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

发布时间:2020-03-19 22:34
【摘要】: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self renewal)和多向分化潜能(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的成体干细胞。它来源广泛,可从骨髓、脂肪、脐带、脐血、胎盘等多种组织中分离得到,并且不同来源的MSCs都具有相似的免疫调节、造血支持和组织修复功能。目前MSCs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成为MSCs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应用的理论基础,但是MSCs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目的:探讨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的免疫调节并揭示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以及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标志物。(2)间充质干细胞三系分化诱导培养:定向诱导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用油红O染色、Von Kossa染色、番红O染色观测脂滴形成、钙盐沉积和胶原合成情况以鉴定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3)体外建立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和CD19+B淋巴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利用Brdu酶联免疫吸附法(Brdu ELISA试验)检测B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并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的终末分化标志CD138的表达情况;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B淋巴细胞IgM、IgA、IgG的分泌水平,从而反映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后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影响。(4)用transwell24孔培养板培养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和CD19+T淋巴细胞以研究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是否需要细胞直接接触。(5)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共培养体系中PGE2和IL-6的分泌水平,并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PGE2合成酶的抑制剂吲哚美辛以及IL-6中和抗体,检测其增殖和IgM、IgA、IgG分泌情况以验证其主要的介导因子。(6)将6-8周BALB/c分为8组,分别标记A-H,其中A和D注射T细胞依赖性抗原Ⅰ(TNP-Ficoll)、B和E组注射T细胞依赖性抗原Ⅱ(TNP-KLH)、C和F组注射T细胞非依赖型抗原(TNP-LPS),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3代,A、C、E、G组注射1*106/支小鼠骨髓MSC, B、D、F组注射PBS, H组为阴性对照组。7天后收集血清并检测其IgM的分泌水平,14天后再次收集血清并检测其IgG的分泌水平。对比小鼠骨髓MSC对体内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影响。 结果:(1)人脐带MSCs表达CD13、CD29、CD49e、CD44、CD90、CD105、CD166和HLA-ABC(HLA-I);均不表达造血细胞相关标志CD3、CD11b、CD14、 CD19、CD31、CD34、CD45、CD80、CD86、CD133和HLA-DR (HLA-Ⅱ)等;(2)人脐带来源的MSCs具有向脂肪细胞、骨细胞和成软骨三系分化的能力。(3)人脐带MSCs促进B细胞的增殖。(4)人脐带MSCs促进B细胞的终末分化和免疫球蛋白分泌。(5)人脐带MSCs对B细胞的作用是通过可溶性因子实现的,其中PGE2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IL-6未有明显的作用。(6)人脐带MSCs促进体内T细胞依赖性抗体和非依赖型抗体的产生。 结论:人脐带来源MSCs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作用,并且MSCs是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PGE2而非IL-6发挥着促进作用的。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成体干细胞,其最初对MSCs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其向多种组织细胞类型分化的可塑性和再生能力,但是目前更多的关注集中到MSCs免疫调节功能,且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是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尤其是TH1型细胞因子分泌的免疫抑制作用。虽然目前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并不非常清楚,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是通过可溶性细胞因子来实现的。故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治疗一些免疫性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理想细胞,但是由于不同组织来源甚至不同个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免疫学活性并不完全相同,目前缺乏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活性检测的定量方法,而使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过于凌乱,缺乏统一性的标准。 目的:探讨寻找定量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活性的定量的方法,为临床的量化应用打下基础。 方法:(1))体外检测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和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其IFN-y的分泌水平,而反映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将2×105hUC-MSCs接种于6孔板,2h贴壁后换液,加或不加IL-1β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间充质干细胞PGE2的分泌进行定量检测。(2)建立不同浓度外源性PGE2和活化的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培养体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PGE2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y分泌进行检测,确定外源性PGE2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Y分泌的抑制曲线。(3)将收集的上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50μL加入150μL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体系中,培养3天后收集上清,ELISA检测IFN-Y的分泌。 结果:(1)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活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Y的分泌,并且主要是通过分泌PGE2来实现的。(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24小时时PGE2的分泌量最大,以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不同个体来源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PGE2差别很大。(2)外源性PGE2以剂量依赖性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y的分泌,在1ng/mL-50ng/mL的浓度范围内变化最为明显。’(3)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上清中PGE2在与外源性PGE2相同的浓度范围内能够模拟外源性PGE2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Y分泌的抑制作用,并且不同个体来源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IFN-Y分泌的抑制能力不同。 结论:不同个体来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不同,我们将5×1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6孔板、2mL的培养体系中培养24小时后其上清中能否分泌20ng/mL的PGE2量定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强弱的临界点,≥20ng/mL其免疫能力强,20ng/mL其免疫能力弱。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作为骨髓造血微环境中重要的组成细胞是众多造血微环境细胞的前体细胞,其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起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来源有限、取样时要进行侵袭性操作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的绝对数量和增殖分化能力会随着供者年龄增加而下降等不足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造血支持作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无伦理学限制、更强的增殖能力、长期培养和传代后仍然维持干细胞特性而成为细胞治疗中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替代性干细胞,但是其造血支持能力仍有限,因此寻找加强间充质干细胞造血支持的方法成为MSC用于造血支持细胞治疗的必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L-1p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及造血支持的影响。 方法:将分离得到的hUC-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以2×106接种于75cm2培养瓶中,贴壁2小时后,加入1Ong/mL IL-1β (interleukin1β)培养36小时后收集培养上清和细胞。观察有/无IL-1β的条件培养基对CD34+细胞粒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Granulocyte, CFU-G)、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Macrophage CFU-M)和粒-巨噬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Granulocyte Macrophage, 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 B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Erythroid CFU-E)和粒红单巨核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Granulocyte/Erythroid/Macrophage/Monocyte CFU-GEMM)的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PCR)检测加/不加IL-1β hUC-MSCs的造血相关因子G-CSF. GM-CSF、M-CS、IL-6、SOD2、CDK6、TRIM22mRAN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造血相关因子GM-CSF、M-CSF、IL-6蛋白浓度的差异。 结果:①含有IL-1p的hUC-MSCs条件培养基能明显增强CD34+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且以粒系和粒-单核集落形成单位为主;②IL-1p促进hUC-MSCs GM-CSF、G-CSF、IL-6的mRNA的表达;③IL-1p促进hUC-MSCs GM-CSF、M-CSF、IL-6蛋白水平的分泌。 结论:IL-1β能够增强hUC-MSCs的造血支持能力尤其是向髓系分化的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存刚;张庆俊;韩忠朝;;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年S1期

