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提插补泻法对血虚证模型家兔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的影响
本文选题:针刺 + 提插补泻 ; 参考:《针刺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提插补泻"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血清铁蛋白(SF)和总铁结合力(TIBC)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与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每组12只。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造血虚证模型。针刺各组每次治疗15min,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SF及TIBC。结果:针刺治疗后第17天,补法、泻法两组的SF与针刺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TIBC明显降低(P0.05);针刺治疗后第32天,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的TIBC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在针刺治疗后各检测时间点,补法、泻法两组的SF和TIB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针刺"足三里"对血虚证家兔降低的SF与升高的TIBC有较好的疗效。②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对改善SF和TIBC无明显差异,提示重插轻提的提插补法与重提轻插的提插泻法在虚证状态下未显示出补泻效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serum ferritin (SF) and total iron binding ability (TIBC) in rabbits with blood-deficiency syndrome. Methods: 60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blank group, model group, needle retention group, supplementary method group and diarrhea group, with 12 in each group. The model of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 was made by the method of bloodletting and food restriction. Acupuncture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15 mins every time and once every other day for a total of 10 times. Serum SF and TIBC were detected by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on the 17th day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SF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acupuncture, and the TIBC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before acupuncture, and that of the retention group and the tonifying metho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32nd day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the TIBC of the diarrhea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 and the SF and TIBC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P 0.05), and at each time point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SF and TIBC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Zusanli" needled by "Zusanli"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on the decrease of SF and elevated TIBC in rabbits with blood-deficiency syndrome 2.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 improving SF and TIBC. It suggested that the method of lifting and inserting with heavy and light lifting and the method of lifting and reducing with heavy and light lifting did not show the effect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eficiency syndrome.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面上课题(No.06-07JP 03)
【分类号】:R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君,蔡辉,胡朝阳;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年01期
2 梁毅,方碧琴,鲁新华,陈如泉;血虚证小鼠模型骨髓细胞红系祖细胞、粒单系祖细胞变化规律及中药复方对其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石林阶,陈昌华,陈国林,陈泽奇,罗团连,卢义饮,张翔;肝血虚证辅助实验诊断指标的初步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欧敏,陈如泉;血虚家兔模型红细胞变形性与SOD、LPO变化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1996年03期
5 张素芬,叶向荣;针灸足三里对家兔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6 张宏,唐纯志,陈永萍,林锦泉,冼志红,赖秀丽;提插、捻转法针刺足三里对新西兰兔胃电和血浆胃泌素、cAMP、cGMP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彭渝;血清铁蛋白在急性失血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03年01期
8 陈雪琼,吕璇,陈影红;温针灸对运动员大强度负荷后疲劳恢复的初探[J];现代康复;2000年11期
9 喻凤兰,孔鄂生,刘汉安,,许冰,任恕;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经穴氧分压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6年10期
10 常小荣,严洁,林亚平,易受乡,邓沅江;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力,王彦泓,李伟;极替沙星遗传毒性及致突变作用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1期
2 孙华明,敖琳,杨录军,刘胜学,周紫垣,陈国华,周利军,曹佳;那格列奈的致突变作用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1期
3 冯平安,叶寿山,韩传环,王萍,倪光玉;复方鱼腥草滴丸解热抗炎作用实验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廖圣宝,陈昂,张景湖,杨健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新用及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年06期
5 万铭;中药对大鼠支气管扩张症模型SOD、MDA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2期
6 明亮,李卫平,张艳,马传庚,王朝林,聂继心,汪仁平;扬子鳄肌肉组织蛋白水解液的药效学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6期
7 刘新年,苏红新;自拟三七地龙汤加味治疗眼底出血38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1期
8 冯平安,贾德云,刘超,王静;老鹳草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3年06期
