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转导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2 15:45
【摘要】: 目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细胞,被认为是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重要来源。在体外培养时,hBMSCs寿命有限,随传代次数增加其分化能力逐渐丧失,这限制了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和运用。转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使永生化细胞建立成为可能。本研究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外源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转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以建立永生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方法通过脂质体将含有hTER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C1-hTERT)转入包装细胞PT67,G418筛选出表达病毒的阳性细胞克隆。选取3个细胞克隆,各自进行扩增培养。通过NIH 3T3对选取细胞的上清进行病毒滴度测定,确定最高病毒滴度。提取并扩增hBMSCs,用病毒滴度最高的上清感染第三代(P3)hBMSCs。G418筛选感染后的细胞,选取3个单克隆分别进行扩增培养。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hTERT基因是否转入hBMSCs中并表达。对P3转导后的hBMSCs(hTERT-hBMSCs)在形态学,细胞表型,向软骨细胞诱导方面研究证明hTERT-hBMSCs仍保持转导前的特性。通过MTT法测绘转导前后hBMSCs生长曲线,观察hTERT基因转入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P-ELISA对hTERT-hBMSCs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致瘤实验对hTERT-hBMSCs致瘤性方面进行研究。 结果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导后hBMSC中有hTERT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未转导hBMSC中虽可测到hTERT基因弱的mRNA转录,但是没有测到蛋白的翻译。hTERT-hBMSCs在形态学上和hBMSC一样呈长梭形,但是由于转导有EGFP基因,前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导前后hBMSC表面抗原标记:CD29,CD71,CD106,CD45和CD34,结果为前三项抗原都是阳性,后两项为阴性。在功能学方面,通过向软骨细胞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转导前后的细胞都呈棕黄色,说明有软骨细胞特异性标记II型胶原蛋白表达。TRAP-ELISA检测到hTERT-hBMSCs中端粒酶活性,而没有测到未转导hBMSC中端粒酶活性。hTERT-hBMSCs增殖能力增加,现其传代数在50代以上。在体外平板克隆培养中,hTERT-hBMSCs和hBMSCs细胞克隆形成不仅数量少,而且细胞生长状态差,克隆形成率为0.83%和0.67%,低于正常细胞克隆形成率1%,而对照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克隆数量多,细胞生长状态好,克隆形成率为57.4%,远远高于肿瘤细胞克隆形成率10%。在裸鼠致瘤实验中,阳性对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三周后局部就形成的肿块,HE染色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而注射有hTERT-hBMSCs的部位观察两月未见肿物形成,局部皮下组织HE染色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结论hTERT基因成功导入hBMSCs后不改变hBMSCs细胞形态,表面标记和分化功能,保持其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hTERT基因转入使hBMSCs端粒酶活性被激活,其细胞寿命延长。hTERT基因转入使hBMSCs没有向恶性转化。研究证明成功地建立功能正常的永生化hBMSCs,可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提供一种途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颖,卜丽莎,齐欣;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03期

2 吕民,王越晖,李玉林,王心蕊,何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年09期

3 徐成阳;冯德广;杜英;赵根尚;蒋素娟;余海滨;于海明;黄玉敏;;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原医刊;2006年08期

4 毕薇薇;郭巍;赵春明;郭立斌;李志刚;;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28期

5 许燕;段萍;吴素霞;韩雪飞;鄢文海;邢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神经元样细胞转录GABA受体mRNA[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03期

6 刘钊;边云飞;肖传实;;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通过氧化应激引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03期

7 王海斌;李新明;王瑞永;谢卫红;宋忠臣;姜国城;;口腔颌面肉瘤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8 仇铁峰;陈萍;丁明;凌夏金;;胸腔积液脱落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检测及其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5期

9 徐成阳;冯德广;梁进娟;赵继春;屈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内皮细胞相关鉴定及活性检测[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8期

10 刘静,张敬东,刘云鹏,侯科佐,刘世洲,罗颖;端粒酶逆转录酶在白血病骨髓与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WT1的相关性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光荣;李建勇;陆化;汪承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李建华;黄建荣;樊雪萍;涂永生;卢佳怡;许继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段周谨;赵凤艳;母得志;屈艺;;端粒酶逆转录酶转染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对缺氧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4 费小明;周小玉;陆化;李建勇;汪承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功能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李海生;陈金武;朱玲玲;赵彤;赵惠卿;马兰;丁爱石;范明;;不同程度持续低氧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曹丰;牛丽丽;孟玲;李艳华;赵连旭;白慈贤;岳文;贾国良;裴雪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时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侯玲玲;曹华;裴雪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朱光荣;李建勇;陆化;汪承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多种造血细胞因子[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汪承亚;李建勇;陆化;朱光荣;周小王;吴雨洁;;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造血细胞因子表达[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石东燕;孟芮;袁文佶;刘立跃;宗晨;骞爱荣;商澎;王金福;;强磁模拟的微重力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长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结膜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2 秦成坤;hTERT和GGTmRNA-H亚型在肝病中的基因联合表达与肝癌早期诊断及术后预后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3 张科强;冲击波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机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向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5 夏云;靶向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RNA干扰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6 高磊;人间充质干细胞对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及在人—鼠嵌合体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何旭;低氧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管、内皮分化及其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8 赵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骨组织工程应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9 辛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周华富;端粒酶激活和p16基因失活在NSCLC发病中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勇;转导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2 叶俊;尖锐湿疣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克;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修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樊建玲;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脑内移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正友;胚肾衰老过程端粒酶hTERT表达及调控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阳阳;成釉细胞瘤端粒长度及与hTERT表达相关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7 王素一;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样细胞分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顾绍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角膜上皮干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刘敬东;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与c-fos,c-jun在成釉细胞瘤中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10 梅凌;长期不同负荷运动对大鼠心肌细胞端粒酶表达的影响及意义[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266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266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0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