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流行特征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流行特征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分型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耐药性
【摘要】: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原因。临床分离株和环境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临床分离株以O3∶K6血清型为主,tdh和(或)trh基因携带率较高,一般在80%以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图谱具有明显的优势图谱,并且与血清分型具有一致性。而环境分离株(包括食品)多无优势血清型和优势PFGE图谱,tdh和(或)trh基因携带率远低于临床分离株,多在6%以下。各地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差异较大,但对氨苄西林等早期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环境分离株较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更为严重和复杂。
【作者单位】: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No.2012KY16)~~
【分类号】:R378.3
【正文快照】: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革兰阴性嗜盐杆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1988年以来的报道显示,VP引发的食物中毒的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均已超过沙门菌,跃居首位[1-2]。我国卫生部疫情直报系统(http://www.moh.gov.cn/public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慧琴;苏靖华;章红红;;318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和耐药性分析[J];疾病监测;2011年07期
2 金春光;沈玄艺;章丹阳;杨元斌;徐景野;;浙江省宁波地区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与分析[J];疾病监测;2012年08期
3 章红红;朱林英;潘丽峰;陈洪友;苏靖华;傅慧琴;黄红;孙乔;傅益飞;王闻卿;黎健;连伟刚;杨玲凤;;上海市浦东新区副溶血弧菌病原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3年02期
4 秦思;沈峗;马恺;庄菱;符晓梅;郑东宇;;2012年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监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4年01期
5 陈永红;李晶;唐雨德;梁洪军;刘玉;魏德江;周东明;;南京夏秋季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监测及其毒力与耐药性[J];实用预防医学;2012年04期
6 段永翔;鞠长燕;刘李;俞慕华;温群文;曾玲荣;;2006-2008年深圳市食源性病例和外环境的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分型特征比较[J];微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7 史秀杰;郑晓聪;阮周曦;贾鹏;何俊强;王津津;兰文升;杨锦舜;刘荭;;水生动物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分子分型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12年06期
8 李婧;王中强;苏文莉;黄磊;柳楠;薛文仲;史云;邱少富;王勇;李承毅;黄留玉;刘雪林;宋宏彬;;沈阳地区副溶血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05期
9 刘秀梅;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年01期
10 李薇薇;王晓英;郭云昌;;中国部分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居尔毅;宁喜斌;;副溶血性弧菌外膜蛋白的提取与免疫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2 金少华;徐粒子;;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监测与调查处置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3 顾冬花;;市售仔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J];山东畜牧兽医;2012年04期
4 茹慧萍;张雪琴;孟丽;任蕴慧;牛世文;;实验室质控在食源性疾病控制中的作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年01期
5 罗兆飞;张为宇;杨得胜;;动物性食品中奇异变形杆菌PCR检测方法的研究[J];福建畜牧兽医;2008年01期
6 杜玉萍;陈清;柯雪梅;俞守义;;抗副溶血弧菌TLH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ELISA双抗体夹心检测法的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7年01期
7 刘佛民;刘礼平;谭海玲;马聪;陈文胜;罗建波;;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能力验证的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年06期
8 谢伟;周建孟;曹红宇;黄丹;;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年03期
9 夏玛丽;王复元;孟炜;胡俊;;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年04期
10 张继伦;田桢干;江珊毅;何宇平;王慧峰;周锡兴;;上海空港口岸卫生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何丽斌;周宸;林克冰;;几种养殖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与鉴定[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2 刘佛民;刘礼平;谭海玲;马聪;陈文胜;罗建波;;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能力验证研究[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3 何永盛;;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青;钟青萍;王丽;;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廖玉学;谢旭;扈庆华;;2012年深圳市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吕妙兄;刘书成;屈小娟;章超桦;吉宏武;高加龙;林海生;席庆;;神经网络模拟高密度CO_2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杀菌动力学[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7 孔繁德;刘阳;徐淑菲;彭小莉;吴德峰;林立;;免疫金层析技术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方法的初步研究[A];2012年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阳;孔繁德;徐淑菲;吴德峰;林立;;多重PCR技术同时检测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A];2012年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冠武;陈冬娥;林宁静;蔡颖;苏建晖;许先凯;;海水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的优化[A];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推动汕头腾飞——汕头市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姬华;对虾中食源性弧菌预测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D];江南大学;2012年
