肌源性错鉭的肌电研究[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6 李琳;孙宇新;朱冬冬;;13例颈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断治疗分析[A];吉林省医学会第九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陈超然;吴湘莲;;腹部肌源性筋膜劳损及合并内脏综合症(软组织劳损讨论之三)[A];全国脊诊整脊医学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脊诊整脊杰出专家表彰大会会议专刊[C];2007年

8 全冠民;袁涛;王颖杰;高国栋;尚华;;下颈部间隙划分及常见疾病MSCT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吕宏光;邢双春;;内耳Mondini畸形合并反复化脓性脑膜炎[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10 陈亮;陈振兵;翁雨雄;陈燕花;李涛;孟繁斌;莫路姣;刘娟;;Erk和p38信号转导通路对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兆玲;颈部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头痛[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2 曾秀华;颈椎保健十四招儿[N];健康报;2006年

3 张建;上班族最该练脖子[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4 江城辉;落枕以后怎么办[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5 于峰;让颈部肌肉“活”起来[N];大众卫生报;2008年

6 保健时报记者 穆晶晶;颈背痛别忙“摇头晃脑”[N];保健时报;2007年

7 郭险峰;有车族借车多动动[N];健康时报;2007年

8 刘阳;热敖颈部可缓解头痛[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丁剑;老人不宜的危险动作[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10 戴秀娟;夏日,当心你的颈椎“着凉”[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毅博;庆大霉素鼓室内注射后在脑干前庭与听觉中枢的分布和损伤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周柳青;大鼠单侧迷路切除术后BDNF-TrkB信号在小脑前庭通路中变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缪国专;颅颈部畸形影像学分析及相关解剖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4 郑梦利;骨胳肌源性抑瘤物体内、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5 吴学文;基于羟基磷灰石的纳米基因载体的改良及其内耳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张年春;重组BMP2和Angiopoietin-1腺病毒诱导肌源性干细胞成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7 蒋丽君;基于颈部特征的衣领三维结构数字化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8 梁玉梅;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肉瘤均为Cajal细胞相关性肿瘤[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9 徐惠成;肌源性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于晶;力的大小与角度对自由跤运动员动觉感受性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琛;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反应特性、颈部肌力和不同刺激声影响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黄炫;基于C-NCAP鞭打试验座椅参数对颈部损伤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蒲惠子;基于颈部生理特征的“保健”时代枕具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4 李翔;骨形态发生蛋白9诱导骨骼肌源性干细胞的成骨分化[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刘世琼;细胞共培养条件下肌源性干细胞对氧化应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D];辽宁医学院;2011年

6 孙亮;金属烤瓷冠颈部美学缺陷及改进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7 彭云龙;TGF-β_1促进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合成胶原纤维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晓琼;牙医不同操作姿势的自我舒适度及对肩颈部肌肌电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沈兆亮;透明质酸凝胶中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软骨样细胞[D];辽宁医学院;2011年

10 吴\,

本文编号:1144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144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b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