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分离对小鼠行为学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本文选题:母婴分离 切入点:行为学 出处:《广东医学》2015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分离对小鼠行为学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9只C57BL/6N孕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MS15组和MS180组,每组F0代母鼠3只;所产F1代小鼠,分别于出生第2~21天进行母婴分离,母婴分离时先将F0代母鼠隔离至单独鼠笼,将F1代子鼠移至孵育箱中。MS15组母婴分离时间9:00—9:15 am,MS180组分离时间9:00—12:00 am,对照组不分离。采用旷场实验评价母婴分离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强迫游泳和强迫悬尾实验评价母婴分离对小鼠不动时间的影响,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GFAP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GFAP mRNA表达。结果旷场实验中各组小鼠活动总路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MS15组比较,MS180组在强迫游泳实验、强迫悬尾实验中,小鼠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GFAP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母婴分离对小鼠行为有显著影响,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GFAP蛋白和mRNA水平都升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ternal and infant isolation on behavior and expression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in mice. Methods Nine pregnant mice of C57BL / 6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MS15) and MS180 group (3 female mice of each F 0 generation), F1 generation mice. The mother and child were separated from mother to child on the 2nd day of birth, and the F 0 generation mother mouse was isolated into a single cage when the mother and child we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The F1 offspring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incubator. The mother and child separation time of MS15 group was 9: 00-9: 15 amMS180 grou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separated. Open field experimen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ternal and infant separation on spontaneous activity of mice. Effects of forced swimming and forced tail suspension on the immobility time of mice were evaluated. Western blot Western blotting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GFAP protein and Real-time PCR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GFAP mRNA. Results in the open field experi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activity path of mice in each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MS15 group, MS180 group was in forced swimming experiment. In the forced tail suspension test, the immobility time of mic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expression of P0.01GFAP protein and mRN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Maternal and infant sepa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behavior of mice, and the levels of GFAP protein and mRNA in mice with depressive behavior are increased.
【作者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南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473791)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编号:YSHL0201-19) 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3XZR32)
【分类号】: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建国;王中立;陈琳;赵玉男;黄玉芳;;6种宁神类药物抗抑郁作用动物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2 高永静;纪如荣;;星形胶质细胞调节慢性疼痛的分子机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楠楠;肝素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明鸣;陆潭;张雪明;张李阳;陈玉胜;;芝芪菌质水提物抗抑郁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2 郑丽芳,明亮;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医药;2005年11期
3 吕杭州;吕明庄;;艾灸疗法对慢性疲劳鼠行为学变化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相关激素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刘冬平;李蜀平;董莹;;神安颗粒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0年06期
5 刘冬平;李蜀平;刘魁英;廖磊;刘洋;战嘉怡;;郁消颗粒抗抑郁作用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1年12期
6 李秋波;姜赛琳;姚迪;张萍;李有田;徐彩云;许丹;;自拟舒肝解郁灵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皮质醇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7 余震;章晓东;陈震;刘纳新;董千铜;;术后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年02期
8 王玉露;贾铷;林于雄;;解郁散抗抑郁作用的有效部位筛选[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王雀良;潘集阳;刘亚平;王丝丝;;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回顾与展望[J];广东医学;2011年07期
10 郭建丽;冯玛莉;;中医肝郁证动物模型评价指标概述[J];光明中医;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强松;崔元璐;丁世兰;;左金丸提取物的抗炎和抗抑郁机制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王钱东;朱洁瑾;张璐;阮丽娜;潘建春;;漆黄素与胡椒碱联合应用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3 谢婷婷;刘屏;王东晓;王虹;于腾飞;陈桂芸;;远志醇提物的抗抑郁作用[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萍;赵铮蓉;吴月国;刘骅;;百合地黄汤抗抑郁作用的研究[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王君明;张月月;余新梅;崔瑛;;制何首乌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研究[A];'2012第五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君明;张月月;李倩薇;孙彦君;崔瑛;屈凌波;;黄精提取物抗抑郁活性研究[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7 朱维莉;史海水;陆林;;神经肽三叶因子3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争光;汪受传;魏肖云;徐建亚;;金欣口服液含药血清对RSV感染RAW264.7细胞的RIG-Ⅰ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专辑[C];2014年