2 于洪宇;马春宇;郑晓明;;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的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19期

3 陶然;韩焱福;柴家科;;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10年03期

4 王广宇;赵芳;厚荣荣;朱旅云;马利成;胡丽叶;李晓玲;杨少玲;单巍;;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许旺细胞[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10期

5 何红燕;林晓波;应文娟;林丽敏;冯学永;王鸿武;马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内定植并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9年03期

6 李伟中;何红燕;王鸿武;林丽敏;罗敏洁;黄天华;马桂霞;王爱红;马廉;;体外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9年03期

7 林丽敏;邱学荣;邱晓燕;唐秋灵;王鸿武;林晓波;谢丽春;罗梅娟;马桂霞;林广裕;史雪川;马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男性生殖细胞样细胞的免疫学特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17期

8 孙国栋;李志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2期

9 杨立明;毕黎琦;姜文华;;组织块培养的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47期

10 谢姜;仲健;龚伟;王继明;任贺;韩忠朝;;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后脑内IL-1β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年4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颢;陶艳玲;邱林;张伯龙;马军;陈志哲;刘拥军;韩忠朝;;一种具有免疫负调节功能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钟启;曾慧兰;韩新爱;朱华民;朱海扬;;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肖宏涛;刘毅;陈克明;;冻存复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脂肪细胞分化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徐斌;唐军;刘毅;;不同分离方法及培养条件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黎娇;朱争艳;杜智;骆莹;王鹏;高英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房佰俊;宋永平;魏旭东;赵婷茹;;人脐带源Flk1~+ CD31~- CD34~-间充质干细胞对表达FOXP3的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覃永亮;曾慧兰;卜欠欠;钟启;韩新爱;;尼古丁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刘学元;李德华;单伟;;维甲酸联合音猥因子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运动神经元分化的实验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9 关洪波;乔宠;付丽华;尚涛;;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修复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血清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宋永平;房佰俊;魏旭东;赵婷茹;;人脐带源Flk1~+CD31~-CD34~-间充质干细胞对表达FOXP3的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秋月 王琳;空军总医院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救治小脑萎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素锋;我市首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手术取得成功[N];临汾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艾素;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10年

4 刘道安;天津开发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杨阳腾;北科生物:让干细胞创造医学奇迹[N];经济日报;2011年

7 张泓;生物医药,2008新突破[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8 徐机玲;姜跃进;我国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日闻;日科学家发现B淋巴细胞发育机制[N];医药经济报;2003年

10 时报记者 杨晓帆;韩忠朝:中国干细胞研究领军者[N];滨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东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表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彭飞;620nm非相干红光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光生物调节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于美娇;系统归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宝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及复合PLGA体内异位成软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朱雅姝;Flk-1~+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吴桂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熊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体外转染兔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软骨转化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苗宗宁;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在骨创伤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丁;CD14~+单核细胞增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梁伟;人骨髓Flk-1~+间充质干细胞抗DNA损伤物质影响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茜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以及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诱导其重编程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三维载体接种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朱华民;两种细胞因子组合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周长辉;人脐带Wharton's Jelly及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任海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负调控因子的调节作用[D];昆明医学院;2011年

6 田毅;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脑肿瘤干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陈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体外重建角膜后板层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何绍清;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陈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化疗所致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体外实验[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隋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海藻酸钙水凝胶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90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90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6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