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修饰的肿瘤抗原致敏制备DC瘤苗及其抗肿瘤效应
本文关键词:p53修饰的肿瘤抗原致敏制备DC瘤苗及其抗肿瘤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黑色素瘤B16 树突状细胞 p53 基因修饰 肿瘤疫苗
【摘要】:目的: 观察p53基因修饰、制备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在体内外的特异性杀瘤效应,探讨通过基因修饰肿瘤抗原来提高DC瘤苗的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可能。 方法: 1、野生型p53质粒转染黑色素瘤B16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53转染前、后的表达;冻融法提取p53修饰的肿瘤抗原(p53-Ag),体外冲击同基因Km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制得DC瘤苗。 2、MTT法检测DC瘤苗对淋巴细胞的刺激增值效应(MLR)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体外杀瘤效应。实验均设单纯DC、B16-DC和p53-DC三组,MLR以DC为刺激细胞,脾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CTL以致敏T细胞为效应细胞,B16为靶细胞,作常规细胞培养和观察。 3、背部皮下接种B16细胞复制实体瘤模型,荷瘤小鼠随机分成B16组、DC组、B16-DC组和p53-DC组,另设一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接种后的第1、7、14d,分3次在瘤周注射DC瘤苗,每3天测量一次肿瘤最大垂直长、短径,计算瘤体球积和各组平均体积,描绘肿瘤生长曲线;第21d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和血液标本,称瘤重后计算各组平均瘤重,ELISA法检测血清IL-12和IFN-γ含量变化。 结果: 1、p53质粒转染后的肿瘤细胞均有p53基因及产物的表达,用该p53修饰的肿瘤抗原冲击、制得的DC瘤苗完全符合成熟DC的形态特征; 2、DC瘤苗的体外效应MLR:当刺激/效应细胞比值为1:40时,三组刺激指数各为1.49、2.49和2.93,B16-DC组、p53-DC组明显高于DC组(P均<0.05),p53-DC组也显著高于B16-DC组(P<0.05);而比值为1:80时,,三组刺激指数虽有降低,但三组间差异的两两比较结果与1:40时相同(P均<0.05)。CTL:以效/靶比为1:20时的杀伤率最高,三组各为30.00%、37.89%和52.47%,p53-DC组和B16-DC组均显著高于DC组(P<0.01),p53-DC组也显著高于B16-DC组(P<0.01);而效/靶比为1:40时,三组杀伤率(24.24%、35.92%和46.63%)略有降低,但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十分显著(P均<0.01)。 3、DC瘤苗的体内抑瘤效应接种后的肿瘤生长曲线显示,B16组小鼠成瘤最早,生长最快;DC组成瘤晚,生长缓慢;B16-DC组和p53-DC组则成瘤最晚,生长最慢,9天后瘤体仅米粒大,且大部分瘤体呈消退趋势。21天时,B16组平均瘤重为0.453g,DC组为0.025g,而B16-DC组和p53-DC组几乎取不到肿瘤组织,差异十分显著(P<0.01)。病理学观察发现,DC瘤苗治疗组的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较少,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变性与坏死较多见。 4、ELISA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12:各实验组血清IL-12含量均较B16组显著升高(P<0.01),其中B16-DC组和p53-DC组明显高于DC组(P<0.01),p53-DC组又显著高于B16-DC组(P<0.01)。IFN-γ:除DC组外,各实验组血清IFN-γ含量都较B16组显著升高(P均<0.01),B16-DC组和p53-DC组均显著高于DC组(P均<0.01),p53-DC组又明显高于B16-DC组(P<0.05)。p53-DC组的IL-12和IFN-γ含量均最高。 结论: 1、p53基因修饰确能增强肿瘤抗原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其修饰的DC瘤苗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刺激能力较未经修饰的DC更强; 2、在体外,p53修饰的DC瘤苗能明显激发抗肿瘤免疫应答,提高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3、在体内,p53修饰的DC瘤苗能显著地抑制移植性肿瘤的生长,并明显提高荷瘤动物外周血IL-12和IFN-γ的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达鑫;邹莉玲;杨紫兰;李雪梅;;中草药瘤苗自动免疫实验研究[J];江西中医药;1980年02期
2 伏雅琴;覃见效;王荫棠;;几种瘤苗对S_(180)免疫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3 顾君一;刘运义;;瘤苗疗法发展近况[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3年03期
4 黄皎琳;高温—固化瘤苗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5年04期
5 刘振华,彭孝伟;瘤苗的研究近况[J];癌症;1996年04期
6 史桂兰,温善禄,冯雪梅,范毅力;石蜡包埋癌组织瘤苗的实验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9年04期
7 骆云雅;DC瘤苗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3年01期
8 王文慧,陈治龙;自体瘤苗的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郭峰,钱宝华,花美仙,许育,张乐之;荷瘤小鼠瘤苗治疗疗效与红细胞天然免疫活性相关性及其意义[J];肿瘤学杂志;2004年04期
