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家兔易损斑块模型VEGF和TGF-β1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电针对家兔易损斑块模型VEGF和TGF-β1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家兔易损斑块模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历时12周。采用球囊内皮拉伤+高脂饲养制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检测血清VEGF、TGF-β1变化。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部分兔形成不稳定粥样斑块模型,电针对实验动物已形成不稳定斑块有抑制、减轻病变程度的效果。电针干预降低实验动物血清VEGF的含量、提高了血清中TGF-β1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性(P0.05)。结论:VEGF、TGF-β1可能与斑块稳定有关,电针可能通过下调VEGF、上调TGF-β1的表达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102699,81173413 天津市教委基金项目,编号:20110205
【分类号】:R245;R-332
【正文快照】: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乃至破裂出血将诱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的发生。斑块内新生血管不成熟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破裂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斑块内新生血管成熟及斑块的稳定性有关[1]。针刺对缺血性心脑血管大鼠TGF-β1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经子兰;转化生长因子-β和CD40/CD40L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甘水咏;“双固一通”针法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2 鲁亦斌;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PDGF-B及TGF-β1影响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露斯,刘之荣;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和脑的病理改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王文东;齐若梅;;转化生长因子β/Smad3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10期
3 ;Relation between upregulation of CD40 system and complex stenosis morpholog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可海霞;贾银明;;易损斑块标志物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曾秋棠;毛晓波;;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05期
3 杨跃进;易损斑块的检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J];中国循环杂志;2003年04期
4 姚荣国;孙宇;;易损斑块的标志物——妊娠相关蛋白-A[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01期
5 韩玉龙;光雪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检测进展[J];医学综述;2006年08期
6 孔令阁;;易损斑块的认识和检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7 李建平;刘厂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23期
8 朱雁洲;陈良龙;;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年01期
9 李苹;孙晓莉;;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4期
10 吴宗贵;;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运;;易损斑块检测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2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王显刚;张丹;张静;刘龙涛;吴敏;徐敏;李宁;;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陈曦;;冠脉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吴同启;顾宁;陈志亮;黄成明;潘志伟;;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运;陈文强;张鹏飞;;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A];第八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胡思宁;房炎;于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易损斑块阶段性特点[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杜廷海;;易损斑块、血栓形成的“热毒观”[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10 方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患者[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韵岱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林运 整理;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N];健康报;2008年
2 白毅;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热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刘燕玲;活血解毒有助稳定动脉易损斑块[N];健康报;2006年
4 ;易损斑块识别 冠心病研究热点[N];健康报;2011年
5 李洁尉 覃善萍;围歼“头号杀手”行动启动[N];广东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 熊昌彪;中药稳定易损斑块研究获国际认同[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泽雯;国家“973”计划立项关注影像诊断与疾病预警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双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倪梅;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基因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清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监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仲琳;应用基因和药物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林清飞;短期大剂量他汀逆转兔易损斑块进展试验[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6 吴同启;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泽新;宝石能谱CT结合血清HMGB1、Hs-CR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白万军;前列腺素E1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国栋;胎盘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D];南昌大学;2009年
4 郑雪;前列腺素E1对兔易损斑块内出血和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靳奇峰;妊娠相关蛋白-A对冠心病易损斑块预测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6 李志军;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7 周小林;多源螺旋CT (MDCT)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8 齐天军;单核细胞趋化活性及趋化因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不稳定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贺芬芬;参黄花颗粒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路怀志;温控气体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及CD147-CyPA表达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58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25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