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腺病毒36感染对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PPARγ和adiponectin基因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1-27 10:56
【摘要】:目的探讨腺病毒36感染对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和脂联素(adiponect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人皮下脂肪组织、I型胶原酶消化并收集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 AMSC),细胞传至第3代(P3代)对h AMSC进行定向成脂诱导,并进行油红O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h AMSC表面免疫表型;人类腺病毒36(adenouirus-36,Ad36)感染h AMSC,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 time-PCR)方法检测Ad36感染的h AMSC PPARγ和adiponectin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 (1)h AMSC在体外呈梭形生长,且能稳定传代;(2)细胞在加入成脂诱导剂后可定向分化成脂肪细胞;(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 AMSC免疫表型:CD105(93.0±1.3)%,CD44(99.6±0.3)%,CD34(0.2±0.1)%,CD45(0.2±0.3)%,CD31(0.3±0.3)%,CD29(3.4±0.2)%;(4)Ad36感染h AMSC后细胞内脂滴逐渐增多、增大。PPARγ和adiponectin基因在Ad36感染h AMSC后的第1天开始表达,感染后第2~6天较0 MOI组显著升高(P0.05),至感染后第8天10 MOI剂量组表达水平开始下降。结论 Ad36使h AMSC定向分化成脂肪细胞,并上调了PPARγ和adiponectin基因的表达。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denovirus 36 infection on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 纬) and adiponectin (adiponectin)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ethods Human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was obtained under aseptic condition. 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 AMSC), cells) were digested by type I collagenase and then transferred to the 3rd generation (P3 generation) to induce direct adipogenesis of AMSC. And oil red O staining; The surface immunophenotype of h AMSC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expression of h AMSC PPAR 纬 and adiponectin genes in h AMSC, infected by human adenovirus 36 (adenouirus-36,Ad36)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Real time-PCR. Results (1) h AMSC grew fusiform in vitro and could be subcultured stably. (2) adipocytes could be differentiated into adipocytes after adding lipogenic inducer. (3) the results of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at CD105 was (93.0 卤1.3)%, CD44 was (99.6 卤0.3)%, CD34 was (0.2 卤0.1)%, CD45 was (0.2 卤0.3)%, CD31 was (0.3 卤0.3)%. CD29 (3.4 卤0.2)%; (4) the lipid droplets in the cells increased gradually after Ad36 infection with AMSC, and the expression of PPAR 纬 and adiponectin genes began on the first day after Ad36 infection with AMSC, 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n the 2nd day after Ad36 infection compared with 0 MOI group (P0.05).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10 MOI dose group began to decrease on the 8th day after infection. Conclusion Ad36 can induce h AMSC to differentiate into adipocytes and up-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PPAR 纬 and adiponectin genes.
【作者单位】: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60363) 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2012-7)
【分类号】:R37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珊;;生长速率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05期

2 丁激光;;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超质量的相关研究进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年04期

3 仓桢;王宁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及2型糖尿病[J];世界临床药物;2015年03期

4 朱庆龄;叶新华;杨声坪;刘倩;陈虹;;学龄期肥胖儿童肝X受体与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年02期

5 张玉领;陈培;王季茹;陈汉娟;戴翠萍;刘家秀;;淮安市高职护理在校学生超重和肥胖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年08期

6 秦秋兰;梁远;杨虹;梁馨元;郑瑾;李蕙菱;;广西6~13岁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4年08期

7 Wei Ding;Wai W Cheung;Robert H Mak;;Impact of obesity on kidney funct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J];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2015年02期

8 米热古丽·买买提;罗燕飞;严媚;;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生长激素生物活性、免疫活性及瘦素水平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9期

