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脐带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优化与共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7 06:55
【摘要】: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已被用于基因治疗、肿瘤净化和造血重建等方面,然而由于HSCs资源匮乏,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虽然前人对HSCs的体外扩增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由于培养条件对HSCs体外扩增的影响非常复杂,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扩增效果差别很大,至今尚未有HSCs体外扩增条件优化方面的报道。因此,如果能够找到一种适宜的数学方法来建立HSCs体外培养条件与扩增效果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优化HSCs体外培养条件以及解决临床应用上所面临的HSCs数量不足的难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对HSCs的体外扩增能力建立了评价及预测模型。从文献上总结前人的实验结果,共获得341组数据。选取细胞接种密度、细胞因子组合、细胞来源、血清、基质细胞、反应器类型和培养时间等7个影响因子作为网络输入特征参数,分别对有核细胞(Nuclear cells,NCs)、CD34~+细胞和成集落细胞(Colony-formingunits,CFU-Cs)进行体外扩增能力的评价及预测。选取124、90及86组实验数据分别用于NCs、CFU-Cs和CD34~+细胞为评价指标的神经网络训练;而17、10及14组实验数据分别用于NCs、CFU-Cs和CD34~+细胞为评价指标的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表明,对NCs、CFU-Cs和CD34~+细胞的区间训练准确率分别为85.5%、86.1%和86.7%;区间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2.4%、71.4%和70.0%。由此可知,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模拟使定量描述HSCs体外扩增效果与培养条件间的关系及预测HSCs的最佳体外扩增条件成为可能。 除了对文献上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评价与预测外,本文还应用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文献报道之外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扩增结果进行了预测。将影响HSCs体外扩增的7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取值进行定义并对各取值进行组合,共得到18480组培养条件。这其中只有少部分培养条件的实验结果得到实验数据的验证,但绝大部分培养条件的预测结果尚未验证。为了安全可靠地使用神经网络模型所预测的优化培养条件,必须对神经网络的外推预测能力进行实验验证。 因此,本研究从18480组培养条件中共筛选出6组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条件进行了验证实验。由于其中多组实验都需要采用海藻酸钙-壳聚糖(Alginate chitosan,AC)胶珠包埋基质细胞再与HSCs共培养,为此,首先通过正交实验筛选,确定了AC胶珠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海藻酸钠的浓度为1%(w/v)、氯化钙的浓度为3%(w/v)、壳聚糖的浓度为1%(w/v)、第一步和第二步反应时间均为8分钟。在确定了AC胶珠最佳制备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确定了AC胶珠包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支持脐带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HSCs扩增的最佳条件为:兔骨髓MSCs在海藻酸钠内的接种密度为2×10~5cells·mL~(-1),高低粘度壳聚糖的混合质量比为3:1及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与兔骨髓MSCs的接种比例为5:1。该结果为验证实验及后续的反应器内共培养UCB-HSCs和UCB-MSCs两种干细胞确定了AC胶珠包埋基质细胞的最佳条件。 6组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对于CD34~+细胞、NCs及CFU-Cs和的体外扩增,分别有4、5及6组验证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吻合,准确率分别为67.7%、83.3%及100%。该结果充分证明了本论文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在HSCs体外扩增的模拟分析与预测上的可靠性与适用性。 脐带血中所含的另一种干细胞UCB-MSCs,不仅可以作为滋养层细胞支持HSCs在体外的大规模扩增,在造血移植过程中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加速造血重建功能的恢复。但是目前UCB-MSCs的原代优化培养成功率(Probability)一般只有50%~60%,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成功率,本文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对UCB-MSCs体外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细胞的接种密度、细胞因子的组合及用量、是否添加血清和滋养层细胞,进行正交实验筛选:并对培养出的UCB-MSCs进行了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和多向诱导分化检测,以期获得UCB-MSCs培养的最佳方法。实验结果表明,MSCs在以高细胞密度接种的基础上添加15ng·mL~(-1)IL-3和5ng·mL~(-1)GM-CSF,可大大提高UCB-MSCs的原代培养成功率,从50%~60%提高到90%以上。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间质细胞的相关表面标志CD13、CD29、CD44及CD105,不表达造血细胞的相关表面标志CD34、CD45及HLA-DR;并能够向骨、软骨及脂肪细胞分化,这与骨髓来源的MSCs相一致。利用本文所建立的培养方法,能够为UCB-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大量优质的种子细胞。 最后,对脐带血中所含有的HSCs和MSCs两种干细胞进行共培养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在不添加血清、只添加细胞因子组合(SCF 15 ng·mL~(-1),FL 5ng·mL~(-1),TPO 6 ng·mL~(-1),IL-3 15 ng·mL~(-1),G-CSF 1 ng·mL~(-1),GM-CSF 5 ng·mL~(-1))及AC胶珠包被基质细胞支持的条件下,采用微载体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策略,考察了UCB-HSCs与UCB-MSCs在转瓶及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otating wall vessel bioreactor,RWVB)内的共培养。结果表明,在RWVB中的扩增效果最佳,12天内NCs扩增了3.7±0.3倍;CFU-Cs扩增了5.1±1.2倍;CD34~+CD45~+CD105~-(HSCs)细胞扩增了5.2±0.4倍;CD34~-CD45~-CD105~+(MSCs)细胞扩增了13.9±1.2倍。培养结束后,通过自由沉降的方法分离UCB-HSCs和粘附在玻璃包被的苯乙烯聚合物(Glass coated styrenecopolymer,GCSC)微载体表面的UCB-MSCs。同时,细胞多向诱导分化及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粘附在GCSC微载体表面上的细胞能够向骨、软骨及脂肪细胞分化;并能够表达间质细胞相关表面标志CD13,CD44,CD73和CD105,,而不表达造血细胞的相关表面标志CD34,CD45及HLA-DR,与骨髓MSCs相一致。该结果说明,采用RWVB并在添加细胞因子、基质细胞及微载体支持的条件下,能够实现UCB-HSCs和UCB-MSCs的联合共培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菲;;吹响今年中华骨髓库分型检测工作的号角[J];人人健康;2011年11期

