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低氧对新生隐球菌荚膜厚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19 08:42
【摘要】:目的低氧对新生隐球菌荚膜形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文中旨在研究低氧条件对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影响。方法使用液体沙氏培养基培养39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及标准株,以三气培养箱建立正常氧浓度(21%)和低氧浓度(1%)。将培养的菌株分别置于不同氧浓度的培养箱中培养,借助显微镜观察并通过软件测量不同氧浓度对新生隐球菌荚膜厚度的影响。结果 39株受试菌株中,30株菌株的荚膜厚度在正常氧浓度下较低氧浓度下增加,其中17株菌株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株菌株荚膜厚度在低氧浓度下较正常氧浓度下减小,其中4株菌株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氧有抑制新生隐球菌荚膜生成的倾向,但是否与菌株特性如血清型、基因型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he effect of hypoxia on capsule formation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s unclea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ypoxia on the capsul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Methods 39 clinical isolates and standard strains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were cultured on liquid Saworth medium. The normal oxygen concentration (21%) and hypoxia concentration (1%) were established in a three air incubator. The cultured strains were cultured in incubators with different oxygen concentration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oxygen concentrations on the capsule thickness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were observed by microscope and software. Results the capsule thickness of 30 strains of 39 tested strains increased under normal oxygen concentration compared with low oxygen concentr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hickness of 17 strains (P0.05). The capsule thickness of 9 strains decreased in hypoxia concentration than that in normal oxygen concentration, among which 4 strains thickness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hypoxia has a tendency to inhibit capsule formation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ut whether it is related to the serotype or genotype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needs further stud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782)
【分类号】:R37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孔庆涛;桑红;;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Zhi-liang Hu;Hong-xia Wei;Wen-hu Yao;Yong-feng Yang;;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Triple Therapy of Amphotericin B, Voriconazole and Flucytosine on an AIDS Patients with Severe Cryptococcal Meningitis[J];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Edition);2012年02期

2 刘国兵;屈艳娟;田志雄;杨桂芳;曹毅媛;罗锐;;免疫正常人群原发性肺隐球菌病CT特征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年09期

3 吴真;徐晓刚;;深部真菌病的实验诊断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年01期

4 汪涛;梁乃超;孙玉鹗;;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14年04期

5 吴泽志;傅佳;;Elman神经网络改进模型在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年03期

6 卢冬;;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鞘内药物治疗1例报道[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04期

7 樊新红;王丽;崔长富;李宁;;脑脊液阿立新兰染色在隐球菌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4年20期

8 谢丽璇;陈友三;刘士远;施裕新;;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CT表现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年10期

9 邓琳;黄苏扬;孔庆涛;李宗辉;桑红;;念珠菌与黑色素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03期

10 王秋东;;两性霉素B静脉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贾宇;RTA2基因降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性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李平;甘露糖受体MR参与隐球菌免疫逃逸及S100A10促进隐球菌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3 周洁;新生隐球菌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及凋亡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4 刘玲丽;白念珠菌特异性Csa2蛋白和新型隐球菌特异性Cpl1蛋白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王毅娜;新型隐球酵母菌中酪蛋白激酶ICck1调控多重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对细胞完整性和真菌致病性调控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6 王胜正;抗真菌和抗肿瘤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游亚兰;念珠菌与新型隐球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D];南华大学;2013年

2 扈容英;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3 周佳;非免疫抑制肺隐球菌病患者术后治疗探讨[D];浙江大学;2013年

4 贺婷;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分布及其特征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5 厉含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影像学对比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凌容;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和鞘内注射安全性对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7 李娟;艾滋病常见真菌性机会感染基因芯片筛查试剂盒的研制[D];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

8 何立杭;无基础疾病的肺隐球菌病29例临床特点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孔庆涛;桑红;王乐;曾梅华;王高峰;张敏;吕桂霞;沈永年;刘维达;;不同氧浓度对新生隐球菌尿素酶和磷脂酶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庆涛;桑红;;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2 马廉兰;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实验方法的改进[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桑红,廖万清,陈江汉,温海,顾菊林,李林;新生隐球菌白化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的突变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4 李志瑜;新生隐球菌菌株中常同时含有不同倍体的细胞[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5期

5 潘炜华,廖万清,霍克克,李波,张佳忆;新生隐球菌稳定载体的构建[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陈江汉,温海,徐红,仇芸,赵瑾;多巴培养基快速鉴定新生隐球菌产黑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7期

7 潘炜华,廖万清,顾菊林,霍克克;新生隐球菌高效转化方法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8 郭秀军;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寄生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2期

9 郭秀军;瘳万清;;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合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3期

10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制和宿主的防御反应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元杰;温海;徐红;黄欣;赵瑾;;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不同油提方法的比较[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席丽艳;鲁长明;龙泽香代子;福岛和贵;;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赵卓;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秀丽;廖万清;;一种新的测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染色方法[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亮;陈玉如;王梅竹;金方;顾桉菁;牟丽丽;罗红梅;康颖倩;;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微进化表型变异菌株的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赵亮;唐秀文;康颖倩;罗红梅;金方;王梅竹;陈玉如;;贵州贵阳及广西柳州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微卫星基因分型对比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线粒体DNA的快速抽提和电镜观察[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莉;章强强;王家俊;朱利平;翁心华;张永信;;临床及环境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秀丽;田媛;史玉玲;顾俊瑛;刘至昱;李晓建;高飞;;蒺藜中甾体皂苷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小龙;新生隐球菌自我保护机制揭开[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何佳颐;养鸽子注意啥?[N];健康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先彪;新生隐球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潘炜华;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3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4 陈裕充;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杨阳;新生隐球菌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侯幼红;药物和化学试剂对致病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7 汪晓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相关蛋白质及其表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方伟;去泛素化酶对新生隐球菌生长与毒力的多效性调控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周洁;新生隐球菌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及凋亡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10 王溪涛;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机制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芹;荚膜透明质酸在新生隐球菌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曹艳云;不同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孔庆涛;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林丽娜;80株中国大陆新生隐球菌环境株表型和分子特征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5 张立科;新生隐球菌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单核细胞迁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6 贾红玲;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外分泌蛋白初步分析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黄生军;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血清型D的合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车付彬;纳米化杀手肽的制备表征和抗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王永强;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曹瑞华;新生隐球菌胞外磷脂酶检测及其抑制剂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41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341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f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