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免疫效果的评价
本文选题:丙型 切入点:肝炎 出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传染性疾病,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肝脏肿大和叩击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这一疾病的致病原为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它的基因组由一条单链正义RNA构成,全长约9600nt,只含有单一的开放读码框架,编码3011个氨基酸组成的聚合蛋白,该聚合蛋白在翻译的过程中或者翻译后被宿主和病毒蛋白酶切割成至少10种成熟的结构蛋白以及非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C, El, E2, p7, NS2, NS3, NS4A, NS4B, NS5A和NS5B。 据WHO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约有1.7亿HCV感染者,并且每年新增感染者达300万~400万,所以,研制和开发HCV疫苗来预防HCV感染是当前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而且紧迫的难题。然而迄今为止尚无高效完善的HCV组织培养系统,致使传统减毒疫苗或者灭活疫苗的研制策略困难重重,因此关于HCV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CV重组亚单位蛋白的免疫特性上。此外,疫苗的免疫剂量,免疫方式和免疫程序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个成功的HCV疫苗必须能够激发出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主要指诱导机体产生针对HCV包膜糖蛋白1和2(gpE1和gpE2)的病毒中和抗体,细胞免疫反应包括特异性的受MHC-Ⅱ类分子限制的CD4+辅助性T细胞以及受MHC-Ⅰ类分子限制的CD8+杀伤性T细胞的生成,上述两个类型的T细胞均能够分泌诸如干扰素γ(IFN-γ)之类的抗病毒细胞因子,其中CD8+杀伤性T细胞还具有清除被感染细胞的作用。 目前HCV疫苗研究领域中已经诞生了不少候选疫苗,这些研究一般都使用重组HCV包膜糖蛋白gpE1和gpE2作为疫苗中的抗原,但是无论如何在疫苗的前期研究工作中都需要候选分子的高效表达,以便在体外评价其免疫效果,针对HCV的高度变异性以及其他研究中表达的亚单位多肽诱发的体液免疫反应较弱等问题,我们选取了HCV基因组中相对保守并且也是T细胞表位非常集中的NS3区的一段780bp的DNA序列,另外为了提高对B细胞的激活能力,诱生出中和抗体,我们查阅文献后选取了三个保守的广谱中和抗原位点,将这些抗原表位融合表达,可望生成的融合蛋白具备较强的免疫原性并且能够对不同型,不同株的HCV提供保护作用,从而克服阻止HCV的感染,为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作一些铺垫。本实验中通过微量中和试验以及CTL杀伤实验评价了HCV多表位融合蛋白的体液免疫原性和细胞免疫原性,为HCV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另外,该融合蛋白也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候选抗原,在提升HCV诊断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融合蛋白在原核系统中的表达 根据文献报道:我们挑选出位于HCV包膜蛋白区的三个B细胞表位(aa192~aa202:YEVRNVSGVYH:aa313~aa327:ITGHRMAWDMMMNWS: aa702~aa710:PALSTGLIH)与NS3区一段T细胞表位非常集中的区域融合,利用原核表达系统,以pET-11d作为载体,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融合蛋白,之后采用DEAE阴离子交换和镍离子柱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后获得了HCV多表位融合蛋白。通过Western Blot验证融合蛋白的抗原活性。 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的建立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HCV体外细胞培养体系,严重影响了对HCV生命周期的探讨及抗HCV药物的研发。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体外转录带有JFH1基因组全长的质粒从而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HCV JFH1毒株基因组全长RNA,之后进一步转染Huh7.5细胞建立了HCV的细胞培养体系,该体系能够产生有体外感染活性的HCVcc颗粒,我们使用反转录PCR以及间接免疫荧光两种技术检测到了转染后的细胞培养上清中HCVcc颗粒的存在,并且通过对Huh7.5细胞的再次感染证明了获得的HCVcc颗粒的感染性。 三、评价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融合蛋白的细胞免疫原性和体液免疫原性 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免疫后的小鼠脾脏细胞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该多表位蛋白刺激后的增殖情况,显示出了比较好的细胞免疫效果,在小鼠体内产生了能够识别HCV相应抗原位点的典型特异CTL效应,说明免疫应答过程中的T淋巴细胞系统经过此抗原的刺激而得到了有效的激活,并在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肽时发挥其细胞毒性杀伤细胞效应。 另外,该蛋白在家兔体内所诱导的抗体水平迅速升高并且能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当注射到家兔体内的抗原剂量为200ug/只时,HCV中和抗体的检测结果也为阳性,提示HCV多表位融合蛋白可能具有中和HCV野生毒株的能力,可以应用到HCV预防性疫苗的开发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乔佳杰;侯敢;黄迪南;陈书勇;;基质金属蛋白酶介导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融合蛋白的构建和表达[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年03期
2 常婷;林宏;刘煜;李柱一;;人AChR-Fc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4期
3 王桂玲;王孝会;都田赵;陈薇;姜佩家;;原核表达载体GST-RUNX3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表达[J];解剖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4 郗永义;胥照平;高丽华;邵勇;胡显文;陈惠鹏;;炭疽受体CMG2-Fc融合蛋白在CHO细胞中的表达、纯化与鉴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1期
