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感染体外培养乳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初步研究
本文选题:汉坦病毒 + 大脑皮层 ; 参考:《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摘要】: 汉坦病毒(Hantavirus, HTVs)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Genus hantavirus),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致病病毒。汉滩病毒(HTNV)、汉城病毒(SEOV)、多布拉戈一贝尔格莱德病毒(DOBV)和普马拉病毒(PUUV)分别引起重、中、轻程度不同的HFRS。 已证实HTVs在许多实验动物体内呈泛嗜性感染,且乳鼠脑对HTVs高度易感,易致致死性脑炎,这也是HTVs致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HTVs侵入机体首先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后释放入血,研究证实病毒可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包绕着毛细血管,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成分。但目前对于HTVs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尚鲜见报道,为此,我们首先建立了乳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分别用HTNV 76-118和SEOV L99毒株感染细胞,为进一步研究HTVs的致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我们通过应用出生24 h内的Sprague Dawley乳鼠,建立乳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分别用HTNV 76-118株和SEOV L99株病毒感染乳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于感染后1 d , 2 d , 3 d , 4 d , 5 d , 6 d和7 d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印迹和RT-PCR检测病毒感染细胞病毒NP和S基因片段的变化;用Hoechst33342染色、Annexin-V、Western印迹和RT-PCR检测病毒感染和星形胶质细胞间相互作用。结果发现:汉坦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1 d即可在细胞中检测到病毒抗原和少量病毒S片段RNA扩增产物,在病毒感染5 d、6 d和7 d,病毒NP表达量和病毒S片段RNA扩增产物量较病毒感染后1 d显著增多,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细胞阳性率逐渐增加(P㩳0.01)。且汉坦病毒感染后,未见凋亡细胞,Hsp70轻微增加趋势,GFAP呈增加趋势。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乳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证实其可作为HTNV和SEOV感染的靶细胞。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病毒感染细胞数和病毒量显著增加,但未见明显的细胞损伤效应。进一步证实HTVs感染后,Hsp70和GFAP反应性增高,且GFAP和病毒NP存在共定位,可能Hsp70和GFAP共同参与了HTVs发病过程。本研究中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的建立,成功地病毒感染以及病毒感染后Hsp70和GFAP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病毒与靶细胞间相互作用及揭示HFRS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Abstract]:Hantavirus (HTVs) belongs to Bunyaviridaevirus (Genus hantavirusus), which cause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s) and Hantavirus lung syndrome (HPSs).Hantaan virus (HTNVV), Seoul virus (SEOV), Doblago-Belgrade virus (DOBV) and Pumala virus (PUUV) caused severe, moderate and light HFRSs, respectively.It has been proved that HTVs is a panotropic infection in many experimental animals, and the brain of the newborn is highly susceptible to HTVs and is prone to fatal encephalitis.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the fatal HTVs. HTVs invades the body first in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then releases into the blood.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iruses can enter the brain through the blood-brain barrier.Astrocyt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surround the capillaries.However,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astrocytes infected with HTVs. For this reason, we first established an in vitro culture system of astrocytes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neonatal rats, and infected the cells with HTNV 76-118 and SEOV L99, respectively.To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of HTVs.We established an in vitro culture system of cerebral cortex astrocytes from Sprague Dawley mice within 24 hours of birth, and infected them with HTNV 76-118 strain and SEOV L99 strain respectively.Cells were collected on day 1, day 2, day 3, day 4, day 5, day 6 and day 7 after infection. The changes of NP and S gene fragments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and RT-PCR.Hoechst33342 staining was used to detect viral infection and astrocyte intera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rus antigen and a small amount of RNA amplification products of virus S fragment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astrocytes infected with Hantavirus for 1 day.On the 6th and 7th day of virus infection, the expression of NP and the amount of RNA amplification products of virus S frag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1 day after infection,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cells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passage of infection time.After Hantavirus infection, there was no slight increase of Hsp70 in apoptotic cells.In this experiment, w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he culture system of cerebral cortex astrocytes in milk rats, and confirmed that it can be used as target cells for HTNV and SEOV infection.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number of infected cells and the amount of viru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re was no obvious cell damage effect.It wa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reactivity of Hsp70 and GFAP was increased after HTVs infection, and that there was co-localization between GFAP and viral NP, which suggested that Hsp70 and GFAP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TVs.In this study, the establishment of astrocytes in vitro, the successful infection of virus and the changes of Hsp70 and GFAP after virus infection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irus and target cells and reveal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FRS.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文欣;付文玉;杨丽;;Lactacystin诱导帕金森病大鼠黑质胶质细胞的变化[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年04期
