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RAPD技术对我国11株并殖吸虫的遗传变异初步探讨

发布时间:2019-02-15 10:07
【摘要】: 目的自1879年,Ringer在台湾从一具葡萄牙水手尸体肺脏内首次检出并殖吸虫,至今人类研究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并殖吸虫种类很多,世界各地报道达50多种(含种、亚种、变种和同种异名等),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在我国并殖吸虫报道有30种之多(含种、亚种、变种和同种异名等),分布于全国各地,尤其在江南、西南和东北各省山区等地。并殖吸虫种类命名存在如同种异名、种名错定等诸多问题,主要与60年代以前单一以传统形态学为依据和60~80年代并殖吸虫分类研究中的一点浮躁表现有关。因此澄清并殖吸虫的分类学地位,不仅对充实与修订并殖吸虫分类学有理论意义,而且尚可为并殖吸虫的临床医学、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监控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9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种的遗传变异和分类,直接从DNA水平反映基因本身,具有优越性。因此,传统分类学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类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种分类方式。本实验结合形态学观察和RAPD技术对我国湖北、江西、浙江等地的11株并殖吸虫进行研究,以了解其遗传变异情况,为并殖吸虫分类提供依据,尤其对湖北省并殖吸虫流行区划分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此外,探讨采用不同虫期标本(成虫和囊蚴)及其不同保存方法(10%福尔马林或-20℃冷藏)对该研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国湖北省咸宁市温泉区、江西省武宁县、浙江省绍兴兰亭乡、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湖北省十堰市区、湖北省五峰县、湖北省鹤峰县五里镇、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湖北省神农架林区3省9地的11株并殖吸虫。其中湖北省咸宁市温泉区、江西省武宁县、浙江省绍兴兰亭乡和湖北十堰市区4地的标本为成虫,依地名分别称:湖北温泉、江西武宁、浙江兰亭、湖北十堰;其余5地标本为囊蚴,其中在五峰县和鹤峰县走马镇的同一淡水蟹发现有大小两种囊蚴,依据大小分别称五峰(a)、五峰(b)、走马(a)、走马(b),余3株依地名分别称:湖北赤壁、湖北五里、湖北神农架。1.外形观察:肉眼观察成虫外形,体视显微镜观察囊蚴的形态并作记录;2. DNA提取:采取不同方法提取不同标本基因组DNA;3.RAPD-PCR技术:分别扩增上述并殖吸虫的基因组DNA,根据扩增的结果,计算各株并殖吸虫间的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并采用SPSS11.0软件的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对所得二元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绘制系统进化树。 结果1.外形观察:成虫湖北十堰株呈长梭形,湖北温泉、江西武宁和浙江兰亭等3株呈椭圆形;囊蚴呈圆形或类圆形,囊壁两层,排泄囊内含黑色颗粒,鉴定为并殖吸虫囊蚴。其中湖北赤壁株内壁较厚;五峰(a)、五峰(b)、走马(a)、走马(b)和五里等5株内壁较薄;湖北神农架株,囊蚴形态因故已有些变形,但可以确定为并殖吸虫囊蚴。2.DNA提取:DNA溶液A260/A280值经测定在1.60~2.00之间,纯度符合要求。3.RAPD-PCR:①各株间差异湖北温泉、江西武宁、浙江兰亭和湖北赤壁4株遗传距离在0.1034~0.1930;湖北走马(a)、湖北走马(b)、湖北五峰(a)、湖北五峰(b)、湖北十堰和湖北五里等鄂西6株遗传距离在0.1233~0.3000,其中湖北走马2株扩增带型具有较大相似性,相似系数为0.8182,遗传距离为0.1818,湖北五峰2株扩增带型也具有较大相似性,相似系数0.8767,遗传距离仅为0.1233。湖北神农架株与各株遗传距离在0.2329~0.4154,其与湖北温泉、江西武宁、浙江兰亭和湖北赤壁4株遗传距离在0.3333~0.4154,与余6株遗传距离在0.2329~0.3731。②系统进化树在SPS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11株并殖吸虫分为3类:江西武宁、浙江兰亭、湖北温泉和湖北赤壁等株为一类;湖北走马(a)、湖北走马(b)、湖北五峰(a)、湖北五峰(b)、湖北十堰和湖北五里等株为一类;湖北神农架株为另一类。4.湖北省主要有两个并殖吸虫流行区:以卫氏并殖吸虫为主的鄂东南区;以斯氏并殖吸虫为主的鄂西区。 结论1.根据RAPD-PCR的实验结果,3省11株并殖吸虫在基因水平分为3类:①江西武宁、浙江兰亭、湖北温泉和湖北赤壁;②湖北走马(a)、湖北走马(b)、湖北五峰(a)、湖北五峰(b)、湖北十堰和湖北五里;③湖北神农架。2.湖北省存在以卫氏并殖吸虫为主的鄂东南和以斯氏并殖吸虫为主的鄂西两个流行区。3.采用不同虫期(成虫和囊蚴)标本及其不同保存方法(10%福尔马林或-20℃冷藏)不影响遗传变异研究的结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予云;沈浩贤;邝浩成;刘巧;赵太平;龙小山;罗健留;冼少龙;傅广华;乔亚峰;;广州北部山区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现状初步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宝珍;H.Sugiyama;J.Waikagul;朱志航;;浙江宁海哈氏并殖吸虫: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本江;杨斌斌;;云南省三地并殖吸虫分子系统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春艳;刘敏;陈亚瞿;;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4 陈景堂;根本和洋;南峰夫;氏原晖男;池书敏;;部分苋属种质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S)分析[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韩继成;孔德军;王广鹏;刘庆香;张新忠;;基于RAPD标记的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遗传连锁图构建[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国宏;王伟;赵同海;;萧氏松茎象7个地理种群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7 杨正安;韩曙;丁玉梅;朱海山;张宏;王丰榆;;大蒜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8 张昌兵;李达旭;张海琴;游明鸿;刘刚;张玉;白史且;邓永昌;;利用RAPD标记研究川西北高原咺草遗传多样性[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许勇;欧阳新星;张海英;王永健;;西瓜黄瓜快速简单RAPD技术的研究[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10 谢志勤;谢芝勋;邓显文;庞耀珊;廖敏;刘加波;唐小飞;何竞铭;;用RAPD技术对鸡毒支原体广西分离株DNA多态性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 阎存玲;怀疑寄生虫该做哪些化验[N];大众卫生报;2006年