10 郭峰,钱宝华,花美仙,许育,张乐之;荷瘤小鼠瘤苗治疗疗效与红细胞天然免疫活性相关性及其意义[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建法;叶圣雅;;恶性肿瘤的瘤苗治疗[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2 宫伟雁;冯永堂;魏萍;苗乃法;牟东珍;吴国庆;孟洁;;CpG-ODN辅助DC瘤苗抗肿瘤的实验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叶燕;张建宾;郑云;周智东;夏大静;;TLR联合激活的DC瘤苗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A];浙江省免疫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王红梅;;肿瘤抗原修饰和DC瘤苗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十三届肿瘤、第十四届免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江然;孟芳琳;杨娟玲;王珉;戴平;戴雨希;历光炎;沈玫;熊超;沙允文;梅泽如;蒋泳;周宝琴;陆宝成;曾志毅;张仁希;熊伟;陈环球;杨尔欣;赵祥生;唐金海;俞乔;张园;汪仪俊;穆怀德;马永泉;;我们为肿瘤病人制备并应用自体瘤苗工作的报道[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6 易平勇;余海;马文学;王青青;;双重免疫分子膜表面修饰瘤苗的制备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7 褚莉莉;窦骏;赵枫姝;唐权;王永仿;顾宁;;小鼠IL-21瘤苗构建及其抗肿瘤效应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8 李宁;覃汉军;周春霞;王冬梅;马文波;林晨;张叔人;;前列腺癌趋化抗原基因修饰瘤苗研究[A];第九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夏大静;章卫平;王青青;潘建平;孙文佶;张立煌;郑树;曹雪涛;;淋巴细胞趋化因子与黑色素瘤抗原基因共转染的树突状细胞瘤苗抗肿瘤免疫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夏大静;郑树;章卫平;王青青;潘建平;朱敏;张立煌;曹雪涛;;白介素-18基因修饰增强树突状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仇逸 胡德荣;我国成功制备胃癌“瘤苗”[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解放军第309医院教授 牛旗 整理 李杰;DC瘤苗推动肿瘤免疫治疗[N];健康报;2010年
3 杨超伦;“太空瘤苗”研制迈出可喜一步[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通讯员 胡德荣 记者 张蕴;“瘤苗”治疗肝胃癌[N];解放日报;2001年
5 不赖摘;肿瘤术后复发可防[N];医药经济报;2001年
6 ;汇中外免疫专家拟突破肿瘤良策[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李杰;激发人体自灭癌细胞[N];健康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征;全细胞瘤苗诱发动物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2 黄常新;膜表达热休克蛋白和膜型超抗原突变体双重修饰瘤苗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尹晓玲;IL-12真核表达质粒构建及其瘤苗抗肺癌免疫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东海;DC/C6融合瘤苗防治大鼠C6胶质瘤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牛桂莲;用IL-2转基因B_(16)黑色素瘤瘤苗与特异性CTL细胞进行小鼠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6 唐翌姝;1、细菌纳米磁小体为载体的基因疫苗研究2、同种异基因白细胞联合细胞瘤苗治疗肿瘤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7 朱新梅;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大鼠颅内胶质瘤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姜宏景;GM-CSF基因修饰同种异体肺癌细胞系制备瘤苗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陈晓虹;MDC基因修饰的膜表达HSP70的瘤苗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其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02年
10 李宁;阻断共抑制信号途径联合趋化抗原基因修饰瘤苗治疗肿瘤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莉莉;小鼠IL-21瘤苗抗肿瘤效应及机制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杨雪;高强度聚焦超声制备DC瘤苗及其治疗作用和促肿瘤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7年
3 王冰;p53修饰的肿瘤抗原致敏制备DC瘤苗及其抗肿瘤效应[D];南昌大学;2014年
4 覃新干;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导的瘤苗对小鼠机体免疫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5 路静;人B7-2瘤苗与DC瘤苗的制备及其体外联合诱导抗食管癌的免疫作用[D];郑州大学;2005年
6 叶燕;TLR联合激活的DC瘤苗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曾波;CD44v6修饰DC融合瘤苗抗肿瘤作用和机理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8 杨f
本文编号:1263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26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