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房颤动物模型及其在细胞和分子疗法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发布时间:2018-04-19 20:49

  本文选题:房颤 + 动物疾病模型 ; 参考:《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5年02期


【摘要】:房颤是多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可导致运输到各器官组织的血量不足,引发血栓、心衰或其他相关的复杂病情。房颤的动物模型分类根据其疾病的症状或诱发因素可分为电生理性模型、神经激素和血管生理失常模型和结构变异模型等。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如microRNA、CRISPR-Cas9体系等为构建房颤疾病动物模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并引导其在疗法研究上的应用新方向。目前房颤治疗方法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侵入式电生理方法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转向细胞和分子疗法,并在房颤分子机理、靶向治疗和药物筛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新进展。本文综述了几类常见的房颤动物模型的构建和特性及其在细胞和分子疗法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an arrhythmia caused by multiple causes, which can lead to insufficient blood flow to various organs and tissues, thrombosis, heart failure, or other related complex conditions. The animal model classific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lectrical physiological model, neurohormone and vascular physiological abnormality model and structural variation model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or inducing factors of the disease. The emerging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microRNA-CRISPR-Cas9 system, provide a new techniq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imal model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isease and guide its application in therapy research.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reatment has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nvasive electrophysiological methods and the use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to cell and molecular therapy, and there are important new advances i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argeted therapy and drug screening.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common animal model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ell and molecular therapy are reviewed.
【作者单位】: 广东医学院;广东省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基金】:广东省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2013061402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81200086)
【分类号】:R541.75;R-3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启明;刘伏元;;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J];安徽医药;2013年09期

2 李虹;胡兆霆;谭珍妮;侯庆臻;彭健;;GNAS1基因T393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瓣膜性房颤的相关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3 夏依扎·卡玛力;阿曼·艾克热木江;木胡牙提;刘志强;;维吾尔族老年人慢性心房颤动319例抗凝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年S1期

4 丁绍祥;柳茵;刘维军;李琳;;心房肌电重构能促进房颤吗?[J];医学争鸣;2014年02期

5 熊丹群;陈治松;徐文俊;;心房颤动与左心室纤维化[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3期

6 冯海燕;李筱瑜;郑乃智;;药物基因组学在难治性癫痫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年03期

7 易茜;蹇朝;李勇;肖颖彬;陈林;唐富琴;马瑞彦;;氧化应激标志物在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中的变化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8 唐碧;高大胜;侯秀杰;王洪巨;单锋;;二十二碳六烯酸对心房颤动大鼠心房肌细胞双孔钾通道TASK-1表达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年23期

9 姜广明;岳传哲;王东明;;心房颤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07期

10 曹磊;谭蓓;张海澄;刘元生;李学斌;郭继鸿;;房颤犬心房间质重塑的相关细胞因子表达[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娟;兔24小时房颤致心房肌和肺静脉电重构、结构重构和神经重构的机制及药物干预作用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2 祝鹏宇;针刺预处理抗大鼠阵发性房颤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付国强;C57BL6-PD-1基因敲除小鼠心房重构及干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4 许国军;增龄性心房颤动心房重构的离子分子机制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5 朱文佳;房颤体表心电图的信号处理及临床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万宁辛;心室率集簇性在持续性房颤形成机制中的判断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7 宋柳江;优化rAAV载体以高效转导HSCs并介导红系特异性蛋白表达[D];中南大学;2013年

8 杜华安;心房过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改善犬心房快速起搏所致心房电重构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赵志勇;房颤患者中suPAR、MMP-2、hsCRP水平及射频消融手术预后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10 雷森;频谱分析在房颤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喜霞;Cx40和PGP9.5在人肺静脉肌袖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文毅;起搏电流在老年阵发性房颤启动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3 辛卫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药物综合治疗[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李嫣;64层螺旋CT多种三维重组对左心房肺静脉系统的形态学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黄新新;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预后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陈曦;秋水仙碱抗炎并抑制kir3.4mRNA表达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发生[D];郑州大学;2013年

7 王地;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潘自华;探讨兔持续性房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贝那普利对房颤的干预作用[D];郑州大学;2013年

9 王莹;两种导管消融术式治疗短病程持续性心房颤动疗效对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10 石晓辉;左心房容积指数预测左心房扩大患者并发房颤风险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宗涛;张仁福;王军;高文根;;犬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动物模型的建立[J];沈阳部队医药;2001年04期

2 徐永革,周定标,郑集义,姚林,王嘉玲;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3 林若勤,张向友,傅晓晴,胡望平,陈敏,林秀芳,吴绍銮,邓龙生,李慧勇,蔡碰德,李金桂,王育斌;高血肌酐动物模型的研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鲁晓勇;实验性肺气肿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2期

5 牛凤云,田庆玲,吴春萍;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年02期

6 倪云志,郭树忠;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5年03期

7 邓莉,胡晋红;化学诱导型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年05期

8 汤晓云,姜云武,方路,管钟洁,左政,张轶;氢化可的松诱导的几种动物模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年02期

9 沈龙祥,祁兆建,王卫东,肖鲁伟,童培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武庆平,姚尚龙,袁世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轶凡;王庆国;;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对中医药研究的意义及建模方法新思路[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2 顾延会;欧阳瑶;;一种抑制型COPD动物模型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王群;张丽娇;马列;赵明静;王笑歌;;嗜热吸水链霉菌抗原诱导大棚肺动物模型[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许世兵;;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熊新贵;梁清华;陈疆;谢映;范荣;刘爱平;鄢东红;;高血压性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动物模型的建立[A];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汪思应;李菲菲;郑红;余科科;倪芳;储著朗;瞿成奎;;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A];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昊;沈俊;汪家春;张慧;;环境适应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韩冰;;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血栓动物模型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冯学兵;孙凌云;Tsao BP;Lusis AJ;;狼疮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机制研究[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刘彭轩;;基因治疗肢端缺血小鼠动物模型的设计和检测[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萍 丁香;“让我代表动物惩罚你”[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学院 王哲;试述心理学前瞻性记忆模型研究进展[N];吉林日报;2010年

3 张刚强;生物医学和药物研究动物模型规划研讨会召开[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吴丹;新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研制成功[N];健康报;2013年

5 记者 谭欣;创新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6 裘 索;中医药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新华社记者 毛磊;人应该学会与动物共存[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赵琰 屈会化 王庆国;建立病证结合理想模型的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李荔;牛昱宇:转基因猕猴培育成功[N];北京科技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何世文;我们也是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战士[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芝;玉屏银屑方对湿热证型银屑病动物模型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柴亮;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3 朱峰;炎症性肠病免疫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4 成俊;腰椎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隰建成;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观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6 姜伟洲;基于中医理论的肺阴亏虚、寒邪犯肺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理论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徐冰;常见人体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机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8 袁静;两种微生态学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抗菌药物残留安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9 郭淑贞;血瘀证(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及其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林晓静;过热复合脂多糖致热射病大鼠动物模型多器官急性损伤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大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的研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2 陶琦;肾脏病动物模型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指导作用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李春光;猪慢性脑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的建立[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4 李一鸣;个体化裸鼠荷人肺癌动物模型的基因检测[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5 温海莹;产后多虚多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付晓丽;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与中药干预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宏坤;单纯腹壁高能爆炸伤合并内脏外露的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实验观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8 刘广明;弹性蛋白酶诱发猪的肺气肿动物模型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0年

9 陈铭佳;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差异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李淼;家兔土燥水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D];福建中医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774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774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3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