9 王君明;张月月;张蓓;马艳霞;李倩薇;崔瑛;;牡丹皮乙醇提取物抗抑郁活性研究[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孙世光;孙蓉;;抑郁症动物模型相关性研究:强迫游泳实验vs悬尾实验(英文)[A];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其冈;nNOS调控神经元再生与抑郁症[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郑梅竹;罗布麻叶总黄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冀呈雪;新型抗抑郁药的药效学评价抗抑郁药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党永辉;腹外侧眶皮层参与抗伤害感受与情绪调节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5 杨雪梅;预知子提取物的质量控制及其抗抑郁药效—药动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卫卫;半夏厚朴汤及厚朴主要成分促胃肠运动、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7 周兰兰;一种白僵菌代谢产物提取物(BCEF0083)抗实验性抑郁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8 李文迅;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海马形态结构和海马nNOS mRNA及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炎彬;卒中后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及其小鼠模型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10 修建军;抑郁症脑额叶与边缘系统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萌;红旱莲抗抑郁颗粒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何婷;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与海马Glu和GABA水平变化及其受体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龚瑜;孕前慢性温和应激对子代小鼠神经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4 罗学军;大叶劅抗抑郁物质基础及分析方法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5 薛刚;社会隔离及居住入侵法诱导大鼠愤怒郁怒情绪反应及其评价方法[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中立;补气药预防慢性应激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石鑫;乌腺金丝桃水提及醇提物抗抑郁活性比较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殷锐;贯叶连翘中抗抑郁成分的虚拟筛选及药理验证[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江波;三七皂苷Rg1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苏成虎;抗疲劳新药水芹总酚酸胶囊的研究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秀兰;崔国辉;周克元;;PI3K-Akt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J];癌症;2008年03期
2 张宁;狄文;;PI3K/Akt转导途径与卵巢癌耐药[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7年03期
3 戴建国;王中立;陈琳;赵玉男;詹tg;黄玉芳;;助阳宁神方拮抗皮质酮致抑郁作用机制实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2期
4 莫永炎,姜勇,陈瑗;脑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5 侯成千;梁卫红;王军;;Rho蛋白和细胞骨架的关系[J];生命的化学;2007年02期
6 谢桂庭,李回军,骆建文,康兆恒,梁健勤,田东萍;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传代培养[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蔡琪,李晓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9年04期
8 莫永炎,陈瑗,周玫;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活性氧所致的神经元损伤的防护作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0年01期
9 王国卿,封丽芳,夏作理;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与神经元修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1期
10 黄寿吾,李惜光,杨春雷,曹跃琼,陶元器;肝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浩;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机械损伤后逆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龙;秦丽娜;秦马丽;赵虎;;母婴分离对大鼠发育过程中自发活动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2期
2 何红娟;;产后母婴分离对产妇的影响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19期
3 王杰;;科迈奶泵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量及奶胀发生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3年31期
4 蒋前锋;赵琴;;刺激乳头对母婴分离产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年04期
5 李雪梅;;母婴分离产妇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6期
6 许孟希;姚翠兰;;人文关怀在母婴分离产妇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18期
7 罗琳雪;韦桂源;黄凤形;林梅;方文珠;梁少英;陈丽芬;;定时服用猪蹄木瓜汤调节术后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33期
8 温光彩;黄秀美;;关爱护理在产科母婴分离产妇的应用价值[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张翠萍;赵丽红;张丽珍;;在产科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关爱护理的效果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8期
10 张翠萍;;实施关爱护理在产科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叶伟;麦菁芸;朱敏丽;陈尚勤;林振浪;;母婴分离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反应影响的研究[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2 陈春;叶伟;麦菁芸;朱敏丽;陈尚勤;林振浪;;母婴分离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反应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3 陈春;叶伟;麦菁芸;朱敏丽;陈尚勤;林振浪;;母婴分离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反应影响的研究[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4 张晶;刘纯艳;;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张金玲;;某三甲医院母婴同室母婴分离产妇需求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朱平则;;母婴分离产妇实施健康教育初探[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
7 任天华;余颖聪;姜源;戴宁;;新生期母婴分离方法建立IBS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岳广欣;霍素坤;梁媛;卢贺起;张玲;陈家旭;黄启福;;温阳解郁方对母婴分离/社会击败应激小鼠行为及HPA轴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9年
9 任天华;余颖聪;姜源;戴宁;;新生期母婴分离方法建立IBS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周利飞;何静静;邢晓玲;何金彩;;生命早期母婴分离对成年小鼠应激易感性的影响[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白毅;人类早期逆境猕猴模型建立[N];中国医药报;2011年
2 李国方 胡利强 朱亚楠 筱凌 (记者 李国方 见习记者 胡利强 实习生 朱亚楠 采写 );家长感恩 女婴取名安哲[N];西安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明;院方:责任由司法机关认定[N];西安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杨一苗;假扮护士拐走新生儿,医院安保再敲警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广西医科大学主任医师 吕斌;月嫂代劳大小事 母子交流有“障碍”[N];大众卫生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云;母婴分离应激致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物学特征及同型半胱氨酸损伤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雅杰;影响母婴分离病房护患沟通的原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2 朱萍;农村中小学生母亲外出务工经历一般情况调查及母婴分离对子代抑郁和学习成绩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3 乔力媛;新生期母婴分离致成年后行为异常的机制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3年
4 张晶;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身心状态的效果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5 葛圆;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6 吕文;母婴分离对DISC1小鼠认知和情感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7 郭晓雄;TRPA1在母婴分离大鼠的内脏高敏感发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8 吴琼芳;母婴分离应激对幼年大鼠学习与记忆及海马NMDA受体亚基NR_1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8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61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