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及诱导免疫耐受作用的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9-07-29 15:2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免疫耐受作用的初步研究,建立MSCs体外分离、纯化及鉴定的方法,为深入研究MSCs及其广泛应用提供基础。同时,对其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作用的初步研究,为其在移植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数据。 方法: 1.MSCs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 (1)细胞原代培养:处死乳鼠,取出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72h后弃除悬浮细胞,加入新鲜培养液,2-3d换半液一次,至细胞铺满单层,一般时间约1w。 (2)传代:弃去培养液,用胰酶消化,倒出消化液,血清终止,倒出培养液,吹打贴壁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显微镜每天观察,一直到贴壁细胞融合铺满瓶底为止,进行反复传代扩增。每次传代严格控制酶的量和消化时间,以达到纯化MSCs的目的。 (3)生长曲线测定:取生长良好的1,3,5代细胞,胰蛋白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24h后,加入DMSO后,酶标仪计数,计算均值,连续6d,每天计数,最后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绘制出生长曲线。 (4)细胞周期的测定 取生长比较好的三代细胞,胰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直接荧光法检测细胞周期。用激发光源为15mW氩离子的激光,波长为488nm。FACS软件收集细胞,Lysis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后,记录阳性细胞百分率。 (5)细胞生长状态观察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在倒置显微镜下每天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及形态特征,并随时拍照记录。 2.MSCs免疫原性研究 MSCs表面表达很多粘附分子,包括参与T淋巴细相互作用的VCAM-1,CAM-1和LFA3,MSC不表达MHCⅡ分子,Fasl。不表达或极低水平表达MHCⅠ。.MSCs不易被宿主T细胞识别,并能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排斥。本实验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 3.MSCs对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 MSCs通过抑制细胞间相互接触,阻碍了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的接触,从而抑制了T细胞的增殖.本实验用胸腺细胞自发增殖活性测定。 4.胸腺细胞自发增殖活性测定 取出MSCs制备单细胞悬液,调节细胞浓度加入96孔培养板中,每一样本作6复孔,第二天在已加入MSCs的96孔培养板中再加上述制备好的胸腺细胞悬液,培养箱培养,收集胸腺细胞加入MTT,等到时间后加入DMSO后,上机检测。 结果: 1.MSCs体外培养情况和形态学特征 接种的骨髓细胞,初始主要为造血细胞,形态多样。培养4天后,可见贴壁细胞,传代后,开始出现梭形或纺锤形成纤维样细胞,突起变大。一周后,细胞融合成单层,梭形细胞突起明显粗大,细胞呈漩涡状排列。2-3代后,细胞形态变得较为均一,绝大部分为细长梭形细胞,也有扁平形带突起的细胞,似成纤维样细胞,细胞可散在生长,也有呈克隆样生长。细胞传代6-7代以后,形态无明显变化,但是扁平形的大细胞增多,梭形细胞减少。6-7代以后,细胞生长有老化现象。 2.MSCs生长曲线 细胞分裂起始比较慢,经过潜伏期以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然后几天后进入平台期。 3.MSC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仪直接荧光法,检测细胞周期,记录阳性细胞百分率,见73.18%的细胞处于G_0/G_1期,结果表明检测的细胞具有MSCs的生长特性。 4.MSC分化为成骨细胞:先诱导再用碱性磷酸酶染色 5.大鼠MSCs表面MHCⅡ、MHCⅠ类分子的鉴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情况。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 6.大鼠MSCs对异基因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见柱状图(图3.9-3.17) 结论: 1.MSCs的分离培养、纯化及鉴定:细胞分裂初期比较缓慢,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然后进入平台期。MSCs可分化为成骨细胞,MSCs没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及特异性表面标志。 2.MSCs免疫原性研究:MSC具有低免疫原性:不表达MHCⅡ,极低表达MHCⅠ类分子,能逃脱免疫排斥。实验数据见(图3.5-3.8) 3.MSCs免疫抑制作用:大鼠MSCs对异基因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随着时间的延长,耐受作用越明显。随着MSCS数目的增多,耐受作用越明显实验表见(图3.9-3.17)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丁刚;刘怡;王松灵;;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J];北京口腔医学;2008年02期

2 谢燕丹;刘元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移植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7年02期

3 刘斌钰;李宁毅;樊功为;金晓明;陈立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4 李秀东;刘雅娟;陈强;宋祥福;张红梅;陈玉丙;;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肝移植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年04期

5 连霞;李光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多向分化潜能的理论基础和机制[J];临床医药实践;2006年03期

6 邱林;金先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治疗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2期

7 都义日,付小兵,李存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年08期



本文编号:2520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20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f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