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微泡的声致细胞膜穿孔效应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飞秒脉冲激光 切入点:微气泡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超声技术已经被证明能够暂时性的增强细胞膜的渗透性。在超声对比度增强剂如微气泡的辅助下,超声能量在细胞膜上通过机械作用在细胞膜上造成一定的损伤或者穿孔,从而提高细胞质膜的渗透率,使得原来不可能渗透过细胞膜的治疗物质,如:治疗药物、基因、蛋白质及其它生物大分子等通过细胞膜上的穿孔运输至细胞内,这一过程被称为声致穿孔效应。 由于没有合适的控制及实时监测技术,细胞水平上的单一微气泡的声致穿孔效应对细胞膜的渗透率暂时性增强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传统研究声致穿孔效应的方法有以下3个缺点:1、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控的单一气泡与细胞相互作用;2,不能实时地对声致穿孔效应的动态过程进行观察;3、无法实时测量细胞对声致穿孔效应的反应。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2个方面:1、微米尺度的单一微气泡的非接触式三维操控; 2、可控的单一微气泡的声致穿孔效应对细胞膜的渗透率暂时性增强机制。 在本课题中我们使用高速光学摄像技术及高频超声成像技术,研究了高能飞秒脉冲激光在水中自聚焦发生光学诱导击穿、产生并捕获微气泡的动态过程。我们还应用超声技术定量研究了飞秒脉冲激光束对捕获的微气泡的横向束缚力。通过光学技术与超声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微米尺度的单一微气泡的非接触式三维操控。 我们用能量较低的超声波将被捕获在光束内的微气泡放置到靶向细胞附近指定的位置(控制精度达到微米量级)。在高能超声的作用下,微气泡剧烈收缩、膨胀最终崩灭,与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在细胞膜上产生穿孔从而使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我们采用了四种独立的实时监测手段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监测:1)M-mode超声成像;2)B-mode超声成像;3)高速光学摄像技术;4)电压钳技术。我们研究了各种物理参数对声致穿孔效应的影响,包括:1)超声能量;2)脉冲重复频率PRF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3)超声脉冲数量;4)微气泡与细胞壁的间距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阐述了自聚焦飞秒脉冲激光在水中产生并捕获微气泡的动态过程;2)应用飞秒脉冲激光及超声技术,首次实现了微气泡非接触式三维操控,弥补了传统光镊技术的不足;3)分析在单一细胞水平上,声致穿孔效应与空穴效应之间的联系;4)定量分析微气泡通过声孔作用于细胞膜发生作用的有效距离;5)确定了声致穿孔效应的动态过程并确定其最优化参数。
[Abstract]:Ultrasound technology has been shown to temporarily enhance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With the aid of ultrasound contrast enhancers such as microbubbles, ultrasonic energy causes certain damage or perforation to the cell membrane through mechanical action on the cell membrane. Thus increasing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ytoplasmic membrane,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penetrate the membrane of the treatment substances, such as therapeutic drugs, genes, proteins and other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through the perforation of the cell membrane into the cell. This process is called acoustic perforation effect. In the absence of proper control and real-time monitoring technology, The effect of acoustical perforation of a single microbubble at the cellular level on the mechanism of transient enhancement of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studying acoustic-induced perforation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disadvantages: 1, which cannot be realized in real sense. Can not observ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acousto-induced perforation in real time, and can not measure the response of cells to acousto-induced perforation in real tim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two aspects: 1) the non-contact three-dimensional manipulation of a single micro-bubble on a micron scale; 2. The temporary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membrane permeability due to the sound-induced perforation effect of a controllable single micro-bubble.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optical induced breakdown of high energy femtosecond pulse laser in water by using high speed optical camera and high frequency ultrasonic imaging. The transverse binding force of femtosecond pulse laser beam to the captured microbubble is also quantitatively studied by ultrasonic technique. The micron scale is realized by combining optical technology with ultrasonic technology. The non-contact three-dimensional manipulation of a single micro bubble. We use low-energy ultrasound to place microbubbles trapped in a beam of light at a certain location near the target cell (control accuracy is of a micron order of magnitude). Under the action of high-intensity ultrasound, the microbubble shrinks violently, and the expansion eventually collapses. Interaction with the cell causes perforation on the cell membrane to enhanc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ell membrane. We have used four independent real-time monitoring methods to monitor this proces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on the acousto-induced perforation effect has been studied. These include: 1) ultrasonic energy 2) pulse repetition rate PRF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3) ultrasonic pulse number 4) the distance between microbubbles and cell walls, etc.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the dynamic process of self-focusing femtosecond pulse laser producing and capturing microbubbles in water is described. (2) femtosecond pulse laser and ultrasonic technology are us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on-contact three-dimensional manipulation of microbubbles is realized, which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optical tweez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oustical perforation effect and hole effe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distance from which the microbubble acts on the cell membrane through the acoustical hole 5)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acousto-induced perforation effect is determined and its optimum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伟英;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脂质包裹微气泡在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年02期
