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第1跖背动脉解剖与分型

发布时间:2020-03-22 23:29
【摘要】:研究背景: 手不仅是人的劳动器官也重要的感觉器官,同时还是人的第二张脸。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劳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日常工作中由于劳动保护的不足,手部损伤十分常见,如何更好的修复手部创伤,恢复手的功能一直是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医生不断探索的课题。足部组织与手部组织有很大的相似性:如足背的皮肤浅筋膜薄而疏松、血管分布比较丰富、皮肤颜色外形等都同手部皮肤相接近;足部骨关节、伸屈肌腱、血管、神经等组织都同手部相应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似,因此临床常用足部皮肤、骨关节、神经、肌腱等组织来修复手部组织的缺损,以重建手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显微外科方法应用足部组织作为手修复和重建的供区,使得手部组织缺损的修复不断完善,同时不断探索尽可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并减少对供区的创伤。特别是在拇手指再造方面,自从1966年杨东岳开展了游离第2足趾再造拇指及1980年Morrison报道的拇甲瓣修复拇指以来,该类术式在临床应用广泛越来越广泛。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还是以全部或者部分足部组织移植或者组合移植来再造手指。另外,临床中常用的第1跖背动脉皮瓣、趾蹼皮瓣、拇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带伸肌腱的足背皮瓣等组织瓣移植都多以第1跖背动脉或者足背动脉为蒂。术中对第1跖背动脉的识别、游离、保护和切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准确判断第1跖背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对于手术成败至关重要。然而,第1跖背动脉变异较大,走行及口径不恒定,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根据解剖和临床资料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型方法和分型数据。在众多的分型法中,以Gilbert分型法临床应用最为广泛。1976年Gillbert解剖50支红色乳胶灌注的足部标本,研究了第一趾蹼区域的解剖结构:根据第1跖背动脉和第1骨间背侧肌的相互关系将第1跖背动脉分成三型。在该研究中发现,占主要比例的是第1跖背动脉位于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或者位于肌肉内部。另外有22%的标本中血管为于肌肉的下方。在12%的标本中,第1跖背动脉细小或者缺如。1983年Leung报道了他对第一趾蹼相关解剖的研究成果,他将第1跖背动脉分成7型。他的分型不仅包含了第1跖背动脉,也包含第1跖底动脉和足背动脉的相关变异。May和Lee也曾经报道了对第1跖背动脉的不同分型方法。Lee在1997对第1跖背和跖底动脉的起源和相互吻合做了研究,他将其分成2组。May将第1跖背和第1跖底动脉之间的吻合分成了三种类型。1.第1跖背汇入第1跖底的分支点。2.第1跖背动脉同第1趾底吻合3.第1跖背动脉同第2趾底吻合。 自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们进行了近600个手指的全形再造和48例新鲜标本解剖。通过临床和标本解剖等研究我们发现,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同Gilbert等学者的描述不相一致。第1跖背动脉的分型,使医生对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推动了第2足趾移植、拇趾甲皮瓣等相关手术的开展与普及。但以往文献中对第1跖背动脉的分型的描述,都提及第1跖背动脉从第1骨间背侧肌中间穿行这一类型,并且在不少作者的分型中,都描述这类型是比例最高的。有的作者还将第1跖背动脉肌内型进一步分为几种亚型。第1跖背动脉肌内型的患者,手术时需切开第1骨间背侧肌,将第1跖背动脉从第1骨间肌中解剖游离出来或者将第1骨间背侧肌携带在第1跖背动脉上,一起游离出来。解剖游离肌内型第1跖背动脉是手术中最难的操作部分,并且会对第1骨间背侧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由此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影响第2足趾的功能、在受到破坏的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植皮不易成活等。这种类型的第1跖背动脉在以往的文献中报道比例最高。我们在临床手术和标本解剖时发现,第1跖背动脉绝大多数都是位于第1骨间背侧肌和第1跖骨体的间隙内,没有发现有穿行过肌肉内部的类型。而第1跖背动脉是否穿行肌肉,对手术方式有较大的区别,并且手术效果存在根本的不同,因此本课题希望近一步探讨第1跖背动脉在走行过程中的解剖特点,特别是其同第1骨间背侧肌的位置关系。并根据解剖特征提出新的第1跖背动脉临床分型,针对不同的解剖类型,临床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以更简便安全的解剖游离第1跖背动脉。 材料与方法 解剖标本选取24例,48侧红色乳胶灌注成人新鲜足部标本,所有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广州中国)和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院修复重建研究所。