2 杨便红;王兵;南虹;刘超;邹雅琴;陈煦;;护理干预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意义[J];中国病案;2011年07期

3 刘郁;高秀俊;吕冉;张维;;母血清IgG抗体水平与脐带血Coombs试验的关系探讨[J];中外医疗;2011年19期

4 黄琳;刘会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年14期

5 ;新品专区[J];中国卫生产业;2010年03期

6 ;山东省脐血库[J];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18期

7 吕悦然;;脐带血有助于重建心脏瓣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年02期

8 黄婵娟;田玉玲;徐文丽;钟华;;新生儿脐带血与静脉血G6PD定量结果的比较[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年08期

9 管英华;谢扬虎;魏晓巍;李玉云;;脐带源性和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9期

10 刘玉;谷天祥;;内皮祖细胞及其在血管组织工程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俊领;赵英新;武文杰;伍盛举;杨俊晔;邱录贵;;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分离和冷冻保存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刘晋辉;何吉;陈舒;秦斐;朱发明;严力行;;1963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处理与保存[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冯义;肖志坚;徐世才;卢士红;刘斌;刘津华;韩忠朝;;脐带血巨核祖细胞的体外扩增[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阎凤英;卢士红;韩忠朝;;脐带血干细胞增殖能力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范秀波;刘天庆;刘洋;葛丹;马学虎;;旋转壁生物反应器内无血清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陈强;邹海;徐晓红;孙水仙;陈雪黎;宋宁;姚志强;左雅琴;陈扬会;陈宪辉;米新玉;曾洁;王憬惺;;中国人群HLA-B~*15多样性[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7 习佳飞;张鹏;王韫芳;吉蕾;刘雨潇;南雪;白慈贤;裴雪涛;;体外诱导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郑以州;张莉;王慧君;韩忠朝;高桥恒夫;;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表面归巢相关分子表达谱的比较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阎凤英;李茜;韩俊领;李新;邱录贵;韩忠朝;;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云涛;徐燕;葛薇;孟恒星;于珍;李长虹;万长春;李茜;韩俊领;邱录贵;;低血清条件下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朝武;世界库容量最大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在京建成[N];农民日报;2009年

2 刘恕;脐带血:为明天储存健康[N];科技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君平;“生命银行”是不是虚假宣传?[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胡其峰;揭开脐带血的神秘面纱[N];光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灿灿;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管理加强[N];健康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程国媛;脐带血,这种“保险”需要否?[N];山西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玲娟;你为孩子存脐带血吗?[N];保健时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聂国春 整理;脐带血,存还是捐?[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9 ;造血干细胞从哪来?[N];中国质量报;2001年

10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徐滔 记者 胡念飞 通讯员 卢松龄;脐带血储存:生命银行还是空头支票[N];南方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华;内皮型脾脏基质细胞诱导造血干细胞分化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浙江大学;2005年

2 陈志营;系统性红斑狼疮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及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宋一芳;实时监测小鼠单个造血干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中的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解纯刚;转THPO和FL膜外区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范烨;HGF质粒诱导脐血干细胞向肝系细胞分化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6 冯凯;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临床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2年

7 李玉艳;携带HBB基因shRNA的人脐血CD34+细胞构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8 范秀波;脐带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优化与共培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祖存;脐血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功能抑制人肝癌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锋;人CD34+造血干/祖细胞和日本血吸虫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轶群;脐带血干细胞的培养与收获[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郑成刚;高压氧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3 刘婧;微囊微环境对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增殖影响的初步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4 王飞;胎盘组织源单个核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刘铭彦;玻璃化法低温保存脐血造血干细胞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张春明;生物兼容的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细胞分离方面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邹艳;造血干细胞向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同源盒基因表达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09年

8 肖琼娜;电子垃圾污染区宫内多溴联苯醚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及胎盘IGF-1和IGFBP-3表达的影响[D];汕头大学;2011年

9 张星奇;TALl在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宋一雪;前列腺素E2促进人造血干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366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366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8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