2 秦迪岚;荧光纳米标记与编码技术用于几种重要病原菌检测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李研东;食品中弧菌免疫学筛检方法建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靳延平;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5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6 孙智勇;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悬浮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7 蒋鲁岩;副溶血弧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刘威;现场传染病诊断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变形杆菌属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田长冬;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检测贝类中副溶血弧菌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彭慧峰;副溶血性弧菌FlaE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D];暨南大学;2011年
4 陈小红;蛭弧菌4GM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其相关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何伟杰;蛭弧菌HKM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其相关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明君;海洋弧菌复苏促进因子家族糖蛋白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丁久法;常见致病性弧菌的基因分型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
8 郭倩倩;多重PCR技术和重组DNA技术在水产品安全中的应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9 陈星;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的表达变化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10 代敏;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分析及内标PCR检测方法的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海平;俞诗源;王玲;蒲万霞;;内蒙古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2 朱海明;邓峰;严纪文;马聪;宋曼丹;赖蔚傮;杨冰;王海燕;何冬梅;王建;柯昌文;;广东省副溶血性弧菌rDNA指纹图谱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06期
3 潘柳波;王舟;黄薇;张锦周;;2006-2008年深圳市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年05期
4 高旗利,罗茂凰,张海滨,张海英,蔡国瑞,高虹;改良方法检验冷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4年01期
5 张蔚,潘劲草,陈坤;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6 邱茂锋,刘秀梅;细菌rDNA指纹图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7年05期
7 黄芳;许少洪;李映霞;吴琪;曾雅;;2009-2012年海珠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年05期
8 洪学;;大环内脂类兽药的合理应用[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7年07期
9 曹严华;日本1996~1998年的副溶血弧菌感染[J];疾病监测;2000年10期
10 方伟;杨杏芬;柯昌文;;副溶血性弧菌分型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喜斌;刘代新;张继伦;;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及其快速检测[J];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01期
2 吴振龙,白杨;副溶血性弧菌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年01期
3 赵虹;陈懿;;鄞州区副溶血性弧菌分型及耐药性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年02期
4 刘霞;高鹤;杨琳;张义全;谭亚芳;郭兆彪;黄新祥;杨瑞馥;周冬生;;副溶血性弧菌基因敲除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年03期
5 陈茂义;胡婕;胡静荣;陈婷;毛春林;石韬;益琼;李斌;杨中香;;副溶血性弧菌GB/T4789.7-2008检验方法的改良[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2期
6 张倩华;;副溶血性弧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4年25期
7 宋启发;叶硕;徐景野;章丹阳;;副溶血性弧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基因分型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年16期
8 吴振龙,聂军,鲍慧宁,徐兵,王红;副溶血性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克隆[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吴振龙,聂军,鲍慧宁;副溶血性弧菌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产物的性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年05期
10 鲍慧宁,聂军,吴振龙;副溶血性弧菌直接溶血毒素65位氨基酸突变体的构建[J];疾病控制杂志;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平楚;;副溶血性弧菌研究进展[A];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周桂莲;王淑真;杨宝兰;;鉴别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致病与非致病性的动物试验方法[A];北京食品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摘要)[C];1982年
3 马聪;;广东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暴发分离优势血清型菌株的分子特征[A];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海红;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2 吴振龙;副溶血性弧菌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克隆、突变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3 彭慧峰;副溶血性弧菌FlaE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燕;副溶血性弧菌免疫检测新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5 闫小娟;副溶血性弧菌QS系统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对mfp和cpsQ的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17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21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