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效应蛋白NleL和宿主蛋白ZBED1相互作用的发现与验证

发布时间:2017-12-24 16:35

  本文关键词: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效应蛋白NleL和宿主蛋白ZBED1相互作用的发现与验证 出处:《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 效应蛋白NleL ZBED1


【摘要】: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是一种食源性和水源性的病原菌,该菌通过III型分泌系统将效应蛋白注入至宿主细胞中产生粘附与脱落(A/E)损伤而致病,它的感染会导致出血性肠炎并极有可能出现致命的出血性尿毒综合症,是一种全球范围内高度关注的病原菌。NleL(non-lee-encoded-effector-Ligase)是由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一种具有真核细胞泛素化E3连接酶活性的效应蛋白,然而它在宿主细胞内的底物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通过蛋白质表达重组子的构建、蛋白质的诱导表达与纯化、蛋白质细胞内定位、酵母双杂交、GST pull-down和体外泛素化等实验方法来筛选和验证效应蛋白NleL在真核细胞内的相互作用蛋白,取得了以下结果: 1.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NleL可能作用于宿主的底物蛋白ZBED1 酵母双杂交实验初次筛选出可能与效应蛋白NleL相互作用的真核宿主细胞蛋白ZBED1,在SD-2和SD-4板均能生长的阳性克隆,经扩增、双酶切、测序分析比对后,发现的确是ZBED1序列,可初步推断宿主蛋白ZBED1与效应蛋白NleL之间有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2. NleL(GST-NleL)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本研究成功纯化了带有GST和His双标签的NleL的全长蛋白GST-NleL-His和其带单标签的片段GST-NleL170-782-WT蛋白。结果表明,在纯化方法上用GST-beads纯化方法优于用Ni-NTA方法;纯化获得的NleL融合蛋白的纯度和质量也满足进一步实验的要求,融合蛋白可以冷冻储存为后续体外实验备用。 3.效应蛋白NleL与宿主蛋白ZBED1结合试验 用GST pulldown试验验证了宿主蛋白ZBED1与效应蛋白NleL的相互结合,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蛋白GST-NleL-His与NleL蛋白的片段GST-NleL170-782WT都与宿主蛋白ZBED1在体外产生较强的相互结合,由ZBED1与GST-NleL170-782WT的相互结合可以推测:效应蛋白NleL与宿主蛋白ZBED1相互结合的位点有可能位于第170-782氨基残基之间。 4.效应蛋白NleL与宿主蛋白ZBED1的体外泛素化试验 已有研究显示NleL具E3连接酶活性,,且其泛素化的活性与第753位的半胱氨酸残基有关,本研究通过NleL与ZBED1体外泛素化实验探究了NleL是否通过该活性作用于底物ZBED1。结果表明,宿主蛋白ZBED1存在自泛素化现象,NleL全长蛋白融合蛋白GST-NleL-His、NleL的第753位点突变片段融合蛋白GST-NleL170-782C753A与底物ZBED1蛋白相互作用后,ZBED1的自泛素化作用明显减弱,效应蛋白NleL可能是通过影响宿主蛋白ZBED1的自泛素化作用而影响宿主细胞的生理活动;NleL的第753位点突变片段融合蛋白GST-NleL170-782C753A与未突变的全长蛋白作用效果相同,表明NleL蛋白不是通过E3连接酶的活性来影响ZBED1的生理作用的。 5.效应蛋白NleL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与定位 明确效应蛋白NleL在细胞内的定位对于探究其在真核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成功构建出能够在真核细胞中表达带EGFP的NleL融合蛋白重组质粒pCDNA3.0-UTR-EGFP-NleL-HA,将该质粒和对照质粒pCDNA3.0-UTR-EGFP-HA转染293T和Hela细胞后,观察显示NleL蛋白绝大多数定位在细胞质内,亦有少量进入到细胞核中;对照组EGFP荧光蛋白在整个细胞中均有分布,没有明显的细胞定位特异性。由此可推测,NleL效应蛋白进入真核细胞后,可能在细胞质中和细胞核中与不同的底物蛋白发挥不同的作用。 总之,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首次成功筛选到效应蛋白NleL在宿主细胞中的潜在底物ZBED1,并且通过GST pull-down试验和与体外泛素化试验初步探讨了NleL蛋白的相互作用,并明确了NleL蛋白在真核细胞内的定位,为今后进一步探究该蛋白在真核细胞内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线索。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78.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色华;董淮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2 张璐;张书仁;孙铂光;;丝氨酸蛋白酶Pic在迟缓爱德华氏菌侵染鱼类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3 王利群;唐冬英;李新梅;段桂芳;吴丹;赵小英;刘选明;;拟南芥F-box基因At5g22700的功能初步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14年02期

4 孙琪;张辉;马语曼;张鑫;唐子人;王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9期

5 付海京;王锐;陈一天;张群;孙茜;黄小银;管晓翔;王靖华;陈龙邦;;胃癌细胞MKN-45和SGC-7901中MTA1的泛素化修饰及其对MTA1表达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1期

6 李燕;阮林浩;索塔林;王鹏;唐捷;;RNF149通过泛素化介导的CD9降解调控细胞增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年12期

7 张妮;刘菊华;贾彩红;张建斌;徐碧玉;金志强;;香蕉MuMADS1与泛素激活酶(MuUBA)在采后果实中的相互作用[J];热带作物学报;2014年02期

8 段桂芳;王利群;李新梅;赵福;罗俊;赵小英;刘选明;;拟南芥F-box基因At3g16740的表达分析[J];生命科学研究;2013年06期

9 李德军;邓治;刘向红;刘辉;;巴西橡胶树HbUBC14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4年05期

10 李德军;刘向红;邓治;刘辉;;巴西橡胶树HbUBC5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岩峰;新型水仙生物碱Narciclasine影响植物根发育的特征及调控机理[D];兰州大学;2013年

2 王琪琳;抑制Hsp90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李兵;p53诱导基因PIG3调控DNA-PKcs参与DNA放射损伤反应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4 蓝虹霞;两个水稻泛素化相关锌指蛋白及锌转运体蛋白OZT1的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张蕾;维甲酸受体α(RARα)泛素化降解的调控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张立国;水稻显性矮秆基因Epi-df的图位克隆、表观修饰特征分析及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7 孔凡铭;应用蛋白敲除技术降解ErbB家族的抗乳腺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8 袁松丽;泛素连接酶SIE3在百脉根结瘤信号转导中功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王宏归;COL7及FOF1参与调控拟南芥发育的生化分析[D];湖南大学;2013年

10 台运春;RNA干扰α-突触核蛋白基因表达对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神经毒性的影响及差异蛋白质的筛选和鉴定[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莹莹;USP22和Nanog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3年

2 刘丽花;中华绒螯蟹副性腺分泌蛋白鉴定及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孙瑞;CpG ODNs在水产养殖甲壳类动物中免疫增强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王敬;陆地棉Prp19泛素连接酶基因(GhMAC3)的分子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梁超;CKIP-1的PH结构域与泛素相互作用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6 王力;环指蛋白18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7 吴玉丛;副猪嗜血杆菌自转运蛋白AT2-PD与血清抗性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李尧;T细胞活化中NF-κB通过特异性结合Cbl-b启动子序列负向调控Cbl-b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郭敏霞;拟南芥SUA41蛋白的功能域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路丽;HECT类泛素连接酶NEDL2与细胞周期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29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329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5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