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基于汉逊酵母细胞的新型乙肝表面抗原疫苗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3 05:34

  本文关键词:基于汉逊酵母细胞的新型乙肝表面抗原疫苗的研究 出处:《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乙肝病毒感染 Th1型免疫反应 酵母细胞 新型佐剂 乙肝疫苗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所致的慢性肝炎及其并发症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据统计,全球有3.7亿左右的HBV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慢性肝脏疾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目前,临床上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干扰素α和核苷类药物。但是,治疗效果不理想。 疫苗是控制乙肝传播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内外使用的乙肝疫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佐剂,单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原性较弱,佐剂用于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目前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的佐剂只有氢氧化铝(alum),其主要增强Th2型免疫应答,以体液免疫为主。 对于HBV慢性感染者而言,机体免疫反应不能有效清除病原体,一般认为机体对HBV产生了免疫耐受。打破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状态,有效地激活机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治疗慢性肝炎的关键之一。研究表明,Th1型免疫以较强的细胞免疫和适度的体液免疫反应为特点,在宿主抵抗病毒、胞内菌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开发一种安全的,能够增强Th1型免疫应答的佐剂,对控制乙肝具有重要的意义。 TOLL样受体(TLRs)属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识别受体(PRR),PRR识别某些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TLRs与PAMP相互作用,不仅能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而且还能促进抗原提呈细胞(APCs)识别病原体,产生共刺激信号而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是联系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现在已经有11种不同的TLRs配体被识别,许多种TLRs配体被用作疫苗佐剂的研究,如R.848和CpG分别是TLR7和TLR9的配体。 树突状细胞(DCs)表面表达多种TLRs,在识别病原微生物表面PAMP及基因如CpG-ODN、单链和双链RNA方面起重要作用。激活后的DCs转向成熟阶段,MHCⅠ、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增高,并分泌IL-12、IFN-γ等细胞因子,促进NK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杀伤病原体的活性,增强天然免疫应答。此时DCs抗原摄取能力大为降低,而抗原提呈能力增强,DCs迁移至次级淋巴组织,将抗原以MHC-抗原肽形式递呈给T淋巴细胞,激活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TLRs还可决定获得性免疫的类型,大多数TLRs配体能够诱生Th1型获得性免疫反应。 已有研究表明,酵母细胞壁有很多佐剂成分,其能够与DCs和巨噬细胞受体相互作用,这些受体包括TLR-2,TLR-4,TLR-6,CD14,Dectin-1,Dectin-2,DEC-205和甘露糖受体家族。酵母细胞被DCs吞噬以后,可以上调很多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包括粘附分子(ICAM-1,CD54),协同刺激因子(B7-1,B7-2,CD80,CD86),MHCⅠ和MHCⅡ类分子,并刺激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研究表明,酿酒酵母本身没有致病性,临床研究表明,热灭活的重组酵母在机体中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利用热灭活的表达肿瘤相关抗原的酿酒酵母细胞免疫小鼠能够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应答和抗肿瘤活性。肿瘤相关抗原可通过MHCⅠ和MHCⅡ类分子交叉提呈,从而产生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Th和CTL介导的免疫应答。然而,酿酒酵母表达体系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酿酒酵母产生的糖基化蛋白中,N-连接的聚糖可以产生过敏反应。此外,这种酵母所用碳源有限。汉逊酵母是一种甲基营养型酵母,其能克服传统酵母的不足,在汉逊酵母表达的糖蛋白中,N-连接的聚糖不会产生过敏反应。汉逊酵母的碳源比较丰富,其蛋白的产量比传统的酿酒酵母高,并且汉逊酵母本身没有致病性,可以推测汉逊酵母细胞可能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佐剂。 为评价重组汉逊酵母在疫苗佐剂中的应用和汉逊酵母的特性,本研究拟应用热灭活的表达乙肝表面抗原的汉逊酵母细胞(Yeast-HBsAg)和酵母细胞空载体,研究在小鼠体内诱生HBsAg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首先设计表达乙肝表面抗原的汉逊酵母细胞。为了提高汉逊酵母细胞HBsAg的表达水平,对HBsAg基因密码子进行优化,尽量采用汉逊酵母细胞偏爱的密码子。PCR方法扩增出HBsAg的基因序列,将基因序列亚克隆到多拷贝表达载体中,然后将其电转到汉逊酵母细胞中,诱导表达HBsAg。经检测发现,HBsAg主要表达在汉逊酵母细胞内。为比较分析酵母细胞成分的佐剂作用,同时制备热灭活的表达乙肝表面抗原的汉逊酵母细胞(Yeast-HBsAg)和汉逊酵母细胞空载体(Yeast vector)。 