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改良差时贴壁法分离培养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前体细胞

发布时间:2018-05-14 12:23

  本文选题:间充质干细胞 + 内皮前体细胞 ; 参考:《解剖学报》2015年02期


【摘要】:目的探索同时从小鼠骨髓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内皮前体细胞(EPCs)及对其鉴定的方法。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改良差时贴壁法分离,以48h为时间点,48h内贴壁细胞传至3代后行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诱导实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表面标记;48h后收集未贴壁细胞,传至3代后行血管形成实验,传至5代后行CD31免疫荧光细胞染色实验,FCM检测其表面标记。结果第3代48h内贴壁细胞可诱导分化为骨、软骨和脂肪细胞,FCM检测Sca-1、CD29、CD45、CD11b阳性率分别为(98.30±0.75)%,(97.47±1.32)%,(1.87±0.15)%,(1.03±0.71)%;第3代48h后贴壁细胞在基质胶上可形成血管样结构,第5代48h后贴壁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CD31呈阳性表达,FCM检测CD34、CD1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阳性率分别为(88.90±1.18)%,(92.73±2.90)%,(87.63±1.79)%。结论采用改良差时贴壁法可同时分离培养扩增小鼠骨髓MSCs和EPCs,且简便高效稳定可重复。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simultaneou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nd endothelial precursor cells (EPCs) from mouse bone marrow. Methods the bone marrow cells of mice were separated by modified delayed adhesion method. The adherent cell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third passage within 48 h for osteogenesis, cartilage formation and adipogenic induction. Flow cytometry (FCM)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urface labeling of the cells and collect the unadherent cells after 48 h. Angiogenesis was performed after 3 passages and CD31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lls after 5 passages. Results the adherent cells wer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bone within 48 h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The positive rates of Sca-1G CD29 CD45 + CD11b in cartilage and adipocytes were 98.30 卤0.75, 97.47 卤1.32, 1.87 卤0.71 and 1.03 卤0.71, respectively. After 48 h of passage 3, the adherent cells formed vascular-like structure on the matrix glue. 48 h after the fifth passag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specific surface antigen (CD31) of adherent cells was detected by FCM. The positive rates of VEGF receptor VEGFR2 were 88.90 卤1.18 and 92.73 卤2.90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CD34 and CD133 were 92.73 卤2.90 卤87.63 卤1.7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differential time adherence method can be used to isolate and amplify mouse bone marrow MSCs and EPCs simultaneously, and it is simple, efficient, stable and repeatable.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71458)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资助项目(RSLX201201) 兵团科技援疆资助项目(2014AB047)
【分类号】:R3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章硕;柏树令;潘峰;田晓红;佟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阿魏酸处理的PHBV膜的体外相容性[J];解剖学报;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an Henkel;Maria A.Woodruff;Devakara R.Epari;Roland Steck;Vaida Glatt;Ian C.Dickinson;Peter F.M.Choong;Michael A.Schuetz;Dietmar W.Hutmacher;;Bone Regeneration Based on Tissue Engineering Conceptions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J];Bone Research;2013年03期

2 郭静;勾向博;张文丽;李琪佳;王志强;;富血小板血浆与血小板裂解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影响的比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3 王昌铭;滕军放;姚永杰;高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颈内动脉移植对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年36期

4 于祥茹;韩晓谦;袁浩天;董志恒;程梁;吴哲;;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效果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2期

5 Julie L Frey;David P Stonko;Marie-Claude Faugere;Ryan C Riddle;;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 restricts the anabolic actions of parathyroid hormone[J];Bone Research;2014年01期

6 Changjun Li;Bart O Williams;Xu Cao;Mei Wan;;LRP6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 required for bone formation during bone growth and bone remodeling[J];Bone Research;2014年01期

7 邓小军;肖燕妮;叶兴德;相丽欣;冉茜;李忠俊;;人CRIF1基因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分布初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4年05期

8 王莉莉;李继梅;;内皮祖细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年05期

9 祝旭龙;颜谭;姚维杰;王永恒;程冲;向俊西;吕毅;高庆东;李建辉;;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优化[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10 冯文磊;张猛;徐芳洁;印双红;王艳杰;陈雪玲;吴向未;;内皮祖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冰生;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内皮祖细胞、心肌能量消耗及左室功能影响的比较[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朱玉德;胶质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胶质瘤血管发生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3年

