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逃逸NK细胞杀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 免疫逃逸 ; 参考:《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目的: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异基因脐带血造血干细胞(UCB-HSCs)能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受者体内长期存活。但是UCB-HSCs免疫逃逸能力的机制尚未阐明。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杀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我们研究UCB-HSCs逃避NK细胞的杀伤的能力,并且探索这种免疫逃逸能力与其细胞表面表达NK细胞活化性和抑制性两类受体的关系,以期找到UCB-HSCs免疫逃逸能力的机制。 方法:(1)利用免疫磁珠法分别从成人脐带血、外周血及骨髓中分离UCB-HSCs、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s)及骨髓造血干细胞(BM-HSCs);利用免疫磁珠法及流式细胞分选法从成人外周血中分离NK细胞;(2)以NK细胞和NK-92细胞为效应细胞,并分别以UCB-HSCs为靶细胞,以PB-HSCs、BM-HSCs以及去除了造血干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为对照靶细胞,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分析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以NK细胞为效应细胞,并分别以UCB-HSCs、PB-HSCs、BM-HSCs为靶细胞,通过克隆增殖实验分析效应细胞对靶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率;(3)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UCB-HSCs、PB-HSCs、BM-HSCs、PB-MNCs表面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p30、NKp44、NKp46的配体以及NK细胞抑制性受体的配体HLA-G分子的表达情况;(4)利用融合蛋白及抗体阻断NKp30、NKp44、NKp46以及HLA-G,观察NK细胞对UCB-HSCs、PB-HSCs、BM-HSCs、PB-MNCs杀伤作用的变化。 结果:(1)UCB-HSCs具有逃避NK细胞杀伤的能力,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UCB-HSCs、PB-HSCs、BM-HSCs表面低表达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p30、NKp44、NKp46的配体,与PB-MNCs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UCB-HSCs表面高表达HLA-G分子,与PB-HSCs、BM-HSCs、PB-MNCs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UCB-HSCs具有逃避NK细胞杀伤的能力;(2)UCB-HSCs表面低表达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p30、NKp44、NKp46的配体可能是其逃逸NK细胞杀伤的机制之一;(3))UCB-HSCs表面高表达HLA-G分子是其逃逸NK细胞杀伤的主要机制。
[Abstract]:Objective: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UCB-HSCsof allogeneic cord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an survive for a long time in recipients with normal immune func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escape ability of UCB-HSCs has not been clarified. Natural killer cells (NK cells) play a major role in kill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herefore, we study the ability of UCB-HSCs to escape the killing of NK cell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escape ability of UCB-HSC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ility of immune escape and the expression of NK cell activative and inhibitory receptors on the cell surface was explor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escape ability of UCB-HSCs. Methods 1) using immunomagnetic bead method to separate umbilical cord blood from adults, UCB-HSCs, PB-HSCsand BM-HSCs2 were isola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NK cells were separated from adult peripheral blood by immunomagnetic bead method and flow cytometry.) NK cells and NK-92 cells were used as effector cells. Using UCB-HSCs as target cells, PB-HSCsBM-HSCs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withou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s control, the cytotoxicity of effector cells to target cells was analyzed by lactate dehydrogenase release assay, and NK cells were used as effector cells. UCB-HSCsPB-HSCsPM-HSCs were used as target cells. The inhibitory rate of effector cells on target cell proliferation was analyzed by clone proliferation assay.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ligands of NK cell activating receptor NKp30 and NKp44NKp46 on the surface of PB-MNCs and the HLA-G molecule of NK cell inhibitory receptor.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cytotoxicity of NK cells to UCB-HSCsPM-HSCsBM-HSCsPB-MNCs, NKp30 nkp44 and HLA-G4 were blocked by fusion protein and antibody against UCB-HSCsPM-HSCsPB-MNCs. Results the UCB-HSCs had the ability to evade NK cell killin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UCB-HSCsPB-HSCsPB-HM-HSCs and the low expression of NK cell activation receptor NKp30NKp44 / NKp46 on the surface of UCB-HSCs. Compared with PB-MNCs, the UCB-HSCs expressed high expression of HLA-G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of UCB-HSC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at of PB-HSCsBM-HSCsN PB-MNCs. Conclusion UCB-HSCs have the ability to evade NK cell killing. The low expression of NK cell activating receptor NKp30 / NKp4nkp46 on the surface of UCB-HSCs may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escaping NK cell killing by overexpression of HLA-G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of UCB-HSCs.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新生;唐佩弦;;NK细胞对造血细胞的杀伤作用[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6年04期