2 阎存玲;怀疑寄生虫病时该化验什么[N];健康报;2006年

3 王顺昌;螯虾病害(下)[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4年

4 张伦;吡喹酮生产有可为[N];医药导报(中药报);2003年

5 湘雅二医院传染科 龚国忠 教授;要想预防肺吸虫 淡水螺蟹勿生食[N];大众卫生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伟;脓毒症瘀毒证相关的RAPD分子标记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方维明;啤酒发酵代谢产物双乙酰和高级醇的控制与调节[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帕丽达·阿不力孜;新疆石榴皮植物雌激素物质基础及石榴品种RAPD分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4 王雅玲;养殖环境真菌气溶胶及相关真菌毒素的检测[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5 刘晓勇;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家蚕抗病毒相关的蛋白质组分析[D];江苏大学;2009年

6 王太鑫;巴山木竹种群生物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樊守金;盐芥居群遗传多样性及分子进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关飞;拟钉螺亚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群;RAPD技术对我国11株并殖吸虫的遗传变异初步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万雅芳;云南省曼谷并殖吸虫的形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3 梅浩砚;鄂赣浙3省10地12株并殖吸虫基因ITS2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梅浩砚;鄂赣浙3省10地12株并殖吸虫基因ITS2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林睿;广西融水并殖吸虫种型基因差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2年

6 杜晓艳;盐芥居群的分子标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会明;鲤亚目几种名优鱼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8 魏智强;青天葵遗传多样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刘娟;大仓鼠种群春秋季节RAPD和SSR遗传多态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朝明;大口鲇、鲇及其杂种F_1种质遗传标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23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423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1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