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扁桃酸代谢对新生隐球菌毒力作用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04-16 08:10

  本文选题:新生隐球菌 + 扁桃酸 ; 参考:《中国真菌学杂志》2015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讨扁桃酸代谢对新生隐球菌毒力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套叠PCR方法,构建扁桃酸消旋酶、扁桃酸脱氢酶及过氧化氢铜胺氧化酶基因重组片段,利用基因枪将重组片段转入新生隐球菌JEC21,应用PCR筛选、DNA测序等方法对阳性克隆子进行筛选与鉴定。体外观察并检测突变菌株对多种应激条件的应答反应。结果成功构建了新生隐球菌JEC21扁桃酸消旋酶、扁桃酸脱氢酶及过氧化氢铜胺氧化酶的基因缺陷菌株(mreΔ,lmdΔ,pcaoΔ),发现缺陷菌株mreΔ对于毒力功能影响不大,pcaoΔ、lmdΔ在高温、高渗、氧化应激等方面毒力减退,而黑色素分泌增加。结论扁桃酸代谢参与介导新生隐球菌毒力作用的调控,但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ndelic acid metabolism on virulenc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Methods the recombinant gene fragments of mandelic acid racemase, mandelic dehydrogenase and copper amine oxidase were constructed by overlapping PCR.The recombinant fragment was transferred into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JEC21 by gene gun. The positive clones were screened and identified by PCR screening and sequencing.The response of mutant strains to various stress conditions was observed and tested in vitro.Results the gene deficient strains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JEC21 mandelic acid racemase, mandelic dehydrogenase and copper amine oxidase hydrogen peroxide 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fective strain mre 螖 had little effect on virulence.Oxidative stress and other aspects of toxicity decreased, while the secretion of melanin increased.Conclusion mandelic acid metabolism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irulence, but its specific mechanism needs further study.
【作者单位】: 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皮肤科;
【基金】:国家973项目(2013CB5316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180) 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金(14DZ2272900)
【分类号】:R37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Zhi-liang Hu;Hong-xia Wei;Wen-hu Yao;Yong-feng Yang;;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Triple Therapy of Amphotericin B, Voriconazole and Flucytosine on an AIDS Patients with Severe Cryptococcal Meningitis[J];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Edition);2012年02期

2 吴真;徐晓刚;;深部真菌病的实验诊断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年01期

3 汪涛;梁乃超;孙玉鹗;;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14年04期

4 吴泽志;傅佳;;Elman神经网络改进模型在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年03期

5 王秋东;;两性霉素B静脉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06期

6 丁媛;谭鸣鸣;夏迪;何骞;施毅;苏欣;;基础疾病对隐球菌病患者临床症状和转归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07期

7 杜雪;孔庆涛;黄苏扬;杨瑞;桑红;;低氧对新生隐球菌荚膜厚度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08期

8 叶嘉;林庆安;柳德灵;赖国祥;;新型隐球菌感染所致肋骨骨髓炎1例报告[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年11期

9 刘东升;方海燕;;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3年12期

10 张程;郑金鼎;;HIV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策略[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贾宇;RTA2基因降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性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李平;甘露糖受体MR参与隐球菌免疫逃逸及S100A10促进隐球菌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3 周洁;新生隐球菌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及凋亡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4 王毅娜;新型隐球酵母菌中酪蛋白激酶ICck1调控多重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对细胞完整性和真菌致病性调控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5 王胜正;抗真菌和抗肿瘤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6 窦红涛;我国107株新生/格特隐球菌的基因型特点及DiversiLab系统在其基因分型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扈容英;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2 周佳;非免疫抑制肺隐球菌病患者术后治疗探讨[D];浙江大学;2013年

3 贺婷;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分布及其特征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厉含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影像学对比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凌容;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和鞘内注射安全性对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6 李娟;艾滋病常见真菌性机会感染基因芯片筛查试剂盒的研制[D];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

7 郭彩琴;炎症小体在控制隐球菌荚膜突变株感染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廉兰;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实验方法的改进[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桑红,廖万清,陈江汉,温海,顾菊林,李林;新生隐球菌白化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的突变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3 李志瑜;新生隐球菌菌株中常同时含有不同倍体的细胞[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5期

4 潘炜华,廖万清,霍克克,李波,张佳忆;新生隐球菌稳定载体的构建[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陈江汉,温海,徐红,仇芸,赵瑾;多巴培养基快速鉴定新生隐球菌产黑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7期

6 潘炜华,廖万清,顾菊林,霍克克;新生隐球菌高效转化方法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7 郭秀军;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寄生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2期

8 郭秀军;瘳万清;;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合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3期

9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制和宿主的防御反应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3年06期

10 陈裕充,廖万清,梁晓博;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寄生机制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元杰;温海;徐红;黄欣;赵瑾;;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不同油提方法的比较[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李秀丽;廖万清;;一种新的测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染色方法[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席丽艳;鲁长明;龙泽香代子;福岛和贵;;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赵卓;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赵亮;陈玉如;王梅竹;金方;顾桉菁;牟丽丽;罗红梅;康颖倩;;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微进化表型变异菌株的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赵亮;唐秀文;康颖倩;罗红梅;金方;王梅竹;陈玉如;;贵州贵阳及广西柳州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微卫星基因分型对比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线粒体DNA的快速抽提和电镜观察[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莉;章强强;王家俊;朱利平;翁心华;张永信;;临床及环境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秀丽;田媛;史玉玲;顾俊瑛;刘至昱;李晓建;高飞;;蒺藜中甾体皂苷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小龙;新生隐球菌自我保护机制揭开[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何佳颐;养鸽子注意啥?[N];健康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先彪;新生隐球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潘炜华;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3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4 陈裕充;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杨阳;新生隐球菌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侯幼红;药物和化学试剂对致病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7 汪晓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相关蛋白质及其表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方伟;去泛素化酶对新生隐球菌生长与毒力的多效性调控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周洁;新生隐球菌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及凋亡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10 王溪涛;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机制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芹;荚膜透明质酸在新生隐球菌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曹艳云;不同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孔庆涛;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贾红玲;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外分泌蛋白初步分析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5 林丽娜;80株中国大陆新生隐球菌环境株表型和分子特征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张立科;新生隐球菌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单核细胞迁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7 李宗辉;低氧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8 黄生军;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血清型D的合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9 车付彬;纳米化杀手肽的制备表征和抗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10 王永强;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58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758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5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