5 袁丰瑞;张敏静;仝雷;苏志坚;项琪;黄亚东;;抗Her-2抗体与人β防御素Ⅱ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商阿丽;唐亮;曹传平;武雪宾;郑玲莉;何俊民;鞠佃文;;rhEPO-Fc融合蛋白质量标准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9期
7 季茂胜;黄峥兰;李亚娟;黄世峰;曾建明;刘钉宾;曹唯希;冯文莉;;PTD-OD-HA融合蛋白对BALB/c裸鼠皮下K562细胞实体瘤的治疗作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年08期
8 温中华;朱海;戴小宇;张晓冬;;重组人血白蛋白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4期
9 赵劲松;黄岚峰;王淑荣;;SPACR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8期
10 冯晓敏;卞颖华;徐伟;刘新建;朱进;管晓虹;;狂犬病毒G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鉴定[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梅;刘畅;蒙冲;郭风云;;HEV ORF_2重组菌菌种的稳定性及融合蛋白的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陈金顶;廖明;辛朝安;;鹅Ⅰ型禽副粘病毒株融合蛋白(F)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会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杨素荣;姚明辉;;细胞因子GM-CSF、IL-3和GM-CSF/IL-3融合蛋白对辐射致Tf-1细胞凋亡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龚朝辉;金勇丰;张耀洲;;CTB和胰岛素融合蛋白在家蚕中表达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李芳芳;;重症肌无力单链抗体融合蛋白的酵母菌表达及特异性鉴定[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燕凌;;酶(蛋白)融合技术研究[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毛华;陈松森;狄旭;贾佩臣;梁植权;;重组人SCF-GM-CSF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陈丽华;王强;侯万国;;不同链接剂修饰的融合谷胱甘肽活性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任安;刘利;梁英民;;抗PTD-bcr/abl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蔡斌;林毅;薛偕华;方玲;吴志英;王柠;;TAT-Ngb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小鼠脑缺血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敏丽 通讯员 潘越;中国医药城首批融合蛋白试剂出口[N];泰州日报;2010年
2 金陵;融合蛋白试剂首次出口美国[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吴红梅;我省首批融合蛋白试剂出口美国[N];新华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刘宁春;一种有效治疗冠心病的融合蛋白发现[N];科技日报;2009年
5 白毅;构建成功新型多表位人工抗原疟疾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通讯员 沈季 记者 张兆军;抗肿瘤融合蛋白进入临床试验[N];科技日报;2005年
7 吴一福;四军医大成功建立HCV多表位基因P815细胞系[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记者 魏巍 通讯员 沈季;吉大一抗肿瘤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N];长春日报;2005年
9 冯卫东;抑制蛋白相互作用可成为治癌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9年
10 ;吉大抗肿瘤生物工程新药进入临床试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丰;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免疫效果的评价[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2 柏亚铎;犬瘟热病毒、犬冠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怀;人Hepcidin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制备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4 王玉梅;嵌合降钙素基因的构建及表达[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徐海燕;人BAFF基因转染细胞及其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D];苏州大学;2005年
6 石炳兴;靶向溶栓抗凝双功能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在血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7 蒋骅;GST-EGFR融合蛋白冲击树突状细胞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体内外实验观察[D];浙江大学;2008年
8 徐越驰;组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和细胞自噬标记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刘荣;人4-1BBL/抗CD20融合蛋白增强抗CD3/抗CD20双功能抗体的细胞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钟根深;以明胶酶为靶点的小型化抗体与力达霉素构建的基因工程强化融合蛋白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U,
本文编号:1582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58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