为评估上述制品在小鼠体内诱生免疫应答的水平和特征,取6周龄BALB/c雌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小鼠,分别利用PBS,HBsAg,HBsAg+alum(以alum作为HBsAg佐剂),Yeast vector,Yeast-HBsAg免疫小鼠。每4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初次免疫2周后开始眼眶后静脉丛插管采血,每隔2周采血1次。稀释不同免疫组小鼠血清,然后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nti-HBs IgG以及IgG1,IgG2a的抗体滴度。第3次免疫后1周,脱颈椎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摘取脾脏,然后用氯化铵溶液裂解红细胞,胎盘兰染色,脾脏细胞计数。将小鼠脾脏细胞调整为2×10~6/ml,作细胞表面分子染色,包括CD11c,CD80,CD86,MHCⅡ;CD3,CD4,CD8。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DCs(CD11c),以及共表达CD80,CD86和MHCⅡ的DCs;小鼠脾脏T(CD3~+)细胞,以及CD4~+T,CD8~+T细胞,CellQuest软件分析结果。计算DCs,T细胞占全脾脏细胞的比例,以及CD4~+T,CD8~+T细胞在全脾脏T细胞中的比例。将脾脏细胞调整为4×10~6/ml,加入乙肝表面抗原(终浓度20μg/ml)刺激72小时,收集上清,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的水平。另一方面,将脾脏细胞调整为4×10~6/ml,加入乙肝表面抗原(终浓度20μg/ml)刺激72小时,加入CCK-8溶液,检测脾脏细胞的增殖。此外,进一步用HBsAg抗原刺激脾脏细胞,做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CD4~+T,CD8~+T细胞产生IFN-γ的水平,CellQuest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将小鼠脾脏细胞调整为2×10~6/ml,利用灭活的P815-s刺激脾脏细胞,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 结果表明,Yeast-HBsAg免疫的小鼠全脾脏细胞数是HBsAg单独免疫组的5.6倍,脾脏DCs是HBsAg单独免疫组的13.6倍,脾脏T细胞数是HBsAg单独免疫组的4.4倍。HBsAg+alum免疫小鼠的全脾脏细胞数,DCs及T细胞数均为HBsAg单独免疫组的2.2倍左右。因此,与alum相比,汉逊酵母细胞能够诱导更多的T细胞,DCs向脾脏聚集。 Yeast-HBsAg能够提高小鼠脾脏细胞表达CD80,CD86,MHC classⅡ的DCs比例。而HBsAg,HBsAg+alum对小鼠脾脏DCs比例没有显著的影响。Yeast vector和Yeast-HBsAg对小鼠全脾脏细胞数、DCs、T细胞数以及表达CD80,CD86,MHC classⅡ的DCs比例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因此,Yeast-HBsAg对脾脏免疫细胞的影响主要是汉逊酵母细胞的作用。 Yeast-HBsAg免疫的小鼠能够产生较高水平的IgG,IgG1,IgG2a抗体。初次免疫6周后,Yeast-HBsAg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是HBsAg单独免疫组的50倍,HBsAg+alum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是HBsAg单独免疫组的12倍。因此,Yeast-HBsAg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明显高于HBsAg+alum组。与HBsAg单独免疫组相比,Yeast-HBsAg能够提高血清IgG2a/IgG1抗体的比值(HBsAg免疫组为0.195,Yeast-HBsAg免疫组为0.522),表明Yeast-HBsAg可以使免疫反应偏向Th1方向。而alum作为HBsAg的佐剂不能够提高IgG2a/IgG1的比值。Yeast-HBsAg免疫小鼠的脾脏细胞不但能够发生明显的增殖,而且能释放大量的HBsAg特异性IFN-γ和IL-4。此外,脾脏CD4~+T和CD8~+T细胞均能够产生IFN-γ。而HBsAg+alum免疫组没有检测到T细胞免疫反应。 以上结果表明,Yeast-HBsAg既能够诱导Th1方向的免疫应答,也可以增强Th2方向的免疫应答,同时,Yeast-HBsAg还能够促进DCs成熟。而alum作为HBsAg的佐剂,只能增强Th2方向的免疫反应,不能诱生Th1方向的免疫应答,不能促进DCs成熟。 为单独评价汉逊酵母的疫苗佐剂作用,将酵母细胞空载体(Yeast vector)与HBsAg组合[以(HBsAg+yeast)表示HBsAg与汉逊酵母细胞空载体(Yeast vector)混合]免疫小鼠,研究HBsAg+yeast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取6周龄BALB/c雌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小鼠,分别利用PBS,HBsAg,HBsAg+alum,Yeast vector,HBsAg+yeast免疫小鼠。每4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眼眶后静脉丛插管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anti-HBs IgG以及IgG1,IgG2a抗体的滴度。第3次免疫后1周,处死小鼠,分离脾脏细胞,HBsAg抗原刺激,分别检测脾脏细胞增殖,IFN-γ和IL-4的分泌及脾脏CD4~+T,CD8~+T细胞产生IFN-γ的水平。 试验结果表明,HBsAg+yeast免疫的小鼠能够产生较高水平的IgG,IgG1,IgG2a抗体。HBsAg+yeast免疫小鼠的脾脏细胞不但能够产生较多的IFN-γ和IL-4,而且发生了明显的增殖。脾脏CD4~+T,CD8~+T细胞均能够产生IFN-γ。HBsAg+yeast既能够诱生Th1方向的免疫应答,也可以增强Th2方向的免疫应答。上述结果说明,HBsAg+yeast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和Yeast-HBsAg相近。提示汉逊酵母细胞可单独发挥Th1型疫苗佐剂作用。 综上所述,汉逊酵母细胞作为重组载体或单独的空载体均能够诱导免疫细胞向脾脏聚集,促进DCs的成熟。Yeast-HBsAg和HBsAg+yeast不但能够在小鼠体内诱生Th1方向的免疫应答,而且还能够增强Th2方向的免疫应答。而alum作为HBsAg的佐剂,只能增强Th2方向的免疫反应,不能促进DCs的成熟。因此,基于汉逊酵母细胞的新型乙肝表面抗原疫苗可能在乙肝的预防和治疗中有很大的潜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恕诚,朱启昒,吕晴,徐华芳,顾新焕,董左权;乙肝疫苗对宫内乙肝病毒感染作用的初步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1993年03期

