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和成熟状态影响的研究
本文选题:树突状细胞 + 多发性硬化 ; 参考:《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的体外培养扩增和鉴定;从分子水平分析DC在MS病理免疫中的作用;探讨IFN-β1a对患者DC共刺激分子、成熟状态的影响。 方法设立MS组(10例)和健康对照组(8人),抽取外周血20ml,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提取单核细胞。在体外经rhGM-CSF 100ng/mL和rhlL-4 50ng/mL联合培养诱导成为DC,用LPS刺激成熟,经IFN-β1a (rebif)处理,于培养的第九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HLA-DR、CD80、CD86、CD83表达水平。 结果第5天体外培养的DC由贴壁状态变为悬浮毛刺状细胞,第9天为形态不规则的毛刺状,呈现典型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成熟DC的各项表型CD80、CD86、CD83、HLA-DR表达百分率分别为(73.2±11)%、(90.4±5.2) %、(81.4±10.3) %和(91.3±5.9) %。MS组DC表达CD83、CD86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间CD80、HLA-DR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性(p0.05)。经IFN-β1a处理后MS组DC表达CD83、CD86均显著上调(p 0.05),而DC表型HLA-DR和CD80表达显著下调(p 0.05)。 结论1、利用rhGM-CSF联合rhIL-4诱导人外周血细胞单核细胞,能得到大量纯度较高的DC,是一种比较简便经济的DC培养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MS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DC表面CD86表达降低,成熟度受损,在M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3、IFN-β1a通过下调DC的共刺激分子CD80表达,上调CD86表达,调整细胞处理和提呈抗原能力等方面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是其治疗MS的重要机制之一。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life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DC) induced by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MS) in vitro, to analyze the role of DC in MS pathological immunity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to explore the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of DC induced by IFN- 尾 1a. The effect of maturity. Methods MS group (n = 10)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 (n = 8) were used to extract 20 ml peripheral blood and to extract monocytes by gradient density centrifugation. After co-cultured with rhGM-CSF 100ng/mL and rhlL-4 50ng/mL, DCS was induced to mature with LPS, then treated with IFN- 尾 1a rebif,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was performed by inverted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on the 9th day of culture, and CD86 CD83 expression level of HLA-DRN CD80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DC cultured in vitro on the 5th day changed from adherent state to suspending hairy cells, and on the 9th day it was irregular burr shape, which showed typical DC morphology. The percentage of HLA-DR expression in all phenotypes of mature DC was 73.2 卤110.4 卤5.2) and 91.4 卤10.3% and 91.3 卤5.9%,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CD83p86 in DC in M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HLA-D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with IFN- 尾 _ 1a, the expression of CD83-, CD86 in DC of M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HLA-DR and CD80 in DC was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Conclusion 1. RhGM-CSF combined with rhIL-4 can induce monocytes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cells to obtain a large number of DCs with high purity, which is a simple and economical method for DC culture. The expression of CD86 on DC surface is decreased and the maturity is impaire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S. IFN- 尾 1a up-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CD86 by down-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CD80, a costimulatory molecule of DC. Regulating the ability of cell processing and presenting antig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MS.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峰;隋庆兰;;MRI在多发性硬化临床中应用的建议[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3期
2 弓莉;王元占;张志丽;阳大庆;徐梅;吴砂;卢晓;;TLR7刺激对Balb/c小鼠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年08期
3 高靓;叶好好;张旭;;多发性硬化的预后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年05期
4 陆婉杏;;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程晓娟;赵玉武;;我国多发性硬化的诊断现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4期
6 杨智;闻公灵;;多发性硬化患者心理状态及个性特征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3期
7 殷旭华;;MRI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8 张华;谢琰臣;;多发性硬化的可能生物标记[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4期
9 郭俊;李宏增;李柱一;;2010版多发性硬化McDonald诊断标准[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4期
10 乔波;张春红;;石学敏院士治疗多发性硬化随诊体会[J];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丽敏;崔龙;孙红梅;吴海霞;许红;;复方中药对EAE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影响[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闫晓波;凌云阳;王丽华;;树突状细胞在多发性硬化免疫机制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张伶君;周红雨;赵代弟;;多发性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及血清MOG抗体的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张林挺;;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多发性硬化验案分析[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砺;梁战华;王恺悦;赵航;;多发性硬化复发与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关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庄立;;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的预测指标及治疗[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7 王玲玲;;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A];200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曾红梅;张志钧;;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多发性硬化12例[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施慧芬;多发性硬化de中医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2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3 记者 仇逸;专家呼吁关爱多发性硬化患者[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记者 王雪飞;我国将建8个多发性硬化诊疗培训基地[N];健康报;2010年
5 靖九江;卫生部医政司与默克雪兰诺合作开展“中国多发性硬化诊疗培训项目”[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邱爽;多发性硬化易致残[N];保健时报;2010年
7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张华;多发性硬化极易误诊[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颖;多发性硬化,易被误诊的神经病[N];科技日报;2010年
9 记者 徐亚静;中西医结合治多发性硬化优势明显[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乔蕤琳 陈英云 记者 赵宇清;多发性硬化致病“元凶”被发现[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4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5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9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10 赵娟;受者来源的PIR-B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的保护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尔娜;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和成熟状态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2 王晓彤;MBP刺激下IL-3、IL-4对树突状细胞前体定向分化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3年
3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林海谅;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析及血清尿酸与多发性硬化关系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5 冯雪梅;多发性硬化患者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粘蛋白域蛋白-3(Tim3)阳性T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肖丽华;多发性硬化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袁蕾蕾;MR氢质子波谱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初步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7年
8 田作军;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和IL-16的ELISA定量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9 郝勇;多发性硬化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10 王梁;白细胞介素23与多发性硬化[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85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8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