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EgP-29免疫小鼠的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8 11:50
本文选题:细粒棘球蚴 + 重组抗原EgP-29 ; 参考:《宁夏医科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目的利用已完成免疫学特性鉴定的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 Eg)P-29重组蛋白免疫ICR小鼠后,用活的原头蚴攻击感染;动态观察免疫小鼠血清IgE、IgG及其亚类的变化规律;脾T细胞CD4+和CD8+亚群的变化;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IL-2、IL-4、TNF-α和IL-10的变化水平;观察实验动物产生的保护力;从而阐述其保护性免疫机制,为CE疫苗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1)制备抗原及定量:用已成功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株EgP-29/pET-28a/BL21(DE3)plysS进行诱导表达、鉴定、纯化、制备出重组抗原并定量;(2)实验动物分组:选取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既抗原接种组、佐剂+PBS组和对照组即PBS组;(3)动物免疫:实验组注射重组抗原+佐剂+PBS100μl,共三次,每次间隔两周,后两次将弗氏完全佐剂改为弗氏不完全佐剂;佐剂+PBS组采用如上注射方法,每次注射:PBS50μl+弗氏完全佐剂50μl,(后两次亦改为弗氏不完全佐剂);PBS组则采用如上注射方法,每次注射:PBS100μl;(4)动物攻击感染:免疫后8周,各组均以2000个活的原头蚴/每只小鼠攻击感染;(5)脾细胞悬液的制备和血清的收集:小鼠接种疫苗后在0、2、4、6w及攻击感染后在10w、18w、26w分别从眼球采血收集血清并分离脾细胞,每次每组5只;(6)通过ELISA及FCM:①观察免疫后、攻击感染后不同时间IgE、IgG及其亚类的变化规律;②用ConA刺激脾细胞培养后,检测其上清液中IFN-γ、IL-2、IL-4、TNF-α和IL-10的变化水平;③分离脾细胞后,应用FCM检测T细胞CD4+和CD8+亚群的百分比变化;(7)免疫保护力观察:计算免疫保护力。结果(1)经过酶切鉴定,纯化的EgP-29重组蛋白在SDS-PAGE上分子量29KDa处见明显表达条带,抗原制备成功;(2)经“SmartSpectTM3000”微量蛋白核酸分析定量重组蛋白EgP-29的浓度为8.3μg/μl ;(3)ICR小鼠接种原头蚴26w后,切开腹腔发现数个大小不等的包囊,说明棘球蚴模型制作成功;(4)实验组(rEgP-29)与对照组(PBS)经统计学检验比较:①rEgP-29组小鼠在抗原免疫后和攻击感染后均产生高水平的IgG、IgG1、IgE、IgG3抗体(P0.01 ),提示IgG、IgG1、IgE、IgG3可能参与保护性的免疫应答机制;②rEgP-29组小鼠在攻击感染后不仅CD4+T细胞增加(P0.01 ),CD8+T细胞也有轻度增加(P0.05 ),提示rEgP-29的保护机制不仅有CD4+T细胞的参与,可能也有CD8+T细胞的作用;③rEgP-29组小鼠在攻击感染后产生高水平的IL-2(P0.05 ),低水平的IL-4和IFN-γ(P0.05 ),提示该重组抗原以诱导Th1型免疫应答为主的反应;(5)根据Dempster公式计算:rEgP-29抗原免疫ICR小鼠可获得90%的免疫保护力,提示rEgP-29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力。结论rEgP-29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力,其保护性免疫机制主要通过诱导宿主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Th1型免疫应答,表明rEgP-29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抗包虫病候选疫苗。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serum IgE , IgG and sub - groups of spleen cells , an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serum IgE , IL - 2 , IL - 4 , TNF - 伪 and IL - 10 in mic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P - 29 could induce high levels of IgG , IgG1 , IgE and IgG3 in mice after challenge infection ( P0.05 ) .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大中;中国囊性包虫病的地理分布[J];地方病通报;2000年01期
2 张文胜,郑宏,温浩,尹极峰;细粒棘球蚴致过敏反应小白鼠模型复制的初步报告[J];地方病通报;1999年02期
3 孟辉,高玲,王校智,魏文渊;胆总管包虫病6例临床分析[J];腹部外科;1997年03期
4 王仕明;仲崇威;徐静;吴鹏;;肝包虫囊肿破裂致梗阻性黄疸[J];腹部外科;2006年01期
5 黄伯华;夏小荣;;6例肝包虫囊肿破裂引起急死原因的探讨[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2年03期
6 刘晶,张国庆,郑世民;寄生虫疫苗的研究进展[J];辽宁畜牧兽医;2003年06期
7 马永芳,塔娜;B超诊断肝包虫并发症的临床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8 段振坤,何风国,张兴武;408例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的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1999年06期
9 康强,吐尔洪,古努尔,艾尔肯,俞进,石保新,张壮志;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果试验研究[J];新疆畜牧业;2003年03期
10 郑宏,张文胜,赵建梅,徐志新,尹极峰,温浩;细粒棘球蚴感染长爪沙鼠过敏反应模型的建立与嗜酸粒细胞测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1861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6127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