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早产儿视网膜病模型小鼠的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1 13:25
本文关键词:携带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早产儿视网膜病模型小鼠的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生成素 间质干细胞移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氧诱导视网膜病模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将出生7天的昆明小鼠随机分成空气对照组和高氧模型组(其中包括注射Ang-1+BMSCs组、单纯BMSCs组及高氧PBS组),每个亚组12只。除空气对照组之外,其余组均放入氧分压65%±5%的氧箱内饲养5天后取出。将携带Ang-1的BMSCs和不携带Ang-1的BMSCs各2 ml(内含细胞总数为1×105)在鼠龄第7、12、17日分别腹腔注入高氧模型组中的Ang-1+BMSCs组和单纯BMSCs组小鼠体内,空气对照组和高氧PBS组注入相同剂量的PBS缓冲液。于鼠龄17天时取小鼠眼球做标本固定,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ng-1蛋白、qRT-PCR法检测Ang-1蛋白mRNA、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及明胶墨汁灌注眼底视网膜血管,比较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情况。结果高氧模型各组每只眼球均可见突出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其中Ang-1+BMSCs组、单纯BMSCs组与高氧PBS组相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氧PBS组比较,Ang-1+BMSCs组及单纯BMSCs组血管走形较直,Ang-1蛋白表达量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被黄染的胞浆较丰富;Ang-1+BMSCs组与单纯BMSCs组相比,前者血管走行较直,周边新生血管覆盖率降低,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细胞数目减少,Ang-1蛋白的表达量增多。结论高氧能诱导新生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Ang-1基因与BMSCs结合与单纯应用BMSCs相比,前者能更有效地改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生状况。
【作者单位】: 北京军区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学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极早产重症监护室;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81000265)
【分类号】:R774.1;R-332
【正文快照】: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mrity,ROP)又称晶体后纤维增生症。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重症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永久性失明。结合其发病机理,目前基因治疗逐渐受到重视。研究发现,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具有抑制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秋平;马新娜;张小英;许靖;章晟;王春枝;封志纯;;Gateway技术构建小鼠血管生成素-1慢病毒表达载体及其病毒包装[J];临床儿科杂志;2013年09期
2 江静波;罗先琼;黄水清;张小庄;;广东省各级妇幼保健系统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振光;吴宏伟;;复方丹参注射液防治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年20期
2 沈t,
本文编号:1241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24126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