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1型单纯疱疹病毒间层蛋白VP22的转录调控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7 13:18

  本文关键词:1型单纯疱疹病毒间层蛋白VP22的转录调控功能分析 出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1型单纯疱疹病毒 间层蛋白VP22 基因转录调控 ICP0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CAF


【摘要】: 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是一类对人类具有很强感染性的病毒,人类是其唯一的宿主,世界各地约45%以上的人曾感染过HSV-1。HSV-1原发感染后,机体虽然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但并不能彻底消除病毒,病毒以潜伏感染的形式终生存在于宿主神经细胞内,在一定状态下可以被重新激活而启动新一轮的裂解性感染。HSV-1基因以级联反应的方式表达,根据基因表达时序的不同,病毒基因被分为立即早期基因(α基因)、早期基因(β基因)和晚期基因(γ基因)。由于HSV-1基因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它已被作为研究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模型和工具。 除了DNA核心、核衣壳、包膜三种结构外,HSV-1还具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无定形的蛋白层——间层。虽然这20余种间层蛋白约占病毒体积的50%,并且许多间层蛋白以高拷贝数存在(1000~2500个/病毒颗粒),但是人们对这类蛋白的系统认识仅处于起步阶段。其中,VP22便作为一种在HSV-1中以高拷贝数存在的间层蛋白(2400个/病毒颗粒)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对VP22的研究结果表明VP22对HSV-1的装配以及病毒颗粒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本研究以间层蛋白VP22的体外转录调控功能分析为切入点,首次揭示了VP22的普遍转录抑制效应,并初步探讨了VP22普遍转录抑制效应的可能机制;此外,还首次证明了VP22能显著抑制α蛋白ICP0的转录促进活性,并深入探讨了VP22、ICP0、组蛋白乙酰化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HAT) PCAF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VP22抑制ICP0的转录促进作用之间的密切联系。实验结果显示,VP22高表达在HSV-1感染Vero细胞后的一定时间内抑制HSV-1α、β和γ基因的转录;同时,VP22高表达在HSV-1感染Vero细胞后的一定时间内也抑制HSV-1的生长增殖能力。体外转录调控功能分析显示,VP22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普遍抑制HSV-1α、β和γ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此外,VP22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消除ICP0利用PCAF的有关功能而针对β、γ基因的转录促进作用。而VP22羧基端(151~301aa)是VP22行使其转录抑制功能的决定性功能域。初步探讨发现,募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transferases, HDAC)并非为VP22普遍抑制病毒启动子转录的机制。进一步研究VP22、ICP0、PCAF三者间的相互作用表明,VP22能分布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中,VP22通过其羧基端(151~301aa)与ICP0的环指区发生相互作用,VP22与PCAF间不存在相互作用。此外,VP22能竞争性抑制PCAF与ICP0环指区的结合。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我们进一步发现,在HSV-1感染过程中,VP22本身不能改变病毒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第14位赖氨酸(H3K14)的乙酰化状态,但却能显著抑制ICP0通过其环指区促进病毒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K14乙酰化修饰的功能。然而ICP0与VP22对Vero细胞总组蛋白H3K14的乙酰化修饰均无影响。 基于上述的实验结果,我们建立了一个关于调控病毒基因转录的VP22、ICP0、PCAF三种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模型:ICP0通过其环指区与PCAF结合而增强病毒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继而引发ICP0依赖PCAF的转录促进作用;而VP22羧基端与ICP0环指区的相互作用能竞争性抑制PCAF与ICP0环指区的结合,结果导致VP22显著抑制ICP0通过其环指区与PCAF结合而增强的病毒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最终造成VP22显著抑制ICP0依赖PCAF促进病毒基因转录的生物学效应。
[Abstract]:Type 1 herpes simplex virus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 is a class of highly infectious human viruses. Human beings are the only hosts. More than 45% of the world's people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HSV-1. HSV-1 after primary infection, the body can produce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but it can't eliminate virus completely. The virus exists in the host nerve cell in the form of latent infection. It can be reactivated in a certain state and start a new round of lytic infection. HSV-1 gene is expressed by cascade reac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iming of gene expression, the virus gene is divided into immediate early gene (alpha gene), early gene (beta gene) and late gene (gamma gene). Because of the specificity of HSV-1 gene expression, it has been used as a model and tool to study the regulation of eukaryotic gene expression.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染色质结构——组蛋白与DNA形成的重复单位[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75年02期

