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海绵窦硬膜外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8 15:26

  本文关键词:海绵窦硬膜外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海绵窦 显微解剖 中央颅底 前床突 Dolenc入路


【摘要】:海绵窦位于蝶鞍和蝶窦的两侧,左右各一,前方起自眶上裂,后方附着于颞骨的岩骨尖部,前窄后宽,上窄下宽,是一团围绕颈内动脉的粗细不等的静脉丛,相邻的静脉管互相粘着形成小梁样结构。海绵窦并非单纯的静脉通道,它由小梁结构组成,外被硬脑膜所包围。1965年,Parkinson里程碑式的文献描述了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直接手术方法,1985年Dolenc发展了硬膜外和硬膜内联合入路,现已成为治疗海绵窦区域病变的标准入路。海绵窦是颅底病变常侵犯的部位,该部位的显微解剖以及手术入路是神经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 以成人尸头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测量海绵窦及其毗邻的重要结构的局部解剖,为硬膜外打开海绵窦或行经海绵窦的手术入路,提供一些相关的解剖数据及手术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熟悉海绵窦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降低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采用经10%甲醛固定的灌注有彩色硅胶的完整成人湿性尸头标本15例(30侧),所有标本均在实验显微镜下进行解剖暴露和观测。以额颞眶颧入路开颅,联合硬膜外入路,显露前床突、脑膜中动脉、棘孔、下颌神经、卵圆孔、上颌神经、圆孔、和眼神经、眶上裂、岩大神经,同时剥离海绵窦外壁的浅层,暴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三个分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上壁及毗邻的重要解剖三角;打开海绵窦观测窦内神经走形及与颈内动脉的关系。解剖过程中留取影像资料,重要的结构进行测量并记录,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x)±标准差(s)和/或(最小值min~最大值max)表示。 结果: 1、以蝶骨平台后缘平面为基底,测得ACP长、基底宽分别为9.30±1.17(7.10~11.30)mm、12.12±2.3(8.50~12.88)mm。由薄层骨皮质和骨松质所组成,本组实验发现13.3%的前床突内有气房,与蝶窦相通。2、海绵窦的上壁有4个三角,分别是:Dolenc三角、Hakuba三角、颈内动脉三角和动眼神经三角。其中Dolenc三角三边长度分别是:内侧边9.40±2.43(11.82~8.00)mm,外侧边:10.2±2.36(16.20~8.51)mm,底边:7.67±2.13(12.30~5.60)mm。 Hakuba三角三边长度为:内侧边(7.64±2.06)mm,外侧边(7.18±2.10)mm,底边(4.21±1.36)mm。3、海绵窦的外侧壁及其附近有6个三角,分别为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其中Parkinson三角的三边长度分别为:内侧边(17.26±3.07)mm,外侧边(14.22±3.93)mm,底边(5.86±2.54)mm,是海绵窦手术最常用的间隙。 Glasscock三角的三边长度是:内侧边(12.32±2.40)mm,外侧边(13.85±2.64)mm,底边(6.85±2.16)mm。Kawase三角三边的长度:内侧边(14.86±2.74)mm,外侧边(12.82±2.30)mm,底边(11.24±3.42)mm。4、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眼神经在海绵窦内走行的长度分别为:(8.18±0.92)mm,(10.15±1.12)mm,(16.25±2.22)mm。 结论: 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可显露前、中颅窝底、眶尖及海绵窦区。开颅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法和步骤可根据病变部位、手术需要及医生的习惯而变化。MacCarty孔的位置是眶颧开颅的关键,该孔多位于额蝶缝前1/3的上方。硬膜外磨除前床突可清楚辨认眶上裂外侧和视神经管上方骨质,进入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硬膜延续也很容易获得解剖定位,有利于对前床突、眶上裂外侧、视神经管上方骨质的磨除和对周围神经血管结构的保护;前床突磨除后可在床突间隙临时阻断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床突段位于远环与近环之间,打开颈内动脉远环及视神经鞘后,可充分显露该段颈内动脉的内、外、前壁,足以满足床突段动脉瘤的手术显露需要。
【学位授予单位】:承德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1.1;R3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嘉,曹瑞华,丁学华,廖建春,张光霁,楼美清,骆纯,卢亦成;床突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1157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157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b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