2 程文!430030武汉市,张青萍!430030武汉市;超声造影剂在治疗方面应用研究的进展[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年07期
3 付赤学;高云华;刘政;赵洋;高顺纪;范顺娟;谭开彬;;微泡介导下诊断超声开放人血脑屏障的可行性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2期
4 张敬先;;超声造影鉴别单纯性肾囊肿和肾盂源性囊肿[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5 黄贵良;杨肖汇;;动脉内CO_2微气泡超声血管造影诊断小肝细胞癌[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3年05期
6 潘敏,邓又斌,黎春雷,任宏义,刘娅妮,覃勇,白姣,杨好意,毕小军,常青,向慧娟;体外模拟实验研究心腔内压力对微气泡后散射强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07期
7 司芩;钱晓莉;黄声稀;吕校平;仝威;黄艳丽;;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与病理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年01期
8 朱学功;;微气泡超声造影剂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1年01期
9 郭徐林;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8年02期
10 郭徐林;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敏;邓又斌;;各种影响因素与微气泡后散射的关系及其定量方法[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杨春江;王志刚;赖天霞;李攀;彭晓琼;谢昭鹏;;载紫杉醇脂质微气泡体内外毒性实验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3 陆荣荣;俞金飞;龚秀芬;石涛;叶式公;;含微气泡液体的次谐波成像初探[A];中国声学学会2001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1]论文集[C];2001年
4 李霞;吴锤结;;5个气泡与自由表面相互作用的直接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李岭;魏强;李宏波;文颂;;应用微气泡造影剂对肿瘤新生血管的MR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董文才;郭日修;;气层减阻研究进展[A];2004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吴骏逸;孙华;陆维昌;陈邦林;;动态膜压法研究微气泡降解污水的过程[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章东;郑海荣;张萍;;超声分子成像中两个关键技术的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峰;洪方文;尤唯平;张军;;基于片激光照明的水中运动微气泡尺度和数量测量[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10 罗渝昆;唐杰;;超声空化微气泡促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治疗乳腺癌的体外实验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毛黎;美制成用微气泡模仿计算机功能的微流体芯片[N];科技日报;2007年
2 北京施富得商贸有限公司 周晟安 刘建萍;活鱼运输新方法微气泡充气盘加氧[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3年
3 本报驻洛杉矶记者:陈勇 冯晓芳;气泡注射助美国加州甜瓜“翻身”[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陈勇;美国加州甜瓜“翻身”的秘密[N];中国质量报;2006年
5 记者 杨扬;我国中水回用技术跃上新台阶[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王瑞良;科体联姻 如虎天翼[N];大众科技报;2000年
7 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 林伟;买PVC型材:看外观比断面[N];中国质量报;2003年
8 郭伟邋通讯员 常虹 朱润胜;建材业获“中华技能大奖”第一人[N];河北日报;2007年
9 王瑞良;体育运动中的高科技[N];河南日报;2000年
10 玲玲;外国人的环保生活[N];兰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昆;单一微泡的声致细胞膜穿孔效应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娅妮;靶向性声学微气泡的制备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高发荣;医学微气泡的约束振动理论及分析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许中荣;变压器绕组固体绝缘中微气泡放电机理与寿命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5 张硕;微污染水源水处理集成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张清阳;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实时心肌超声造影技术评价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局部心肌功能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罗渝昆;超声联合脂质体微气泡介导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8 杨源;1.心肌超声造影评定冠脉储备及高血压,低氧血症对冠脉储备的影响 2.应用冷冻方法制作试验小鼠心衰模型[D];昆明医学院;2008年
9 赵丽荣;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剂促进VEGF基因转染的体内、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铭;天然多肽Somatostatin,Selysin和AIF-1对细胞内钙和细胞分泌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恒雷;射流发泡制造微气泡技术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蔡成法;船舶微气泡减阻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刘季霖;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曹春燕;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林黎明;PHOENICS计算软件及微气泡减阻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薛韬;利用流体边界层微气泡降低壁面摩擦阻力的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吴骏逸;三态(固、气、生物)微界面反应过程及其应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海鹏;微气泡生成与富氧净化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李金霞;高分散气液界面物理化学行为研究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吉强;利用流体边界层微气泡降低轴对称体壁面摩擦阻力的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98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598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