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乙型脑炎病毒与树突状细胞的互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7 03:47
【摘要】: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虫媒传染病。该病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重大繁殖障碍性疫病之一。同时,它还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虫媒病之一。但长期以来,该病的致病和免疫机理尚不太清楚,临床中针对该病原的快速检测方法也很缺乏。因此,开展JEV与免疫细胞的互作机制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对于揭示该病毒的致病与免疫机理、新型疫苗开发和临床快速检测具有重要科学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JEV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载体疫苗、JEV强、弱毒株与小鼠DCs互作、JEV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JEV树突状细胞载体疫苗研究 利用灭活的JEV P3株体外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制备DC疫苗并免疫BALB/c小鼠,并于二次免疫后3周使用强毒攻击。结果显示:虽然DC疫苗免疫后诱导的JEV中和抗体低于灭活疫苗,但其诱导的IFN-γ和TNF-α水平却显著高于灭活疫苗,而且显著提升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水平。攻毒保护性试验表明:尽管DC疫苗的保护效力略低于灭活疫苗(100%),但仍然能提供90%的保护。本研究首次表明JEV负载的DC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较高的细胞免疫水平,并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力,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型细胞疫苗。 2.JEV强毒株(P3株)与小鼠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本研究通过探讨DC感染JEV P3株后的表型功能的变化,来揭示JEV强毒感染与机体免疫逃逸机制之间的关系。RT-PCR、Realtime-PCR、Western blot、空斑实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ELISpot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JEV强毒株可感染DC,并可在DC中复制,JEV P3株感染不仅抑制DC的MHCⅡ、CD40、CD80和CD86等免疫共刺激分子和抗原提呈相关分子的表达,显著降低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抗原提呈能力,而且还可促进T调节细胞的分化。该研究结果显示:JEV强毒株感染抑制DC的成熟,并降低其抗原提呈能力,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本研究从病毒与DC互作的角度揭示了JEV强毒株一种可能的免疫逃避机制,并为解析JEV强毒株的致病机理提供重要线索。 3.JEV疫苗株(SA14-14-2)与小鼠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本研究通过研究DC感染JEV疫苗株后表型功能的变化,从而探讨疫苗株接种诱导机体强大的抗病毒免疫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JEV SA14-14-2株也可以感染并可在DC中复制,但是JEV SA14-14-2株感染不仅促进DC表面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和抗原提呈相关分子的表达,而且还可显著增强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抗原提呈能力,抑制T调节细胞的分化。说明:疫苗株可以促进DC成熟,增强DC抗原提呈能力并诱导免疫激活。本研究首次从疫苗毒与DC互作的角度揭示了JEV疫苗株感染引发强大的免疫激活效应的一种可能机制,并为揭示JEV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4.检测JEV的胶体金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制备了JEV 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利用其中两株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针对JEV的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伪狂犬病毒(PRV)、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口蹄疫病毒(FMDV)和禽流感病毒(AIV)均无交叉反应。同时,用该方法对临床188份送检病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RT-PCR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9.3%和85.7%。说明:本研究建立检测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检测方法用于JEV的临床快速检测。
[Abstract]:Japanese encephalitis ( JE ) ( JE ) ( JE )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caused by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 JEV ) infection .


1 . Study on JEV Dendritic Cell Vector Vacci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the protective efficacy of DC vaccine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inactivated vaccine ( 100 % ) , the induction of IFN - 纬 and TNF - 伪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nactivated vaccine ( 100 % ) .


Interaction between JEV virulent strain ( P3 strain ) and mouse dendritic cells


The results of RT - PCR , Realtime - PCR , Western blot , plaque assay ,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 MLR ) , pot and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JEV virulent strain could infect DC , and could also promo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 - regulated cells .


3 . Interaction of JEV Vaccine Strain ( SA14 - 14 - 2 ) with Dendritic Cells in M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JEV SA14 - 14 - 2 strain can promote DC maturation , enhance DC antigen presentation ability and induce immune activation .


4 . Establishment of colloidal gol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JEV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JEV E protein was prepared and two monoclonal antibodie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rapid detection of JEV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od was not cross - reactive with PRV , FMDV and Avian Influenza Viru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is method were 99 . 3 % and 85.7 %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凌爱,路士华,杨莉;树突状细胞在免疫学中的作用[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2 刘恩梅,罗嘉慧,涂文伟,刘宇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脐血CD14~+单核细胞转化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11期

3 刘福生,王忠诚,历俊华,林松,任铭,肖庆,张亚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颅内胶质瘤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4 刘美娜;树突状细胞与妇科肿瘤生物治疗[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2年06期

5 吴军,王捷,杨太成,赖晃文,郑文岭,王晓怀;钙离子载体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年01期

6 徐敏,程书榜,王成友,郑凯;胃癌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7 杨吉伟;;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与扩增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3年02期

8 练诗梅,王晓波,薛祖光,张旗,孙健,荒木弘一;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扩增[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年05期

9 黎阳,包蓉,黄绍良,吴燕峰,魏菁,周敦华;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年05期

10 赵岐刚,田小侠,张书广;乙肝疫苗负载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免疫应答[J];齐鲁医学检验;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么明;叶静;杨晓红;陈龙;陈焕春;曹胜波;;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叶静;李么明;杨晓红;陈龙;陈焕春;曹胜波;;乙型脑炎病毒野毒P3株与小鼠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5 郭大伟;梁健;姜晓峰;王学范;魏云涛;姜洪磊;;GPC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HepG2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新华;钟翠平;顾云娣;顾晓;范强;王国强;周播江;;TGF-β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增强移植心脏耐受性并降低Fractalkine的表达[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7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尤长宣;罗荣城;张军一;苏瑾;廖旺军;郑航;Paul L Hermonat;;基因转移制备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2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3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7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8 杨淑娟;美研究出新型丙型肝炎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慢性HBV感染使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章米力;瑞金医院乙肝发病机制研究获进展[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么明;乙型脑炎病毒与树突状细胞的互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5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6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9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10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鸣宇;黑色素瘤基因(MAGE-1)相关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孟冬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3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黄祺琦;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治疗小鼠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初晓霞;淋巴瘤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恶性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6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8 才志刚;冻融抗原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产生肺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9 李静;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肝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吴军;树突状细胞(DC)的培养及CEA-重组痘苗病毒转染DC诱导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28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128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c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