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实时监测小鼠单个造血干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中的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5 07:03
【摘要】: 背景: 近十年来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对干细胞行为的许多基本问题的理解仍存在很多争议。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往研究大多针对HSC这个不均一的群体,且多为端点分析;而非针对单个造血干细胞的连续性研究。仅通过某一端点的结果来回顾性推测中间过程中发生的情形是很困难的,实现对细胞及其子代的行为和归宿的连续观察成为干细胞生物学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实时成像技术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更清晰直观的研究正常或经基因调控的HSC特性。 干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基本特性,目前主要通过体外功能实验来间接反映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因其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的特点,长期培养(Longterm culture,LTC)比其它体外培养方法更能反映和维持HSC特性。它部分的重现了体内造血干细胞壁龛的功能,为造血干细胞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微环境,通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调节干细胞数量和功能。在体系中存在两种形态:鹅卵石样区域(cobblestone area,CA)和基质细胞上集落(colony on stroma,COS),它们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重演了体内造血重建的过程。CA是造血细胞在基质细胞下方形成的区域,在显微镜下呈鹅卵石样,可长时间存在(大于4周),在所有体外实验方法中是一个最能反映HSC自我更新的指标。CA周围常伴随着集落形成(COS),位于基质细胞上方,通常认为是CA细胞分化的后代,但至今并无直接的证据表明COS与CA的关系。鹅卵石样区域形成细胞(cobblestone area forming cell,CAFC)和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ong-term culture initiating cells,LTC-IC)同属长期培养中的两种细胞类型,前者属形态学的概念,后者属功能性概念,两者的范畴有极大的重叠,比集落形成测试中的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colony forming cell,HPP-CFC)和混合集落(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eythrocyte,macrophage,megakaryocyte,CFU-GEMM)更原始,大致相当于体内功能实验的长期重建造血细胞。 和其它体外培养方法一样,经典的长期培养也是端点研究,只能对数个时间点的结果进行观察,而非连续性观察,因此尚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在长达5周以上的培养过程中,“黑箱子”里面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导致上述的观察结果?COS是否由CA衍生而来?HSC与HPC形成CA有何本质区别?HSC的持续CA形成是否与早期行为特性有关?早期CA形成过程是否存在预示HSC特性的指标?HSC细胞如何与基质细胞相互作用?为了连贯而细致的记录细胞行为,必须借助新的观察工具——实时成像技术。然而,活细胞实时成像技术用于分析造血干细胞在长期培养体系中的特征尚存在诸多挑战。 目的:在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的体外长期培养体系中,实时监测、比较小鼠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的生物学行为、与基质细胞相互作用、鹅卵石样区域形成的规律。通过建立适合于LTC的实时成像和分析方法,为体外更直观的研究HSC的行为特性和评价干细胞壁龛建立新的平台。 方法: 1.纯化和验证小鼠造血干祖细胞群。C57BL/6小鼠骨髓细胞进行多色标记,流式细胞术分选出CD34~-LKS、CD34~+LKS和LKS~-细胞群,体内外功能检测比较三组细胞亚群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能力。单个细胞在体外液体培养10-14天,给予支持向髓系分化的细胞因子,增殖分化的集落以显微镜检查,明确集落所含的终末分化细胞类型(粒系、巨噬系、红系和巨核系,nmEM),从而回顾性分析初始细胞的多系分化潜能。在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体内进行移植并比较竞争性造血重建能力:流式细胞仪分离出CD45.1小鼠CD34~-LKS和CD34~+LKS细胞群,分别以50个CD34~-LKS细胞或300个CD34~+LKS细胞,和来自CD45.1/CD45.2小鼠的1×10~5个骨髓细胞一起注入CD45.2受体小鼠体内,移植后于3周、12周和5月采集外周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供体细胞植入率。 2.比较三种不同来源的壁龛细胞。以MC3T3-E1亚克隆4分化的成骨细胞(OB)、来源于小鼠胎肝的AFT024细胞系和小鼠骨髓来源的原代基质细胞(primary stroma,PS)为研究对象,比较对LTC 5周小鼠骨髓鹅卵石样区域形成细胞频率的影响。C57BL/6小鼠骨髓细胞重悬于加有10~(-6) M氢化可的松的造血干细胞长期液体培养基MyeloCult~(TM) M5300,以有限稀释法接种在饲养层上进行共培养,33℃条件下长期培养5周,CAFC频率根据泊松分布统计由线性回归分析每孔接种密度对应于阴性孔比例的对数决定。 3.比较纯化的小鼠造血干祖细胞在LTC中的CA和COS形成特点。