2 罗勋;王云;王春花;王顺昌;;猫下丘中央核5-HT、P物质和星形胶质细胞年龄相关变化[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年03期
3 柳浦青;竺可青;;星形胶质细胞的兴奋对神经元树突丝运动的调节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年07期
4 王红;王栓科;汪静;;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谷氨酰胺的转运研究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5 ;科技要闻[J];科技导报;2011年16期
6 莫晓芬;;视神经再生研究[J];世界科学;2011年07期
7 ;国际科技信息[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8 陶涛;严美娟;沈爱国;;糖基转移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J];生命科学;2011年06期
9 王倩倩;赵晨阳;常彦忠;;大脑皮层中γ-氨基丁酸系统增龄性变化的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2期
10 郭礼和;赵刚;刘天津;;人羊膜细胞临床前研究: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剑文;王玮;康仲涵;张更;周琳瑛;;低氧对小鼠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魏为;;星形胶质细胞与视网膜盘状瘢痕[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周晓燕;邬力祥;刘发益;曹莉;;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白龙梅;李学忠;杨亚萍;曹碧茵;刘春风;;脂多糖可调节星形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对细胞增殖具有双重性[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武明明;孙晓川;;APOE多态性与星形胶质细胞创伤后兴奋性氨基酸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韩钊;田继沙;张红霞;;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对星形胶质细胞糖氧剥夺损伤的保护及脂质过氧化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黄建敏;黄瑞雅;李雪斌;唐雄林;吴小飞;;辛醇对红藻氨酸致痫大鼠的癫痫敏感性及GFAP免疫活性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邓平;;星形胶质细胞及其标志蛋白GFAP在脑损伤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9 熊加祥;黎海蒂;李希成;;吗啡对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Ca~(2+)]i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王珍;刘仁刚;周洁萍;刘云华;;地塞米松对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在实验室培育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2 胡德荣;胶质细胞溶酶体具有分泌ATP的功能[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记者 刘海英;星形胶质细胞可调节呼吸强度[N];科技日报;2010年
4 吴一福;黄芪可调节星形胶质细胞“时间模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潇潇;胶质细胞有望成“候补”[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实习记者 王远白;八年真爱救活绝症妻子[N];贵阳日报;2010年
7 梦鹿;使用特殊调节蛋白脑细胞可再生[N];医药经济报;2007年
8 刘霞;德科学家找到使脑细胞再生的方法[N];科技日报;2007年
9 记者 郑焕斌;霍金所患疾病病因找到[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汪敏华;大脑星形胶质细胞有两种新功能[N];解放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建华;AQP9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调控[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2 王昭金;大脑不同部位对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移植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3 孙涛;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调制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建华;TRPC3在脂多糖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中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5 张巍;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保护中的可塑性变化[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6 李爱群;阿朴吗啡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杜亦旭;脑缺血后突触重建与星形胶质细胞相关性及针刺干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杨美;AQPs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调控[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吕兰海;过氧化氢、Aβ(1-42)和Tau蛋白对两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效应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王静雯;腺苷A_1受体在脑神经元低氧复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燕;O-2A祖细胞分化和两型星形胶质细胞抗原表达差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张允;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小脑中胶质细胞反应性观察及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3 颜晓慧;缺氧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QP4表达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万明辉;星形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差异及其对损伤反应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杨晓文;模拟高原环境大脑皮质及血脑屏障的病理变化与AQP4的相关性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6 颜因;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星形胶质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张媛;飞秒脉冲激光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钙波[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林佳;柴胡皂苷a对谷氨酸激活体外培养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干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9 贺帅;汉坦病毒感染体外培养乳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王晓东;睡眠剥夺后大鼠中缝核群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40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74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