9 陈水英;郭群;贾敏;张作明;李欣;;心乐灵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10 廖圣宝 ,戴宁 ,张景湖 ,陈昂 ,陈奕庆 ,李净;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机理研究[J];安徽医学;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惠芳;徐芳;张银娥;刘秀芳;朱玲勤;汪岭;赵利华;田晓梅;;规律运动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及行为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克武;甲肿方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2 张艺平;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疗温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3 胡秀芳;茶儿茶素对肾炎的药效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曹炜;蜂胶产品加工工艺研究及其生物功能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建民;山茱萸总甙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分子免疫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6 邱明丰;复方丹参缓释片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徐涛;川、陕、甘产威灵仙类药材的品种、品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覃仁安;鹅不食草挥发油抗炎作用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9 张和平;免疫乳及其抗炎因子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10 张振秋;车前草的质量及应用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杰;口服沙棘油和游泳训练对雄性小鼠不同组织形态结构、自由基代谢和酯酶同工酶影响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石磊;几丁质.几丁聚糖对运动小鼠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孙玉峰;水线草的药理作用及其相关的物质基础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4 李晓光;砂仁药材质量标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5 操红缨;二至丸对阴虚模型动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6 江雪华;脑力智宝益智抗痴呆作用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7 林永廉;脉喜康胶囊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及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8 刘阳;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主—客体分子识别分析研究及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许飞;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在危重病中的临床实验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0年
10 李银环;基于鲁米诺反应的化学发光新体系和化学发光新方法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鄂生,许冰,喻凤兰,任恕;氧分压在体监测仪的研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5年02期
2 屈竹青,卢鼎厚,王义润;针刺对延迟性肌肉结构损伤过程中肌浆网、肌膜Ca,Mg-ATP酶及肌膜Na,K—ATP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3 王瑞元,杨锡让,刘柏,熊开宇;运动生理学的现状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4 杨云,陈小野,郭育芝,孙刚,朱观熙,杨畔农,王安民,傅湘琦,柳和培,王玉萍,李乐红,王昕,向丽华,王乃琪;劳倦和饥饱引起的大鼠脾虚证模型的造型及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1989年02期
5 陈国林,潘其民,赵玉秋,陈泽奇,黎杏群,傅孟如,欧阳晓光;中医肝病证候临床辨证标准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0年01期
6 任恕,李统平,喻凤兰,孔鄂生,沈杰,江琦,刘汉安,赵荣征;中医传感针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1992年03期
7 刘斯奇,卢义钦,傅敏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能量水平和膜ATP酶活性的观测[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年04期
8 刘俊凡,唐建华,卢义饮,徐金耀;氧电极技术测定人红细胞氧耗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9 金益强;中医肝脏证候实验诊断指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10 石林阶,张自强,卢义钦,邢之华,陈国林,舒毅刚,李学文,陈昌华;肝血虚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的初步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永亮;尹磊淼;刘艳艳;王宇;杨永清;;针刺手法量化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1年06期
2 李艳芬;庄礼兴;黄国琪;;Progress of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s with Acupuncture[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9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炜;陈思思;路树超;刘清国;;针刺提插补泻的述评[A];中国针灸学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凤云;高铁军;;古今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A];庆祝中国针灸学会与大韩针灸师协会缔结姊妹学会十周年暨全国针灸新疗法新技术现场演示和疑难病症针灸治疗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刘炜;陈思思;路树超;王晨绯;吴冬;刘清国;;针刺提插补泻的述评[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4 王富春;;论平补平泻针法技术[A];“针灸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学术论文集[C];2008年
5 李传岐;;试论腧穴的双相调治作用[A];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0年
6 王为;;浅谈失眠的中医综合治疗[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马巧琳;胡斌;;方贤的针灸学术思想及其对针灸学的贡献[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8 陈思思;王朝阳;刘炜;路树超;刘清国;;捻转补泻手法历史源流与发展现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9 支建梅;井明鑫;王丽;王朝阳;卢峻;刘清国;;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ET、NE和5-HT的影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医院学术流派[N];浙江日报;2001年
2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 管遵惠;热针脊椎九宫穴临床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姬晓兰;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刘秀美;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蔡通;针刺补泻的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晓林;气学理论在针刺补泻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黄波;针刺治疗Bell's面瘫得气、心理因素与疗效关系的临床观察及心理因素与面瘫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颖;张道宗学术思想总结及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呈;明代医家针刺补泻手法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宋雪梅;针刺补泻手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徐敏;针刺提插补泻法对血虚证模型家兔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许安萍;针刺提插补泻法对血虚证模型家兔RBC、Hb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黄庆兴;提插补泻手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胡美满;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马桂华;靳三针配穴结合针刺手法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治丁铭;足三里穴提插补法对脾胃虚寒型患者的温度调节效应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黄子泰;针灸神书针刺手法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刘炜;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Ach-NO-cGMP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0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8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