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肺炎链球菌LicC蛋白在致病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8 16:01

  本文选题:肺炎链球菌 + licC基因 ; 参考:《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肺炎链球菌普遍定植于呼吸道,是人类重要的侵袭性病原菌之一,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耳炎、脑膜炎、菌血症、鼻窦炎的主要病原菌,其引起的脑膜炎和菌血症死亡率高。肺炎链球菌主要感染2岁以下幼儿及65岁以上老年人,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儿童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第一株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以来,耐药状况发展迅速,分离率明显上升,在一些国家和地区,PRSP已高达40%~50%。并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PRSP菌株中,有60%~90%同时对氯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红霉素、四环素耐药。随着近年来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和有效疫苗的缺乏,新的治疗靶点的发现变得越来越重要,肺炎链球菌致病相关基因愈来愈受到关注和重视。 我们在前期研究中采用信号标签突变技术(Signature tagged mutagenesis, STM)构建了肺炎链球菌突变体文库,筛选到了一个新的肺炎链球菌致病相关基因licC (CTP:Phosphocholine Cytidylyltransferase)。它是核苷转移酶家族的独特成员,编码磷酸化胆碱胞苷酰转移酶(CTP:phosphocholine cytidylyltransferase,CCT),负责生成二磷酸胞嘧啶胆碱(CDP-Cho),是合成磷酸化胆碱(phosphocholine,PCho)的关键酶之一。研究表明,胆碱代谢在肺炎链球菌的细胞分裂、转化、自溶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PCho不仅本身就是一个毒力因子,与其结合在一起的胆碱结合蛋白更是肺炎链球菌黏附和侵袭必不可少的因素。前期实验中,我们建立了STM插入突变株,插入点位于licC 3’端78bp处,实验表明,licC基因的突变可使细菌毒力显著减弱、生长严重受抑,并且与多种毒力因子相关联。同时,licC在肺炎链球菌中极为保守,与其他真核和原核细胞相应基因缺乏同源性,是一个理想的药物靶点,在研究新型抗肺炎链球菌药物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STM插入突变株在生物学特性和毒力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寻找LicC的重要功能位点,研究该基因在肺炎链球菌生长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构建licC低表达菌株,为针对licC的药物筛选打下基础。 本实验构建了重组质粒pQE80-licC、pQE80-?licC,包含了licC的全序列和licC截短体(?licC)。其中?licC为3’端78bp缺失的licC序列,与STM插入突变株中licC的缺失部分一致。可溶性分析表明,E.coli BL21成功表达目的蛋白, LicC及?LicC均在上清中有表达,并通过亲和层析获得纯化蛋白。实验中,自行建立了生物发光技术,用以测定表达蛋白的酶活性,结果显示?licC的活性仅相当于全序列蛋白的6%,证实缺失区域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由于缺失部分包含了与Mg2+结合的Glu216,我们推测活性减低与缺失了该谷氨酸关系密切;从而解释了STM突变株生长减慢、毒性减低的原因,证实缺失区域是LicC重要的功能位点之一。 构建licC缺失突变株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功能试验是研究LicC在肺炎链球菌致病过程中作用的重要方法。我们拟采用构建多个突变子(上游同源臂+筛选标记序列+下游同源臂)转化肺炎链球菌、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licC缺失突变株。但是,即使构建的6个突变子覆盖了licC不同长度的缺失基因,不同长度的上、下游同源臂及不同的抗生素筛选标记基因;同时,设置肺炎链球菌转化阳性对照对转化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情况下,仍然未能获得licC缺失突变株。即使得到了一株下游同源臂发生同源重组的突变株,但该突变株中,licC仍是完整基因(licC的缺失突变由上游同源臂引发);而同源重组构建策略已证明是构建肺炎链球菌突变株简便、高效、成熟的方案,在大量研究中均得到运用;于是,结合文献,我们认为licC是肺炎链球菌的必需基因,同样证实了将licC作为药物靶点的可行性。 在构建licC缺失突变株过程中,仍然获得了一株下游同源臂发生同源重组而将抗生素筛选标记序列整合入基因组的突变株。我们推测,出现该突变株的原因可能有:①下游同源臂发生预期的同源重组,导致突变子的一端嵌入基因组。②licC是必需基因,难以由缺失的licC序列的上游同源臂替换licC全序列而发生预期的同源重组。③抗生素压力下,将抗生素筛选标记序列整合入基因组。经测序证实,虽然licC未发生缺失突变,但licC的下游基因dprA发生了插入突变。相关实验证实该突变株黏附能力下降(仅相当于标准株的约30%)、疏水性发生改变、约100KD的胆碱结合蛋白缺失,从而首次证实dprA与肺炎链球菌毒力相关,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由于dprA是肺炎链球菌自然转化的必需基因,本实验结果为将肺炎链球菌的自然转化和毒力进行联合研究打开了思路。 反义RNA(Antisense RNA,ASRNA)作为有效抑制目的基因表达的手段已为大家所公认。本实验通过该方法构建了LicC低表达株。实验中设计了3条反义RNA,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长度,即licC基因5’端321bp、506bp、708bp片段,利于从中挑选出抑制效果较好的ASRNA。以抗LicC抗体为一抗的western blot表明,3条ASRNA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成功构建了licC低表达株。该低表达菌株的获得弥补了未能建立licC缺失突变株的缺憾,对licC在生物学特性、致病力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针对LicC的全细胞药物筛选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阐释了STM插入突变株在生长和毒力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证实了3’端78bp是licC的重要功能位点;针对licC进行同源重组构建突变株的失败反向证实了licC是肺炎链球菌的必需基因,为针对LicC的新型药物筛选打下了理论基础;并构建了licC低表达菌株,对licC的功能研究和药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还意外地获得了dprA突变株,并首次证实了dprA在肺炎链球菌毒力中的作用,提示抑制单个基因就可能达到同时抑制肺炎链球菌自然转化和毒力的效应。
[Abstract]: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is widely cultivated in respiratory tract .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vasive pathogenic bacteria in the community .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thogens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 otitis media , meningitis , bacteraemia and sinusitis .