3 朱天琦;GDNF和NT-3双基因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肖明月;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侧支循环生成中VEGF/NO的调控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5 方靖琴;P2X_7受体调控对EPCs靶向示踪胶质瘤及胶质瘤生长影响的实验影像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6 张永强;移植血培养内皮祖细胞改善脑损伤小鼠神经功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7 赵晶晶;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建大鼠眶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8 江建青;尿毒症高转化骨病大鼠BM-MSC培养鉴定及增殖分化的信号转导机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彭云珠;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季茹;肝脏脱细胞生物支架的制备及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向分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娜;探讨“脱疽方”通过对醛糖还原酶和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尚斌;抑制自噬对内皮祖细胞促进静脉血栓机化再通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3 刘珍珍;脐血内皮祖细胞糖基化修饰及其在缺血性动物模型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4 高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类神经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D];山东大学;2013年

5 宋钊;白细胞介素8与肺动脉高压大鼠血管重构和血管新生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3年

6 宋瑞捧;糖尿病足多学科综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D];郑州大学;2013年

7 杨继涛;低能激光照射对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氧自由基和心室重塑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8 卢孟康;开放植骨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9 王巍巍;维尔迈2号治疗热毒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10 王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对肺损伤修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羊依金;李志章;张雪乔;;微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年09期

2 王健;张海燕;胡勇;卢玉仙;夏春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植骨材料的体外研究[J];解剖学报;2008年04期

3 杨丽;张荣华;谢厚杰;蔡宇;黄丰;;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分离培养体系与鉴定[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莉娜;王颖;张艳艳;关伟军;;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28期

2 饶圣宏;;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3 王佃亮;张艳梅;杜娟;;间充质干细胞过滤分离器制备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年10期

4 李陈;肖玉周;;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14年01期

5 李丽春;李剑平;;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治疗:特点与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14期

6 殷海斌;田新;杨春会;高晓慧;;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14期

7 许琴,朱依纯,肖雁冰,田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张明伟,郭子宽,刘晓丹,吴英,侯春梅,毛宁;小鼠骨骼肌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年05期

9 李府;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年02期

10 陈光辉 ,王燕,李天德,邵建华;自成人脂肪组织分离与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菊;胡亮杉;郭坤元;;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大鼠睾丸的影响[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郭勇;张西正;李瑞欣;张春秋;郭春;张彦军;闫玉仙;;力学拉伸对经5-氮胞苷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力;王海燕;杜娟;赖洁娟;刘庆;黄苏娜;蒋建新;;直流电刺激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物理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马丽;呼莹;马冠杰;姜学英;赵春华;;小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对造血恢复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韩钦;刘艳宁;何东南;闫曦;曹莹;赵春华;;分离和鉴定小肠上皮干细胞及其可塑性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刘晓丹;刘兵;李秀森;毛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姜玉玲;乔虹;刘梦雪;李强;孙玉倩;张巾超;;瘦素诱导体外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凋亡[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8 肖娜;郭锦鹏;赵秀华;金文静;卢光t;程腊梅;;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陈广华;杨婷;付t$t$;苗瞄;金正明;唐晓文;韩悦;何广胜;仇慧英;马骁;陈峰;薛胜利;王荧;孙爱宁;吴德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10 洪珞珈;赵明明;张宇晶;;间充质干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A];2012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满学杰;天津滨海新区建最大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满学杰;津昂赛打造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 李忠俊 整理 吴刘佳;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又见新方法[N];健康报;2013年

4 上海生科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曹楷;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中的孙悟空[N];上海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陈建强;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津建成[N];光明日报;2006年

6 记者 冯国梧;细胞产品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方案获准[N];科技日报;2007年

7 实习生 刘霞;间充质干细胞有望用于面部整形[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新佳;我国“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进入临床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冯国梧;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规模化运营[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刘莹清;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泰达规模运营[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增强骨形态形成蛋白9介导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成骨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2 郑宗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3 王宪英;脑组织微环境及神经甾体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4 李晓东;牙胚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牙向分化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郭虹;胎儿多种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及胎儿骨髓血液血管干细胞特性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6 侯静;间充质干细胞在辐射损伤后干性维持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袁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来晓瑜;一个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的鉴定和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韩春;牙根发育期相关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孙念政;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及其对糖尿病鼠降糖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克隆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苏晓华;牛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邓长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杨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D];吉林大学;2013年

5 马云鹏;应用大块平铺法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传代、冻存及复苏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6 那仁格日勒;溶血磷脂酸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理[D];内蒙古大学;2013年

7 王黎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蛋白表达谱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8 唐秋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男性生殖细胞分化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徐小霞;人胎盘绒毛层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优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建军;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及成骨潜能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87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887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a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