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以PS为饲养层细胞,应用传统的长期培养方法,将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来的CD34~-LKS、CD34~+LKS和LKS~-细胞群长期培养5周以上,比较每周的CA和COS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比较三组细胞群对每周CA形成的实际作用。 4.建立长期(5周以上)实时监测和分析LTC中的HSC行为的方法。应用实时成像技术连续监测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的纯化HSC和HPC在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层上长期培养的细胞分裂/休眠、增殖/死亡、分化/自我更新、移行、CA形成的动态变化等行为和归宿。随访多个目标细胞,进行短间歇明视野拍摄,自动记忆物理位置,每间隔10分钟随访。结合每100分钟一次的荧光视野拍摄,提高细胞跟踪的精确性,同时降低对细胞的光毒性,使5周以上的长期拍摄成为可能。使用多个相邻视野组合成的拼图(mosaic)以跟踪跨视野移动的细胞。对每一视野进行z轴不同位置自动多层扫描,使处在不同层面的CA和COS均能清晰聚焦。开发适合长期培养图像递呈和分析的软件,建立分析HSC特性的参数。 结果: 1.nmEM四系都存在提示初始细胞的状态较为原始,在体外液体培养2周后几无LKS~-细胞能同时向四系分化,约9%的CD34~+LKS单个细胞在体外增殖分化成nmEM四系,而CD34~-LKS亚群中有相当一部分(>30%)具有多系分化特性。卡方检验比较三种亚群形成nmEM的细胞百分率(p<0.001,n=180)。50个CD34~-LKS细胞在移植后3、12、21周的平均植入率分别为17.8%、18.8%、15.2%;300个CD34~+LKS细胞在移植后3、12、21周的平均植入率分别为9.6%、1.3%、0.8%。 2.在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上长期培养5周,每12×10~4骨髓细胞有一个CAFC。而与AFT024共培养,则每27×10~4个骨髓细胞有一个CAFC。MC3T3-E1亚克隆4分化的成骨细胞系的支持能力最差,每2×10~6个骨髓细胞有一个CAFC。原代骨髓基质细胞上的CAFC得率为AFT024的2.2倍,成骨细胞的17倍。 3.三组细胞群的CA和COS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呈不同跨度的单峰曲线。CD34~-LKS细胞在第二周形成CA和COS,并在第三、四周达到高峰,可一直持续到第六周。CD34~+LKS细胞则在第一周就已形成CA和COS,维持至第三至四周下降。LKS~-细胞在第一周同时形成CA和COS,之后减少,第二周起就几乎不能检测到。CA和COS动态变化有良好的相关性。从每周的构成比来看,早期CA(1~2周)反映的是LKS~-细胞的活动,中期(3~4周)CA主要是CD34~+LKS的贡献。第四周起,CD34~-LKS的权重逐渐增加,培养晚期(5~6周)几乎所有CA均来自CD34~-LKS这个亚群。 4.(1)通过对长期培养的进一步实时监测,直接观察到CA细胞逐渐移行至基质细胞上方成为COS细胞的过程。CAFC与形成的CA存在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关系。HSC形成CA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多峰(multiple waves)的形式,而不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单峰曲线,比上述非连续观察更精确的体现出动态变化的规律。HPC形成早期CA所需时间分别为2.5至3.2天,比HSC更早(提前24小时以上)(p<0.05)。(2)三组细胞群均存在潜行、蛰伏于体外壁龛的行为,长期造血重建的干细胞(long term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LT-HSC)在第一次分裂前总共蛰伏于基质下的时间最长,约27小时,短期造血重建的干细胞(short term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T-HSC)其次为19小时,HPC最短约13小时。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一代LT-HSC进入分裂周期所需时间最长,约37.8小时,ST-HSC需31.9小时,HPC最短,平均需24小时,三组亚群之间有显著差异。但从第二代起,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的时间同步化,亚群之间的差别不大。(4)对CAFC姐妹细胞分裂时间差异的分析提示第二代与第三代姐妹细胞在分裂时间上具有同步性,LT-HSC并未比ST-HSC和HPC显示更多姐妹细胞的异质性(姐妹细胞差异值的标准差分别为0.76小时、0.65小时和0.75小时)。 结论: 1.CD34~-LKS细胞群为LT-HSC的免疫表型,CD34~+LKS细胞群为ST-HSC的免疫表型,LKS~-亚群为HPC的免疫表型。 2.比较AFT024、成骨细胞和原代骨髓基质细胞这三种不同来源的壁龛细胞,其中原代骨髓基质细胞支持骨髓单个核细胞CAFC能力最强,故选为本研究长期培养的饲养层细胞。 3.LT-HSC、ST-HSC和HPC细胞在长期培养中均能形成CA和COS单峰动态变化,但三组亚群出现集落、持续和高峰时间各不相同。COS伴随CA出现,与CA有相似的时间动力曲线,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4.本研究将实时成像系统应用在经典的LTC中,建立了对小鼠HSC进行长期实时监测的可行的方法以及评价HSC行为的一系列参数,为进一步直观的研究干细胞行为特性和干细胞壁龛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1)长期实时成像使单个HSC细胞发展为一个大集落的过程可视化,为CA衍生为COS来源提供了直接证据。(2)HSC的CA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为多峰。(3)与ST-HSCs和HPCs细胞群相比,LT-HSC细胞群倾向于和壁龛有更长时间的接触,在第一次分裂之前的休眠期更长,但在以后的细胞分裂中未见明显的休眠期和非同步性姐妹细胞分裂时间。LT-HSC的CA形成时间也明显延迟且持续更久。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成良,金小岚,侯建红,栗群英,黄迎春;17β-雌二醇对骨髓基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A、ⅠB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年02期