2 周绍聪;;怎样正确使用乙肝疫苗[J];医学文选;1991年06期

3 王春敏,李俭;乙肝疫苗的种类及其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年04期

4 马静;白宝敏;万波;杨孜;彭学鸣;张慧坚;符丽华;;母亲血清及新生儿脐血HBV-DNA水平与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关系[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12期

5 孟海鹰;;从乙肝疫苗的接种误区谈起[J];中国医药指南;2006年12期

6 严正平,肖健美,黄海燕;医院工作人员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5年01期

7 张晓;;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并非万事大吉[J];肝博士;2007年03期

8 滕树忠,吴永莉;提高偏远山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合作项目策略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5年01期

9 刘安平;王宝玲;张在坦;;接种乙肝疫苗致严重荨麻疹[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年06期

10 谢福晓;乙肝疫苗应用的几个误区[J];家庭医学;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玲;T.Tzfira;V.Citovsky;;VirF存在下VIP1-GFP和VirE2-GFP在酵母细胞表达[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李青华;吕文芝;蔡胜;;浅析乙肝疫苗[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张岩;张亮;周一鸣;安爽;果德安;周玉祥;曾令文;程京;;抗真菌物质与酵母细胞作用后全基因表达谱的聚类法分析[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林影;植田充美;田中渥夫;;利用蛋白ZZ将EGFP-Fc融合蛋白固定在酵母细胞表层[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宋智水;杨淑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阻断围产期传播的效果观察[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陈建杰;高月求;王灵台;;乙肝病毒感染的预后影响因素[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杨忠华;姚善泾;;酵母细胞催化2-辛酮不对称还原为2-辛醇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王朝晖;陈楠;张文;任红;陈晓农;俞海瑾;;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肾小球肾炎患者疗效初步观察[A];第三届国际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邹小明;钱俊青;杨兰花;匡春兰;;酵母细胞催化拆分缩水甘油丁酸酯的工艺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生物医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振汉;邹中华;付雪祥;文志军;邓欢迎;;微卡加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2例[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鲁凤民 庄辉;预防乙肝病毒感染[N];北京科技报;2010年

2 记者 黄瑾;将免费接种乙肝疫苗[N];雅安日报;2009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刘慧;乙肝疫苗可能会白打[N];健康时报;2009年

4 倪永华;酵母细胞之谜[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5 孙国根;复旦发现抗乙肝病毒感染新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海 贾继东;乙肝病毒感染基础研究带来的启示[N];健康报;2010年

7 孙国根;治疗性乙肝疫苗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N];大众卫生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邢佰英;天坛生物备战乙肝疫苗市场井喷[N];中国证券报;2009年

9 记者 涂端玉 通讯员 黄穗;广州拟为15岁以下免费补种乙肝疫苗[N];广州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嵇旭东 记者 倪秀萍 实习生 从梦影;接种乙肝疫苗后还应定期检测[N];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基因佐剂促进不同乙肝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的动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蓬勃;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遗传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3 茆灿泉;金属结合肽的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和酵母细胞表面展示[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1年

4 季更生;树干毕赤酵母戊糖连续发酵及低pH值处理技术[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5 杨忠华;水相中酵母细胞催化前手性羰基不对称还原合成手性醇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孙安源;rhIL-15和rhIL-12分别促进huPBL在NOD-SCID小鼠体内重建及HBV疫苗的体内免疫应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欧志敏;微生物法还原羰基化合物制备手性药物中间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张旭;蛋白质糖基化工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9 王克勤;国产FDP的产品研制与作用机理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1994年

10 林炜铁;酵母细胞原生质体拆合技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颖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2 王吉玲;成人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王牟平;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VP2在酵母细胞内的高效表达及免疫原性的测定[D];延边大学;2001年

4 高原;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工程菌株构建及产酶条件优化[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张儒;HBsAg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和葡萄组织中的表达[D];西北大学;2005年

6 蒲毅楠;酿酒酵母Pde1的细胞内定位与定位调控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王盛;酵母细胞不对称催化还原制备重要他汀类手性药物中间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翟冰;人醛糖还原酶基因酵母表达模型的构建及ARI抑制AR活性的初步观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9 赵东设;乙肝疫苗失败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陈萍;荧光显微技术在酵母细胞研究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17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417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b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