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脂肪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成骨分化能力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3 17:40
【摘要】: 目的:①.通过联合应用马血清(Equine Serum,ES)和低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S)的方法,探讨建立激素性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的可行性;②.体外分离、接种、培养、扩增兔ASCs并鉴定,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体外培养适宜条件;③.观察长期传代对ASCs诱导成骨分化的影响,以探讨ASCs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方法:①.2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和B组),A组14只动物第1次通过兔耳缘静脉按10ml/Kg量注入马血清,间隔2周后,连续2天按5ml/Kg再次注入马血清,第1次注射马血清24小时后即于臀肌注射4mg/KgMPS,以后每隔1周注射1次,共8周。B组6只动物单纯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所有的动物饲养在动物笼中并给予标准的食物和水喂养。于第1次注射马血清前、注射MPS后2周、4周、8周行血液学检查。并分别于注射MPS后4周和8周行X线影像学、MRI检查、HE染色和电镜观察股骨头缺血坏死情况。 ②.用Ⅰ胶原酶消化取自兔颈后部的皮下脂肪组织,采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进行体外培养。比较不同胶原酶浓度、胶原酶消化时间对兔ASCs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ASCs表面标记物的表达,通过成骨和成脂诱导剂诱导其向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分化,Von Kossa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成骨分化,Oil Red O染色鉴定成脂分化情况。 ③.将传至3、6、9、12、15代的ASCs通过rhBMP-2向成骨诱导,诱导培养1周、2周后,行Von Kossa钙结节染色及CAKP染色鉴定细胞成骨分化,并检测成骨标志产物AKP的活性和Ca+离子的浓度,检测ASCs长期传代对其成骨能力的影响。 结果:①.实验组因急性全身免疫反应死亡2只动物,余动物均存活并顺利通过实验。甘油三酯、胆固醇在2周、4周、8周时均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则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周时X线表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4周时干骺端可见低密度影,似见囊变区,8周时关节间隙模糊不清,骨质结构不清; MRI检查4周部分动物可见局部信号改变,8周时可见皮质下出血;HE染色显示骨髓周围有坏死的骨髓细胞碎片存在,空骨陷窝率4周及8周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观察,4周时个别骨细胞结构模糊不清,或有大空泡;8周时部分骨细胞核破裂、核溶解,凋亡细胞大量出现,骨胶原结构排列紊乱;②.从兔颈后脂肪组织中培养出ASCs细胞,其体外增殖迅速,倍增稳定,体外传18代增殖能力无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检测ASCs的表面抗原CD44阳性,且细胞保持未分化状态,经成骨诱导培养后出现钙沉积;经成脂肪诱导后形成脂肪滴;采用1.0、1.5、2.0 mg/ml三种不同胶原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在消化时间为0.5h和1h时,2.0 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最多,细胞总数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消化时间为1.5h时,消化细胞总数较0.5h和1h均有增加,同时,1.0、1.5和2.0 mg/ml组消化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活细胞比值1.0mg/ml组最高,但与其他组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第3代细胞生长特性,1.0mg/ml消化1.5h组别具有更好的增殖活性;③.经rhBMP-2成骨诱导1周、2周后,成骨标记物AKP、Ca+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O1),AKP浓度在P12代之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P15代与P9代之前均有统计学差异,Ca+浓度P12代之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P15代与P12代之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Von Kossa染色出现钙结节,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胞浆出现红棕色颗粒存在。 结论: ①.联合运用激素和马血清明显提高ANFH的发生率,能够较好地建立激素性兔ANFH动物模型; ②.从兔脂肪组织中可获得ASCs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增殖能力,有可能成为骨组织工程想的种子细胞之一; ③.胶原酶浓度1.0mg/ml、消化时间1.5h是较好的获取ASCs细胞的方法; ④.ASCs在12代以前其成骨能力无明显改变,有可能为骨组织工程提供大量的有活性的种子细胞。
【图文】:

甘油三酯,胆固醇,变化表,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 2周 4周 8周图 1-1 兔血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在 2 周、4 周、8 周时的变化表 1-1 各组 APTT 各时间点的结果( X +S)时间 A组◇ B2 周 25.10±0.36 39.22±4 周 17.87±0.47☆ 39.16±8 周 17.10±0.51★ 38.68±与B组相比较,APTT 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第 2 周比意义,P<0.05;★与 2、4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 1-图 A 面完见,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脂肪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成骨分化能力实验研究


图ATR520,TE26短T1短T2,,正常股骨头T1WI表现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雄,袁浩,何伟,方斌,贝美莲;大剂量激素冲击应用与长期应用对股骨头坏死影响的动物实验[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年04期

2 孙崇然;刘恩重;;von Kossa染色的方法改进[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宋英儒,黄仲奎,龙莉玲,苏伟,江峰,蒋一强,覃伟武;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影像模型的实验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年05期

4 马钰;李青;赵大庆;王淑芳;李望舟;闵婕;谷雨;;脂肪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作为软骨种子细胞的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年05期

5 裴国献,金丹;骨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6 童培建,吴云刚,肖鲁伟,马镇川;高凝、低纤和高脂血症在实验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中的作用[J];中国骨伤;2002年06期

7 魏青,杨杏芬,刘力,张越华,胡斌,陈铁江,张桥,邓丽霞,徐栋梁,陈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年02期

8 李慧武;戴\戎;汤亭亭;严孟宁;郁朝锋;张晓玲;岳冰;楼觉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6年12期

9 王义生,毛克亚,李月白;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8年04期

10 鞠晓东,娄思权,田华,王卫国,刘延青;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06期



本文编号:2565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65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6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