2 滕晓华;卢明;刘波;潘林香;周蓉;;不同年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42期

3 刘淑华,雷伦君,李志旺;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及某些药物对其作用的观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1年05期

4 赵杰,李红燕,姚程,易永林,袁春英;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促进病人造血功能恢复的研究[J];武警医学;1998年06期

5 侯丽君,张敬东,卢香兰,李霞;急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白细胞介素-6分泌活性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6 邓力,李冰,彭雪梅;二甲胺四环素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9年04期

7 董启榕,戴涟生,郑祖根;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增殖后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年10期

8 孙培锋,张喜善,王信胜,辛红梅;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成骨的实验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刘维钢;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与成骨能力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1年02期

10 娄晓辉,张亚卓,孙梅珍,厉俊华;应用人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梗塞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健;俞康;;血宝和再障患者血清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方希敏;李原;钱江潮;周海霞;王菊香;曾炜炜;徐霞;;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对HL-60细胞分化作用的初探[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丰盛梅;高建军;顾淑珠;金慰芳;;增龄过程中大鼠骨髓基质细胞PPARγ和Cbfα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袁成良;;17β-雌二醇对骨髓基质细胞PPAR-γ2 mRNA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5 童秀珍;罗绍凯;李娟;邹外一;彭爱华;张祥忠;洪文德;张国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基质细胞IFN-γ、TNF-α mRNA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杨志军;罗永春;张洪钿;戴宜武;徐如祥;;Sinerem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及移植后活体示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金小岚;;雌二醇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骨质疏松诊断技术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4年

8 杨述华;刘日光;;脱蛋白骨复合转染VEGF基因骨髓基质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实验研究[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9 曾东风;孔佩艳;陈幸华;常城;张曦;彭贤贵;高蕾;;阻抑HIF-1α基因表达对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SDF-1、VEGF表达的影响[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朱波;邹仲敏;罗成基;郭朝华;林远;程天民;;放射损伤后骨髓基质细胞IL-6表达的变化及其与NF-kB的关系[A];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学体视学和军事病理学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雪飞 张秀花;修复软骨 骨髓基质细胞是最佳种子[N];健康报;2004年

2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成为神经前体细胞及其分化作用的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匡远深;治脑损伤可用骨髓细胞[N];健康报;2003年

4 冯友根;辛伐他汀促成骨作用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通讯员 匡远深;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脑梗塞取得突破[N];光明日报;2003年

6 匡远深;我国一项神外基础实验研究取得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朱国旺;防治骨质疏松我们共同的责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吴一福;心脏组织工程研究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组织工程学研究概况(二)[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张 力;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吉刚;TRAIL逆转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粘附介导Jurkat细胞耐药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2 刘占川;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基质细胞治疗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金钫;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骨缺损与正畸牙齿移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4 崔玉明;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及其相关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梁蓉;正常人骨髓成纤维样基质细胞系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6 朱国强;IGF-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基础与动物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7 宋艳秋;抗VEGF靶向治疗白血病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顾祖超;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定向诱导成骨分化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9 赵延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局灶性脑缺血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钟池;骨髓基质细胞静脉注射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兔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仲维广;兔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成骨及与珊瑚联合培养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4年

3 郭伟翔;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全文;VEGF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磷酸钙陶瓷成骨能力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陈明;兔骨髓基质细胞附着于自体牙骨质片生长的体外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6 周江;骨髓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联合种植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谷云风;RCAS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姜扬;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BDNF表达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张鹏;骨碎补提取液对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石艳玲;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增加脑梗死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79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79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1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