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亲属肾移植中母亲—子女之间特殊的免疫学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2 15:17

  本文选题:亲属肾移植 + 母亲-子女 ; 参考:《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供受体关系亲属活体肾移植临床疗效,分析受体术后微嵌合体出现率和作用,探索母亲子女之间特殊的免疫学关系对肾移植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年至2008年130例亲属肾移植临床资料,受体随访半年至4年,统计随访结果,采用基本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收集受体术后标本,利用STR、HLA-DR位点SSP-PCR和SRY位点SSP-PCR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微嵌合体,并根据随访结果,分析微嵌合体的作用。 结果130例受体中共有29例(22.3%)行介入B超下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证实20例(母亲作为供体12例,其他关系作为供体8例)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排斥;临床诊断非病理证实排斥13例(母亲作为供体7例,其他关系作为供体6例)。不同供受体关系比较,母亲-子女肾移植术后受体急性排斥发生率较高,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43例受体术后不同时间微嵌合体检测中,16例母亲作为供体的受体中,4例检测到微嵌合体,阳性率25%。27例其他关系的受体中,检测到微嵌合体4例,阳性率14.8%。随访结果结果发现9例发生急性排斥,单因素分析微嵌合体存在与否与移植急性排斥发生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母亲-子女之间肾移植排斥发生率较高,且受体术后微嵌合体阳性率较高;急性排斥受体体内微嵌合体阳性率较高;尚不能证明微嵌合体在母亲-子女之间移植中可以诱导免疫耐受;母亲-子女之间特殊的免疫学关系可能影响肾移植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living don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with different donor recipients,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and role of microchimerism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pecial immun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on renal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0 cases of kinship renal transplantation in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from 2004 to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cip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o 4 years. The microchimerism was detected by the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 of SSP-PCR and SRY locus SSP-PCR in the HLA-DR locus of the receptor. The effect of the microchimerism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up results. Results 29 of 130 recipients (22. 3) underwent renal transplantation biopsy under B ultrasound.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20 cases (mother as donor 12 cases, other relations as donor 8 case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acute rejection. 13 cases (7 cases of mother as donor and 6 cases of other relation as donor) were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non-pathological rejection. The incidence of acute rejection after mother-child renal transplant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onor recipie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43 cases of microchimerism detected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operation, microchimerism was detected in 4 out of 16 recipients whose mothers were donors. The positive rate of microchimerism was detected in 4 out of 25.27 other related receptors,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14.8cm. The results of follow-up showed that 9 cases had acute rejection,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icrochimerism and acute rejection in univariate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is higher,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microchimerism is higher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microchimerism in acute rejection recipients is higher. It has not been proved that microchimerism can induce immune tolerance in mother-child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special immun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may affect the effect of renal transplant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宣传;许明;朱同玉;戎瑞明;唐群业;孙立安;王国民;;60岁以上供肾亲属肾移植临床疗效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2 张林,殷洪年,杨春鹿,许顺,丛巍;大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FK506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3 傅耀文,王梦文,计秀生,赵玉千,李胜文;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监测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1998年06期

4 陈惠萍,武尚文,曾彩虹,周虹;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0年03期

5 焦月,胡永秀;粘附分子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1年S1期

6 凌建煜,邱丰,刘炜;对糖皮质类固醇应用的一些认识[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年02期

7 梁军号,羊继平,齐隽;IL-10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肾移植急性排斥:供受者配对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丁强,张元芳,,徐智章;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犬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5年02期

9 谢森,陈云辉,唐礼功,潘铁军,吴笑春,余爱荣,刘幼英;受者环孢素药动学特性与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关系[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10 陈锁成,刘建,王康荣,孙斌,丁国文,任正兵,戎国祥,董长青,唐伟峰,尹俊;心肺联合移植术一例及围术期处理[J];江苏医药;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茅幼英;陈江华;杨浩;寿张飞;何强;吴建永;;移植肾急性排斥的代谢谱分析[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2 王仁定;何强;陈江华;吴建永;王选民;王慧萍;黄洪锋;;环孢素切换成FK506对发生首次急性排斥的肾移植患者可以降低再次排斥的发生提高人/肾存活[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3 陈江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新认识[A];2007年浙江省器官移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茅幼英;陈江华;寿张飞;何强;杨浩;余捷凯;郑树;;移植肾急性排斥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江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无创性监测与诊断[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0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C];2010年

6 季曙明;尹广;陈劲松;沙国柱;殷立平;刘敏;孙启全;王金全;唐政;刘志红;黎磊石;;赛尼哌防治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武俊杰;贾保祥;张玉海;田野;;肾移植患者PRA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茅幼英;陈江华;寿张飞;何强;杨浩;余捷凯;郑树;;移植肾急性排斥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研究[A];2006年浙江省肾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茅幼英;陈江华;杨浩;寿张飞;何强;吴建永;;移植肾急性排斥的代谢谱分析[A];2007年浙江省器官移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茅幼英;陈江华;杨浩;寿张飞;何强;吴建永;;移植肾急性排斥的代谢谱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远翔;器官移植重点发生转移[N];健康报;2004年

2 记者陈青通讯员项佩君实习生洪淼;上海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成功[N];文汇报;2003年

3 ;雷公藤多甙抑制大鼠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的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董江萍 译;belatacept获FDA批准用于防止肾移植急性排斥[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孙成春 郝俊文;克服排斥各显其能[N];医药经济报;2002年

6 记者 费智平;肾移植成功率有望提高[N];解放日报;2000年

7 涂新山;组装生命?[N];大众卫生报;2001年

8 蔡宪安;我省器官移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N];河南日报;2001年

9 刘维善;三个人类遗传新基因被发现[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10 ;环孢素A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对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万君;免疫效应分子的定量检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刘立新;睾丸支持细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抑制作用[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杨培;Kupffer细胞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免疫调节中的作用[D];四川大学;2004年

4 茅幼英;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在肾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亦斌;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外周血穿孔素和颗粒蛋白酶B mRNA表达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6 王一芳;CTLA4Ig局部转基因治疗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7 张业伟;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5年

8 张升宁;受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9 李忠海;天然免疫分子TLR4在肾移植受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10 解奕瑞;肝移植急性排斥大鼠肠道微生态变化特征及肠道菌群改变对排斥大鼠肝损伤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宣传;亲属肾移植中母亲—子女之间特殊的免疫学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闫宏亮;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对肾移植患者的临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3 马艳;超声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诸葛亚;共刺激信号和相关细胞因子在同种肾移植急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苏州大学;2002年

5 叶艺;经静脉声学造影定量观察移植肾并发症血流灌注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6 叶琴;肾移植术后应用他克莫司与环孢素A急性排斥的Meta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岩;心脏移植急性排斥期细胞凋亡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关系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8 明爱民;在尸体肾移植中应用2剂舒莱与2剂赛尼哌诱导治疗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9 张永强;IL-1ra对急性排斥期大鼠角膜移植物细胞凋亡及其调节蛋白Fas/FasL 表达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10 李卓;经静脉声学造影间歇二次谐波成像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79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79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6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