9 李明媚;张世秀;蔺新英;徐贵发;赵长峰;;INSIG2rs7566605多态性与学龄儿童肥胖的相关性研究[J];营养学报;2013年04期

10 张继生;冷新科;雷军蓉;;学生体质负增长与武术正能量的发挥及践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明媚;张世秀;蔺新英;徐贵发;赵长峰;;INSIG2rs 7566605多态性与学龄儿童肥胖的相关性研究[A];山东营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詹晓梅;肥胖症青少年心脏对运动减肥适应及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2 郭吟;运动—饮食干预与局部按揉对脂代谢和减肥效果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3 任静朝;出生体重与环境及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李玉艳;高出生体重和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血压影响的队列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北京、武汉、重庆三地肥胖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年

2 张正古;上海市初中生腰围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智;培菲康对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陈燕;重庆市不同地区中小学学生体质与营养状况调查[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杨显君;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的编制与评价[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6 纪成强;上海市肥胖小学生自我意识和身体自尊特征研究及运动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韩捷思;农村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8 李岩;sEPCR、sICAM-1与肥胖及MS儿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王筝;运动对儿童肥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秦怡玲;重庆市城市农村儿童肥胖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先和;PPARγ参与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4年05期

2 陈永熙;王伟铭;周同;陈楠;;PPAR-γ作用及其相关信号转导途径[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6年03期

3 程安玮;万发春;王文亮;;PPARγ对脂肪细胞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年02期

4 ;Expression,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LBD domain of human PPARδ in E.coli[J];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2009年02期

5 林ZDZD;高中元;乔利英;刘文忠;;核受体因子PPARγ的研究进展[J];四川畜牧兽医;2011年05期

6 刘寒;李苏;赵玉华;王卫民;;PPARα和PPARγ的克隆表达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4期

7 柳晓峰;李辉;;PPAR基因与脂肪代谢调控[J];遗传;2006年02期

8 晏菊芳,阳勇,彭旭东,高小平;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建立PPARγ1的转录激活系统[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9 周纪东;PPAR与一些慢性疾病[J];生命的化学;2001年01期

10 孟和,李辉,王宇祥;鹅PPAR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遗传;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PR technology and CD spectra in interaction between PPARγ-LBD and LigandsSPR technology and CD spectra in interaction between PPARγ-LBD and Ligands[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秀锦;;衰老对人脂肪组织PPARγ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胡弼;;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配体在调节血管活动和增殖中的作用[A];湖南省生理科学学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丁乃峥;马兴红;滕春波;倪华;徐立滨;杨增明;;PPARδ在大鼠和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与激素调节[A];第九次全国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张恒;林海燕;杨青;祝诚;;核受体PPARγ在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A];第十届全国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何龙;宋文刚;徐红梅;张明徽;于益芝;周向阳;孙卫民;曹雪涛;;PPARγ量控调节单核巨噬细胞对LPS与CpG DNA的反应性[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Carotenoids inhibi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up-regulate PPARγexpression in K562 cells[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丰盛梅;高建军;顾淑珠;金慰芳;;增龄过程中大鼠骨髓基质细胞PPARγ和Cbfα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黄佳yN;毕杨;左国伟;冯涛;;腺病毒载体介导的HBx表达对HepG2细胞中PPARγ定位的影响[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Dynamic analysis and ligand binding affinity investigation of PPAR mutations[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邱龙新;醛糖还原酶通过调控肝代谢性核受体PPARα的磷酸化及活性影响脂质稳态[D];厦门大学;2009年

2 丁乃峥;PPARδ在大鼠和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与调节[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3 周启兵;KLF4表达调控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钱伦;大黄鱼PPARβ基因的cDNA克隆和组织表达[D];宁波大学;2010年

2 杨洋;HDAC4对转录因子PPARγ活性在神经元中的调节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娉;鸡脂肪分化转录因子PPARγ和C/EBPα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4 姬森林;PPARγ和CAPN10基因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白琳;类胡萝卜素对K562细胞和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7年

6 孙俊;PPARγ调控DsbA-L促进脂联素高聚体分泌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7 杨宪峰;PPARγ与GST的融合表达及在微纳米磁珠表面固定化[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刘树波;神经生长因子通过PPARγ与PI3K调控IDE的表达水平[D];清华大学;2010年

9 章红妍;脑组织PPARγ靶基因筛选[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16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416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c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