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外周血基质干细胞培养鉴定及其向施万细胞的诱导分化

发布时间:2018-11-26 13:39
【摘要】:目的研究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基质干细胞(PBMSCs)并诱导分化为施万细胞的潜能。方法从SD大鼠取血分离培养PB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对其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与鉴定,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rdU作用4h后BrdU的阳性率。PBMSCs经β-巯基乙醇、全反式维甲酸及复合条件培养基等三个步骤向施万细胞定向诱导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100和P75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培养获得的PBMSCs中CD11b、CD29、CD45、CD49d、CD90及CD106的阳性率分别为19.97%、99.96%、46.62%、5.46%、71.22%和10.76%。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PBMSCs呈CD34阴性,而BrdU阳性率为(34.1±4.3)%。PBMSCs经定向诱导后S-100和P75的阳性率分别是(75.2±4.1)%和(78.9±4.6)%。结论从外周血分离获得的干细胞符合基质干细胞的特性,这些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施万细胞。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potential of (PBMSCs) isolated from rat peripheral blood stromal cells and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Schwann cells in vitro. Methods PBMSCs, from SD rats was isolated and cultur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The positive rate of BrdU was detect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after 4 h exposure to BrdU,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PBMSCs was detected by 尾 -mercaptoethanol (尾 -mercaptoethanol). The expression of S-100 and P75 was detect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after induction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nd compound conditioned medium to Schwann cells.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CD11b,CD29,CD45,CD49d,CD90 and CD106 in PBMSCs obtained by flow cytometry were 19.9797 ~ 99.96 and 46.62 ~ 5.46 ~ 71.22% and 10.76% respectively. Immunocytochemistry showed that PBMSCs was CD34 negative,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BrdU was (34.1 卤4.3)%. The positive rates of S-100 and P75 were (75.2 卤4.1)% and (78.9 卤4.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stem cells isola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accor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mal stem cells. These cells can b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Schwann cell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振海,麦智广;外周血干细胞的分离及对急性放射损伤的治疗[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2 陈景藻,徐德门,吴必伦,杨瑜琳;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放疗中的放射反应[J];中国激光;1980年10期

3 林飞卿,秦慧莲,章谷生;人淋巴细胞的E花环 Ⅲ.稳定性E花环形成的条件与临床意义[J];复旦学报(医学版);1980年01期

4 王德斌,张金中;人体外周血抑制性细胞的体外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5 陈国伟;18三体综合征4例报告[J];新医学;1980年02期

6 陈诗书,邵国英,李立群;人体白细胞转移因子和“免疫”核糖核酸的联合抽提法——Ⅱ.“免疫”核糖核酸[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80年02期

7 陈宁欣;假两性畸形四例报告—染色体组型分析[J];解剖学研究;1980年02期

8 尤育初;血液有形成份的电泳率研究[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0年01期

9 王自求,沈稚舟,郝玉书;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及其与造血系统肿瘤的关系[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0年02期

10 尤育初;外周血集落刺激因子和集落形成细胞可作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标志[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一江;林光华;胡成钰;邓志辉;;兴国红鲤对PHA加Freund完全佐剂免疫反应的研究[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李铁拴;李呈敏;钟秀会;刘明科;;外周血浆内啡肽含量变化对奶牛子宫卵巢疾病的影响[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朱俊;王世雄;张纬;胡于民;王德芬;;定量PCR检测人巨细胞病毒新技术[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邱维勤;张宇瑾;王讳;沈兆忠;步星耀;赵向智;;应用PCR技术对两个Huntington舞蹈病家系的遗传学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5 经承学;谢湘芝;苏瑞琼;苏承武;林善修;李树全;;生物素标记核苷酸探针染色体原位杂交及其临床应用[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6 刘胜芳;段红霞;李继美;曲珍;姜红新;杨德玉;李宜;邓殷君;;患者血清替代小牛血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探讨[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7 吴劲松;马先雄;;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诊断宫内感染的敏感性与可靠性比较[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8 俞超芹;王大增;王祖倩;翟美芙;黄雪强;;内异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及实验研究[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9 裘月娟;;穴位按摩对腹膜炎患者神经内分泌调节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10 陈新;白云;杨路;;加味玉屏风汤及黄芪多糖对应激小鼠应激激素及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协和医院 林国乐 邱辉忠 徐彤 钱家鸣;手术操作与大肠癌血循环微转移的关系[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2年

2 黄显斌 唐明山;国人艾滋病毒受体基因与白种人不同[N];健康报;2003年

3 特约记者 程守勤;江苏异体外周血造血 干细胞移植结出成果[N];家庭医生报;2003年

4 主任医师 王和平;哪些生理因素可影响白细胞计数[N];家庭医生报;2003年

5 陈祖亮 仇逸;BMP-2基因给药技术加速骨组织再生[N];科学时报;2003年

6 衣晓峰;如何判断大肠癌化疗疗效[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地塞米松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通心络胶囊对脑梗塞外周血粒细胞 CD11/CD18表达影响的临床研究[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

9 陈祖亮 仇逸;BMP-2基因给药技术:可加速骨骼再生[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组织工程研究首次用于临床[N];经济参考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荣龙;Th细胞极化群体及自然杀伤性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2 陈炫;溃给宁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高春芳;转化生长因子βs及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与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仇军文;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抗独特型抗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功能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5 李玲;激活诱导细胞死亡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6 傅晋翔;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7 刘振华;基于树突状细胞途径的多发性骨髓瘤CTLs诱导及其免疫生物学特征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8 黄志强;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应用IFN-γ和Lps处理的抗肿瘤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9 师东方;猪轮状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核酸免疫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10 邢利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Cs)和干扰素产生细胞(IPCs)的功能特点及其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荔霞;CEA分泌性肿瘤微转移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2 卢凤昕;人过期妊娠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在相关靶组织表达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3 韦晗宁;银杏叶提取物保护大鼠免疫功能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0年

4 张国香;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理的探讨以及环孢霉素治疗的临床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00年

5 曹骥;外周血AFP-mRNA和ALB-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00年

6 蒋立城;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及意义[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7 韩少荣;体外克隆化培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相关分子免疫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8 胡舜英;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入人外周血干/祖细胞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9 李明军;肝动脉 门静脉灌注化疗药物浓度的比较[D];江西医学院;2000年

10 安晓英;针刺不同穴位对雌性恒河猴外周血FSH、LH、E_2及T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本文编号:2358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358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8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