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双歧杆菌对应激大鼠肠道菌群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31 10:09

  本文关键词:双歧杆菌对应激大鼠肠道菌群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 出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益生菌 应激 肠道通透性 肠道菌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摘要】:目的:探讨应激对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的影响及双歧杆菌对应激大鼠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压力实验组、双歧杆菌干预组、思密达干预组、双歧杆菌+思密达共同干预组.采用WAS(water avoidance stress)避水实验构建大鼠应激模型,以三糖为探针,衍生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大鼠尿液中三种糖的浓度,以三氯蔗糖/甘露醇(S/M)评价大鼠肠道通透性;取大鼠新鲜粪便,用选择性培养基平皿计数法检测大鼠粪便菌群中几种代表性菌种的数量取肠系膜淋巴结(MLN)培养后测定细菌移位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CRF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压力实验组大鼠粪便中以大肠杆菌杆菌为主的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7.347±0.277vs7.078±0.229,P0.05)24h尿液中甘露醇量升高(5.097%±0.453%vs4.718%±0.399%,P0.05),MLN细菌移位率升高(40%vs10%,P0.05);CRH(300.8ng/L±34.3ng/Lvs267.0ng/L±32.3ng/L,P0.05)ACTH(6.79ng/L±0.651ng/Lvs5.68ng/L±0.799ng/L,P0.05)水平升高.与压力实验组相比,双歧杆菌干预组大肠杆菌(7.044±0.281vs7.347±0.277,P0.05)、类杆菌(9.075±0.393vs9.485±0.306,P0.05)数量显著下降细菌移位率下降(10%vs40%,P0.05);ACTH水平下降(5.92ng/L±0.477ng/Lvs6.79ng/L±0.651ng/L,P0.05).结论:在慢性应激条件下,大鼠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升高、神经内分泌处于应激状态的现象,双歧杆菌能够缓解慢性应激所导致的上述现象.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tress on intestinal flora and serum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F) in rats. Methods 50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normal control group. Stress test group, bifidobacterium intervention group, smecta intervention group. Bifidobacterium smecta co-intervention group, using WAS(water avoidance stress water avoidance experiment to establish a rat model of stress, using triose as a probe.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ree kinds of sugars in rat urine were determined by derivatization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of rats was evaluated by sucrose trichloride / mannitol S / M. Fresh feces of rats were collected. The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bacteria in fecal microflora of rats was detected by plate counting method. MLN of mesenteric lymph nodes was cultured and the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rate was determined. The contents of CRF and ACTH in serum of rats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the stress group, the number of E. coli bacillus in feces increased by 7.347 卤0.277 vs 7.078 卤0.229. The concentration of mannitol in urine was increased by 5.097% 卤0.4533% (vs 4.718% 卤0.399%). The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rate of ML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40 vs 10 and P0.05; CRH(300.8ng/L 卤34.3ng / L vs 267.0ng / L 卤32.3ng / L. P0.05ACTHN 6.79ng / L 卤0.651ng / L vs 5.68ng / L 卤0.799ng / L P0.05). In Bifidobacterium intervention group, Escherichia coli was 7.044 卤0.281 vs 7.347 卤0.277 (P0.05). The quantity of Bacteroides was 9.075 卤0.393 vs 9.485 卤0.306 (P0.05). The level of ACTH decreased by 5.92 ng / L 卤0.477ng / L vs 6.79ng / L 卤0.651ng / L P 0.05. Conclusion: under chronic stress. In rats,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ncreased, neuroendocrine in stress state, Bifidobacterium can alleviate the above phenomenon caused by chronic stres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药学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大学医学微生态学研究所;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772028~~
【分类号】:R151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社会心理因素对压力相关性(stress-associated)疾病如肥胖、代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以及疼痛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影响日益得到关注[1,2].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活压力能够导致或加重功能性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3,4]以及炎症性肠病(inf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利利;郑鹏远;王新亭;刘志强;黄煌;罗予;;双歧杆菌对食物过敏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高来龙;常明花;;培菲康与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对比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2 王玮;王天;;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2009年03期

3 康明祥;贾红;;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14期

4 林艺娟;王承党;;沿脑-肠轴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机制[J];医学综述;2008年20期

5 张洁;王邦茂;邱明才;梁冬春;;Graves甲亢腹泻患者回肠和结肠组织中TSH-β及TSH受体基因的表达[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年04期