In the preliminary study , we constructed a library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mutants by using signal tag mutation technique ( STM ) , and screened a new gene licC ( CTP : choline Cytidylyltransferase ) associated with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It is a unique member of nucleoside transferase family , encoding phosphorylcholine cytidylyltransferase ( CCT ) , which is one of the key enzymes in the synthesis of phosphocholine ( CDP - Cho ) .


On the basis of this , this study will further explore the cause of the changes i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irulence of STM inserted mutant strain , look for the important functional site of LicC ,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gene in the growth and pathogenic process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and construct licC low expression strain ,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drug screening against licC .


In this experiment , we constructe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QE80 - licC , pQE80 - ? licC , which contains the whole sequence of licC and licC truncated body ( ? licC )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ity of licC is only 6 % of the total sequence protei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ity of licC is only 6 % of the total sequence protei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ity of licC is only equivalent to 6 % of the whole sequence protein .


A series of related function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construct licC deletion mutant strain and a series of related function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LicC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licC deletion mutant , the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of the downstream homologous arm was still obtained , and the sequence of 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genome .


The expression of antisense RNA ( ASRNA ) as an effective way to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target genes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 Three antisense RNAs were constructed by this method . Three antisense RNAs were designed to represent different lengths , i.e . 5 ' end 321bp , 506bp , 708bp fragment of licC gene .


