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CM)是最常见的葡萄膜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恶性程度高,转移早且广泛,对患者的视力及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在研究脉络膜黑色素瘤时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与其他肿瘤相比这种肿瘤的发生率很低,这样要想获得相当数量的标本就非常困难。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科学家研究脉络膜黑色素瘤时所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 目的:本研究采用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脉络膜黑色素瘤兔模型,以期达到以下两个实验目的:首先是利用该模型研究不同剂量的环孢素A对肿瘤生长、转移的发生及对实验动物生存时间的影响;其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因子在CM中的表达和定位,同时定量计数微血管密度(MVD),探讨TF与MVD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利用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细胞建立兔脉络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选取健康成年兔35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A组(不注射环孢素A)、B组(注射环孢素A 15mg/kg/day)、C组(注射环孢素A 20mg/kg/day)、D组(注射环孢素A 20mg/kg/day,2周后15mg/kg/day,4周后10mg/kg/day,6周后5mg/kg/day,维持),A组5只动物,B组、C组、D组分别10只动物。所有实验动物左眼为手术眼。术后行B型超声、MRI扫描、眼底照相,待其自然死亡后取下眼球、肺组织、肝组织作病理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 1.生存时间:A组只有一只动物于4周时死亡,其余均于8周时处死。平均生存时间为B组为5.7±0.64周,C组为4.33±0.41周,D组为5.71±0.81周。B组与C组之间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0.05);C组与D组之间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2<0.05);B组与D组之间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P=0.878>0.05)。Kaplan-Meier法累积生存率可以看出B组和D组有较好的生存率。 2.B型超声:应用眼部B型超声仪测量肿瘤最大基底直径和高度,将兔眼内的肿瘤假设成一个旋转半椭圆体,采用旋转椭W体公式(4/3pa~2H)的1/2计算。计算公式为:2/3pa~2H(其中H为肿瘤最大高度,a为肿瘤基底直径的一半,π=3.14)。第一周时尚未能够测量出肿瘤高度,仅见巩膜壁局部增厚,自第二周开始记录肿瘤基底直径及高度。取同期的每组所有实验动物眼内肿瘤的平均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前4周C组和D组实验动物眼内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两组无明显差异。4周后C组实验动物眼内肿瘤平均体积继续增大,增大速度加快。4周后D组实验动物眼内肿瘤平均体积增长速度减慢,5周后体积开始缩小,其中一只实验动物眼内肿瘤于8周时已无法用B型超声仪测量其大小,体积记为0。B组实验动物眼内肿瘤平均体积逐渐增大,生长速度较C组缓慢,但最终平均体积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 3.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眼内肿瘤发生率分别为B组60%(6只)、C组80%(8只)、D组40%(4只)。三组之间眼内肿瘤阳性率无显著差异。A组未发现肿瘤生长。各组眼内病变均局限于脉络膜,无一例出现虹膜及睫状体转移。肺部转移病灶发现于B组2只(33.3%)、C组1只(12.5%)、D组1只(25%)。三组之间肺部转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三组均未发现肝脏转移灶。 4.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肿瘤中的表达及与MVD的关系:眼内肿瘤中TF染色阳性率为88.9%。B组、C组三组实验动物的眼内肿瘤的TF染色强度随肿瘤体积的增大逐渐增加,中度阳性占多数。D组因肿瘤体积5周后逐渐下降,TF染色强度不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染色强度以可疑阳性为主。发生肺转移的实验动物眼内肿瘤的TF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未发生肺转移的实验动物眼内肿瘤的强度。肺转移灶瘤细胞的TF阳性率为100%。肺转移瘤的TF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眼内原发肿瘤的TF表达强度。眼内肿瘤TF表达强度与MVD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转移灶中的MVD数目较眼内肿瘤中的MVD数目明显增高。 结论:本课题通过采用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细胞,应用不同剂量环孢素A对兔进行免疫抑制,通过手术操作建立兔脉络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成功建立兔脉络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此模型基本接近人类疾病的特征,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2、肿瘤的发生率及生长速度与环孢素A的剂量呈正相关,生存率与环孢素A的剂量呈负相关,转移的发生与环孢素A的剂量无关。 3、眼科B型超声仪检测眼内肿瘤简单易行,应用于脉络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能测算出肿瘤的体积,观察不同剂量的环孢素A对肿瘤的生长速度的影响。 4、组织因子T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关系,提示TF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发生、血管形成、转移及预后有关,是反映脉络膜黑色素瘤进展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是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39.7;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安全,徐公其,崔艳红,张民军,祁玉霞;太田痣合并脉络膜黑色素瘤一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年02期
2 魏文斌!100730,胡士敏!100730,陈铮!100730,杨文利!100730,李彬!100730,翁乃清!100730,王景昭!100730,孙宪丽!100730;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切除脉络膜黑色素瘤[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年03期
3 冯启芳!510620;脉络膜黑色素瘤伽玛刀治疗术后全身转移一例[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年01期
4 吕红彬;罗清礼;唐健;何为民;张贤良;杨于力;;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年03期
5 卢迪;吴成哲;;脉络膜黑色素瘤误诊1例[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7年04期
6 田蓓;魏文斌;王光璐;杨丽红;丁宁;史雪辉;;广角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年03期
7 高岩,戴虹,陈彤,刘原照,肖素华,刘明远,李高峰;X刀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疗效评估[J];中华眼科杂志;2002年02期
8 韩栋;宋旭东;杨文利;;兔脉络膜黑色素瘤微波治疗的实验研究[J];中外医疗;2008年31期
9 徐德生;刘东;张宜培;张志远;郑立高;宋国祥;;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伽玛刀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11期
10 黄胜;;脉络膜黑色素瘤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缅;;MicroRNA调控黑色素瘤发生机制(英文)[A];第三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信号基础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0年
2 黎川;;黑色素瘤的MRI诊断[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宇;赵培泉;朱颖;;视盘上的黑色素细胞瘤抑或是黑色素瘤[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国华;;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的X线表现(附5例分析)[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贾兰青;罗利群;张友会;;转导B_7-1基因消除IFN-γ对黑色素瘤转移潜力的增强作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胡巍;张超;方芸;;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药效学及体外作用机制研究[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寅;林文;殷明;姜恅英;陈新生;;5—脂氧合酶对黑色素瘤A375粘附及整合素表达的作用[A];海峡两岸三地药理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徐辉;唐桂波;;黑色素瘤脑转移的MRI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9 胡巍;张超;方芸;;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药效学及体外作用机制研究[A];2010施慧达杯第十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安菊生;吴令英;李宁;俞高志;刘丽影;;原发女性生殖道黑色素瘤42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伦 刘晨;探索黑色素瘤治疗新技术[N];保健时报;2009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管九苹;澳大利亚免费普查黑色素瘤[N];健康时报;2010年
3 实习生 易立;黑色素瘤,是否无药可治?[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聂国春;专家:黑色素瘤可防可治[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5 记者 张e,
本文编号:2354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35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