6 Christopher W Hammerle;Christina M Surawicz;;Updates on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年17期

7 Cristina Hotoleanu;Radu Popp;Adrian Pavel Trifa;Laurentiu Nedelcu;Dan L Dumitrascu;;Genetic determination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年4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以丰;刘凤斌;杨晓军;;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从脾论治的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业成;CRH在脑梗塞相关胃肠屏障破坏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陈忠勇;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肠道营养降低高代谢与CRF受体调控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3 苏军凯;NR2B参与雌激素介导心理应激内脏高敏感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武玉清;CRH & Urocortin与外周炎症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江婷;食物不耐受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黎君友,于燕,,郝军,晋桦,许惠君;分光光度法测定血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活性[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6年04期

2 吴群;邵洁;俞善昌;李云珠;;食物过敏动物模型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相关细胞因子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21期

3 黄煌;郑鹏远;张利利;罗予;;食物过敏对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1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8大类型宝宝要补充益生菌啦![J];母婴世界;2005年04期

2 李晓瑜,包大跃;美国益生菌产品的发展状况(综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年01期

3 杜震宇,刘永坚,何建国,杨廷宝;水产动物益生菌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年01期

4 ;补充益生菌有讲究[J];医药保健杂志;2007年24期

5 吴正钧,巫庆华,龚广予;益生菌保健功能的理论基础[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0年04期

6 余建新,韩春茂;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年06期

7 吴蜀豫 ,冉陆;FAO/WHO《食品益生菌评价指南》[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年04期

8 雨汐;益生菌,健康的益友[J];母婴世界;2004年09期

9 张卫华,高煜;国内外益生菌产品发展状况[J];口岸卫生控制;2004年05期

10 赵海英,王惠吉,吕治,文艳;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德鑫;;微生态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6卷)[C];2006年

2 武庆斌;王爱丽;;抗生素对新生大鼠肠道免疫发育影响及双歧杆菌干预的研究[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艳;刘均娥;张晶;;益生菌酸奶对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Caroline arnaud;;提高益生菌稳定性的最新技术——微胶囊技术Probiocap@——拉曼中国北京代表处[A];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肖玲莉;杨毅;周莲宝;王榴慧;胡霄颖;;益生菌调节湿疹患儿Th1/Th2平衡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钱芳;李艾黎;孔保华;;浓缩型益生菌制品的产业化制备[A];第四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德纯;金苏;;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应用[A];第四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瑾;;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其安全性[A];食品安全监督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论文集(上)[C];2005年

9 赵景阳;;乳酸杆菌代田株的生理作用及21世纪益生菌研究的新动向[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高璇;李辉;;围孕期应用益生菌对子代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艳芳;益生菌改善消化系统功能非浪得虚名使用益生菌须以安全有效为首要考虑[N];中国食品报;2009年

2 袁玮;补充益生菌可减少儿童流感样症状[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9年

3 记者 王军;“肠”保健康 从益生菌开始[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年

4 栏目主持 微生态学专家 胡学智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工业微生物》编委 江苏调味副食品高级顾问;关于益生元的24个为什么[N];中国食品报;2009年

5 ;酿酒酵母真菌血症:一种益生菌治疗引起的传染病[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年

6 实习记者  郝蕾;中国首例EFB益生菌研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7年

7 记者杨晓晶;伊利发布益生菌酸奶临床检测报告[N];中国食品报;2009年

8 赵卓昀;英国:半数益生菌产品不合格[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丛珊;治疗NAFLD:益生菌作用尚须研究[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年

10 李娇艳;益生菌的作用被夸大了[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敏;大鼠急性肠道感染后肠功能紊乱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继秋;对虾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孔青;丁酸梭菌培养与发酵动力学以及调节腹泻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贺茜;硝酸甘油贴膜治疗早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蒋爱民;转lux基因发光乳球菌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张学彬;厌氧菌联合介入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刘春敏;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人子宫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影响 2.不同状态人子宫平滑肌细胞中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的表达及初步电生理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8 王晓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其受体CRH-R1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胎盘组织的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托娅;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10 徐建瑜;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急性应激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妍;益生菌的筛选及功能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2 张英春;益生菌功能特性及共生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3 包海泉;益生菌制剂对家畜免疫促进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4 徐灵筠;1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肠道菌群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武浩;益生菌荧光光谱特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6 赵和平;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7 魏银萍;国内5种市售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株的粘附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周景欣;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9 黄倩;益生菌对肠道黏膜免疫的调节[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10 孙少亮;益生菌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59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359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5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