In conclusion , this study successfully illustrates the cause of changes in the growth and virulence of the insertion mutant of STM , and confirms that the 3 ' - end 78bp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site of licC .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licC is the essential gen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new drug screening of LicC . It has also been shown that the role of the mutant A in the virulenc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has been confirmed for the first time .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hibition of the single gene may achieve the effect of inhibiting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virulence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涛;袁春雷;李冬秀;;中山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苑怡;武娜;朱宝利;陈蕾;朱玉琢;;快速检测NDM-1基因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的建立与评价[J];生物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3 钟女奇;赵勇;洪迅;黄芝瑛;;实验动物细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控制与预防[J];实验动物科学;2011年03期

4 赵柏松;杜娟;王金固;李尚伟;;九香虫血淋巴的抗菌活性初步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5 李健;关欣兰;;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J];蛇志;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媛媛;王一雯;孙胜利;贺建平;;耐青霉素性肺炎链球菌致急性化脓性脑膜炎1例[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徐丽慧;王贤军;王敏敏;董晓勤;;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药物耐药性及耐药基因erm、mef的检测[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胡晓彦;;儿童感染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及基因分型[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4 胡惠丽;胡翼云;何乐健;沈叙庄;高薇;杨永弘;;肺炎链球菌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病例中致病地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瑾;胡大康;俞莲花;孙灵芬;陶柳萍;吴苏苏;李淑芬;杨锦红;李向阳;;肺炎链球菌对THP-1细胞分泌ICAM-1影响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耘;富田芳治;肖永红;刘健;薛峰;池康嘉;;erm(B)和mef(E)介导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分子特性研究[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忠华;刘华;喻华;;69株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活性研究[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高薇;姚开虎;俞桑洁;杨永弘;;2000~2005年分离自北京儿童鼻咽部的19群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9 崔瑾;董杰;姜慧;周爱娥;董珊珊;何於娟;张雪梅;尹一兵;王虹;;肺炎链球菌dnaJ基因缺陷菌株的构建及毒力变化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施毅;;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进展[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丹;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防治指南发布[N];健康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颖;肺炎链球菌遇流感病毒危害更大[N];科技日报;2010年

3 王黎;WHO呼吁将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记者 郑灵巧;流感继发肺炎链球菌疾病危害大[N];健康报;2010年

5 记者 毛黎;遨游天宇的特殊客[N];科技日报;2007年

6 记者 吴伟农;美科学家绘制出肺炎链球菌基因图谱[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北京儿童医院微生物免疫室 姚开虎;接种哪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好[N];健康报;2007年

8 陈乐蓉;肺炎[N];家庭医生报;2008年

9 万同己;肺炎链球菌耐红霉素原因何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姚文;接种哪种肺炎疫苗好[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巧;肺炎链球菌毒力蛋白基因工程疫苗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2 陈蓉;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肺炎链球菌耐药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雪梅;肺炎链球菌转化对细菌毒力和耐药性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4 马千里;肺炎链球菌毒力蛋白基因工程疫苗优势抗原筛选[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5 牛司强;一种肺炎链球菌溶菌酶样假想蛋白质SP0987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涛;儿童肺炎流行特征、病原体诊断方法评价和肺炎链球菌多重PCR分型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闵迅;肺炎链球菌Gts、PotD及SrtA蛋白联合免疫对其感染的保护作用及肺炎链球菌外膜蛋白SPD1741和SPD0280的初步晶体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刘心洁;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幼鼠细菌性脑膜炎中的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9 孟江萍;应用启动子诱捕策略筛选并初步鉴定肺炎链球菌宿主体内诱导基因[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10 胥文春;DFI体内筛选肺炎链球菌致脑膜炎相关基因[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宪飞;肺炎链球菌LicC蛋白在致病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姚成;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3 陈保德;肺炎链球菌自杀性荧光报告质粒的构建与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4 邹莎莎;猕猴源肺炎链球菌分离和鉴定及FQ-PCR建立和在阐明其侵染机制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凯峰;三种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联合诱导的特异性IgG抗体介导的免疫保护[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杨晓亮;肺炎链球菌假想蛋白SPD0873功能分析及对细菌毒力影响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罗进勇;基因comE、comX、cinA、dnaK在肺炎链球菌感受态形成中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8 薛新娜;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基因和溶血素基因的融合及高效表达[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周华;肺炎链球菌DHBPs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肺炎链球菌感受态的形成与致病关系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62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62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b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