2 何笃修,徐典明,戴尧仁;水稻三系和杂种一代核组蛋白的比较研究[J];遗传学报;1980年03期

3 沈琦,沈锡祺,侯连生,张作人;海洋游仆虫细胞核染色质组分和组蛋白的初步研究[J];动物学报;1991年02期

4 苟德明,,王智新;组蛋白如何阻抑基因的转录[J];生物学通报;1995年08期

5 陈坚,傅继梁;组蛋白脱乙酰化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1998年02期

6 钱若兰,江万里,褚云芳,张尚权,林炳辉,张年宝;蟾蜍红细胞与网织红细胞染色质蛋白的比较研究 Ⅱ.组蛋白[J];实验生物学报;1982年01期

7 张绍斌,常金珍,王敖金,蔺沁珍;猪肝组蛋白H1~0的分离及其某些性质的比较研究[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84年04期

8 苏雅娴,李昭杰;荧光能量转移和偏振研究小牛胸腺DNA与组蛋白在高低离子盐溶液中的离合[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86年03期

9 任庆虎,童坦君;组蛋白乙酰化在转录调节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7年04期

10 吴小红,孙红芳,刘元方;鼠肝组蛋白与尼古丁作用后的构象变化[J];科学通报;199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志纾;欧田苗;谭嘉恒;李丁;古练权;;核酸G-四链体结构在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高瑞兰;金锦梅;徐卫红;方桂伦;陈小红;B.H.Chong;吴超群;;人参二醇对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韩昱晨;李墨;韩艳玲;刘俊;吴非;;MT1h与EHMT1结合调节组蛋白H3K9甲基化抑制细胞周期及运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4 赖延东;陈丽萍;林育纯;李道传;李志芳;肖勇梅;魏青;王庆;张波;陈雯;;aPP2A调控组蛋白 H2AX介导的DNA损伤修复[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洪苓苓;马旭东;;PHI对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株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调控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兰平;李文凤;刘坤凡;王道文;;缺磷条件下可能参与紫色酸性磷酸酶和磷酸根转运蛋白基因转录调控的信号组分因子的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黄百渠;曾庆华;吕延成;孙迎春;;组蛋白和转录因子在hAMRF基因启动子上的相互作用及对转录的影响[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8 邓增钦;张琦;刘钊;陈忠周;;UHRF1结合甲基化组蛋白的结构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周燕华;贾秀芬;刘慧雯;金明顺;;曲古抑菌素A对小鼠供体细胞组蛋白H3(Lys9)乙酰化水平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林昌俊;康九红;郑荣梁;;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和活性氧的关系[A];第六届全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和海峡两岸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医学院;清华教师揭示组蛋白甲基化密码“读体”识别新机制[N];新清华;2011年

2 余志平;DNA甲基化和组蛋白尾段改变[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优派液晶时代大跃进[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记者 毛黎;科学家成功解开大量基因沉默之谜[N];科技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魏琳;朱家良与他的“外科手术”[N];中国信息报;2003年

6 杨骏;为亲近卵子,精子DNA巧换“外衣”[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陈子久 李文辉 沈晓梅;给抗癌思维加点新“元素”[N];医药经济报;2005年

8 记者 韩晓玲邋通讯员 金安江 范敬群;为花器官发育找到神奇“开关”[N];湖北日报;2008年

9 新华社专稿;用光合作用原理分解海水制氢[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No.47 优派[N];电脑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娴;1型单纯疱疹病毒间层蛋白VP22的转录调控功能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黄鸿达;组蛋白分子伴侣Rtt106以及人的Brd2蛋白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戴津泼;RA诱导P19细胞神经分化中组蛋白去甲基酶Jmjd3对Mash1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4 邵阳光;可逆性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人WT1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翁j;超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组蛋白的克隆、表达、性质表征及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陶丹;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hsp22基因的表达及寿命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磊;组蛋白乙酰化在体细胞克隆牛肺脏中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施寒清;细胞周期检验点蛋白Nbs1的转录调控及功能[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南;系统性红斑狼疮CD4+T细胞组蛋白修饰异常及SIRT1-siRNA对MRL-lpr/lpr狼疮鼠模型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郭大玮;自体乙酰化诱饵蛋白酵母双杂合筛选体系的建立[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褚明月;组蛋白结合蛋白NRDc对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薛红;HMT家族新成员SET07生化特性及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3 韩会丹;RNA干扰沉默急性白血病JARID1B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殷红;三丁酸甘油酯诱导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分化、凋亡及其机理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王超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联合ATRA及As_2O_3诱导NB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郑艳军;超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组蛋白表达、纯化及其单克隆抗体制备与初步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7 赵国焓;密码子位点特征初步研究和组蛋白基因进化动力学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伯玉;一类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抗癌药物的合成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9 丛培宽;原生动物阴道毛滴虫组蛋白基因的结构与启动子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张巨擘;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协同转录因子GATA2调控红白血病红系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1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341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f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