2 陈蕙芳;;从木蜡树中分得的细胞毒成分[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9年02期
3 曾昭玉,张琪凤;矽肺宁 锌抗粉尘细胞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1992年06期
4 帅建华;抑制廿烷类代谢对妊娠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毒作用的免疫调节[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4年01期
5 王志平;郑荣梁;陈一戎;秦大山;刘国栋;;超氧阴离子对膀胱癌患者LAK细胞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8年03期
6 王天叫,杨善民,黄宗平,李祺福,李庆阁,周红,郑荣梁,贾忠健;Isoverbascoside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和细胞毒作用[J];实验生物学报;1999年04期
7 肖健;李校X;郭建红;周仲楼;;姜黄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双重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年12期
8 李瑜;何梅凤;黄楚龙;;3种中草药滴眼液对不同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作用[J];中药材;2006年09期
9 邢州;梁叶萍;孙卫文;陈盛强;岑宇翔;余敦星;;GSK-3β抑制剂对U251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J];现代医院;2009年08期
10 王向玲;纪春岩;Magnus Nordenskj銉ld;Jan-Inge Henter;郑成云;;曲古抑菌素A对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功能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平;张晓光;韩炯;李福洋;王吉村;药立波;;噬菌体展示的小肽序列差异对TNF-α诱导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仁利;高世同;黄达娜;耿艺介;吴少庭;胡章立;;Calpain抗体介导的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A];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机会性感染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辛文妤;张天泰;杜冠华;;DL0309对LPS诱导小鼠RAW264.7细胞NO生成及iNOS表达的影响[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生物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李欣;李宗鱼;陈燕;;九种抗癌药物体外对正常人粒单系祖细胞的细胞毒作用[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5 张凤蕴;樊拥军;陈君平;张飚;王丽群;;3种T细胞系细胞毒作用的比较[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6 王伟;吴雄志;陈丹;谢广茹;巴一;;守宫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与细胞毒作用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周兆丽;缪泽鸿;于冰;蒋轶;童林江;丁健;;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上调与雷公藤甲素对人卵巢癌SK-OV-3的细胞毒性作用相关[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同辛;何振娟;应大明;王耀平;顾龙君;;抗CD_(44)抗体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介导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冉志华;;Hsp27对顺铂诱导之大鼠恶性成纤维细胞细胞毒影响的实验观察[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李瑜;何梅凤;黄楚龙;;3种中草药滴眼液对各种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作用[A];广东省药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6-羟基多巴的细胞毒作用与谷氨酸转运的关系[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耄昶;股骨头坏死与滥用激素有关[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3 陈黎明;丁型肝炎[N];家庭医生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白毅;青年英才显锋芒[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陈汝兴 教授 周康整理;脑中风治疗研究的进展(四)[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6 ;古蔺肝苏的免疫调节作用[N];健康报;2007年
7 傅俊英;中山大学以大黄素合成抗肿瘤化合物[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中药治疗:[N];医药导报;2006年
9 刘祚国;男性免疫性不育[N];大众卫生报;2004年
10 孙传正;艾滋病治疗的免疫评价当以CD8为主[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长姝;中药臭灵丹中HTMF体外抗肿瘤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肖音;髓系恶性肿瘤始动细胞拮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衰老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周防震;藤茶活性成分DMY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胡亮杉;植物多酚提高CD34~+早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被活化免疫细胞杀伤的敏感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邵晓雁;As_2O_3对U266细胞DKK-1表达、hFOB1.19细胞分化的影响及MM患者DKK-1水平与临床关系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马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两个研究热点[D];苏州大学;2010年
7 刘英姿;碎米花杜鹃提取物原花青素A-1免疫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汪琼;免疫增强剂T肽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9 黄文峰;延龄草根茎提取成分抗肿瘤作用效应及其机制探讨[D];武汉大学;2012年
10 方成;CD2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低表达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鹤;He-Ne激光照射对荷瘤小鼠T细胞CD59表达及活化信号转导的作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2 冯文东;不同类型骨水泥对椎旁转移瘤细胞毒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汤世军;CD40L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睿;高温、化疗药物及免疫制剂联合对肺癌细胞体外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5 张吉发;肝癌患者CIK诱导及细胞毒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李春雷;基于微管蛋白抗肿瘤活性物质靶向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昆明医学院;2007年
7 戴玮;唑来膦酸刺激人PBMCs体外扩增γδT细胞及其在肝癌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7年
8 朱莉;5-氟尿苷棕榈酸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细胞毒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林冰;萘酰亚胺类衍生物7-b对淋巴癌细胞作用的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培培;黄芪皂苷Ⅱ和Ⅳ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5-FU的耐药逆转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0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8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