所有足部标本从踝关节离断,经胫前或者胫后动脉灌注生理盐水,直到回流盐水澄清。然后注入约25m1红色乳胶并置入-30度冰箱。解剖足部第1、2趾,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记录第1跖背动脉的起源、起始处直径;第1跖背动脉同第1骨间背侧肌的位置关系;以及同第1跖底动脉吻合支的直径。由于第1跖背动脉同跖底动脉间吻合支过于细小时,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将直径小于0.5mm的吻合支归入细小或者缺如型。 本研究观察了30例足部铸型标本。所有标本注入20m1乙酸乙酯充盈微细血管,应用过氯乙烯和牙托材料的混合填充剂制作铸型标本.其中5例使用碱液去除软组织,保留骨骼。仔细观察第1跖背动脉的起始及其与第1跖底动脉的吻合关系。 本组临床病例共148例,男116例,女32例;年龄在5-58岁,平均33.5岁。临床病例选取需要术中解剖游离第1跖背动脉的手术病例如:第2足趾移植,拇甲瓣、拇指腓侧皮瓣游离移植等。所有选取病例均完整观察并记录了第1跖背动脉来源、在第1、2跖骨间隙的走行及分支分布。 5例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了足部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通过上臂头静脉注入碘海醇造影剂,然后采用螺旋CT扫描(GE Discovery CT750HD)。采用GE ADW4.4工作站对扫描数据进行容积重现、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技术,并对相关图片赋予伪彩显示。 170例正常成人(男性98人,女性72人,15-60岁,平均37.5岁),340侧足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记录第1跖背动脉的起源、同第1骨间背侧肌的解剖关系以及血管的直径。 结果 第1跖背动脉主要来源于足背动脉起始处直径1.48±0.20mm.在近端血管绕过第1骨间背侧肌胫侧起点后,在第1、2跖骨间隙向远端走行。在远端血管通过跖骨深横韧带的背侧浅出后,分出两条细小的趾背动脉,分别营养拇趾和第2趾的背侧相对缘的皮肤,其远端的终末支常与第1跖底动脉吻合,吻合后发出2条趾底动脉:拇趾腓侧趾底动脉和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营养拇趾和第2趾。第1跖背动脉变异较大,主要表现在第1跖背动脉在走行过程中同第1骨间背侧肌的位置关系以及末端同跖底动脉的吻合上。 足部第1骨间背侧肌解剖 足部第1骨间背侧肌为双羽肌,起点由第1跖骨体发出的胫侧头和第2跖骨体发出的腓侧头组成,两头相合经跖骨深横韧带背侧,止于第2趾近节趾骨底两侧和趾背腱膜。胫侧头、腓侧头的起点分别位于第1、2跖骨体的近端,胫侧头在第1跖骨体上的附着处长度约为腓侧头的1/5,在跖骨间隙中形成一个连接第1跖骨和第1骨间背侧肌之间的腱弓样结构。 第1跖背动脉同第1骨间背侧肌的解剖关系 本研究显示第1跖背动脉在第1、2跖骨间隙同第1骨间肌的解剖关系主要有两种:1.血管走行位于第1骨间背侧肌的表面,其走行过程中位置表浅.此种类型中第1跖背动脉起自足背动脉或者足底深支,可以为足背动脉的直接延续,也可以在胫腓侧头之间由足底深支发出后浅行至骨间背侧肌背侧.然后第1跖背动脉在跖趾关节处发出跖背动脉,向远端走行在骨间背侧肌与足背浅筋膜之间,走行在跖骨深横韧带的背侧,终末支常与跖底动脉吻合。2.血管位于第1骨间背侧肌和第1跖骨体的间隙内。本研究多数样本显示第1跖背动脉由足背动脉发出后在第1骨间背侧肌胫、腓侧头之间,两头的交汇处绕过第1骨间背侧肌胫侧头所形成的腱弓向下内方走行穿入至第1骨间背侧肌和第1跖骨体之间,然后走行逐渐偏向胫侧.在第1骨间背侧肌和第1跖骨体之间的间隙内走行,走行过程中紧贴第1跖骨体。血管远端1/3逐渐向跖侧浅出,在跖骨深横韧带的背侧向远端走行。走行过程中发出肌支营养第1骨间背侧肌,肌支直径远小于第1跖背动脉。这种类型约占所有类型的84.29%。 铸型标本清晰显示了第1跖背动脉的血管解剖类型,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第1跖背动脉的起源及其与第1跖底动脉动脉的吻合。约16.67%的铸型标本中,第1跖背动脉在足背动脉发出足底深支处或者发出前,由足背动脉发出,最常见的是约70.00%的铸型标本中第1跖背动脉起自足底深支。约6.67%的第1跖背动脉起自足底深弓,或者同第1跖底动脉动脉共干起自足底深弓。第1跖背动脉同第1跖底动脉的最常见的吻合类型是:第1跖背动脉远端走向趾蹼处,向跖侧走行与第1跖底动脉直接吻合,两条血管吻合后再发出两条趾底动脉,约83.33%的铸型标本是这种类型。在约13.33%的铸型标本中,第1跖背动脉同第1跖底动脉没有吻合或者吻合支细小(小于0.5mm)。第1跖背动脉和第1跖底动脉单独发出一支血管分别营养拇趾腓侧和第2趾胫侧。在新鲜标本和手术中也发现了这种吻合类型。在所有的铸型标本中发现1例标本,第1跖背动脉与第1跖底动脉之间没有吻合,第1跖背动脉单独发出2支趾背动脉,第1跖底动脉单独发出2条趾底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实时显示血流情况,并且该血管检查安全非侵入、无创伤。因此本研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足背和第1跖背动脉进行了连续解剖学观察。所有检查中均清晰显示了第1、2跖骨、第1跖背动脉和第1骨间背侧肌的位置关系。在340个样本中,占绝对大多数比例的第1跖背动脉起自足背动脉。约有84.12%的第1跖背动脉位于第1骨间背侧肌和第1跖骨之间的间隙内,而不是血管穿过肌肉中间。约11.76%的样本中第1跖背动脉位于第1骨间背侧肌的表面,如图11矢状面所示。约有4.12%的样本中第1跖背动脉缺如,或者血管非常细小(小于0.5mm)。 CT血管造影可以很好的显示出1、2趾的血供。在连续的CT冠状位片上叶可以清晰显示出第1跖背动脉和第1骨间背侧肌的位置关系。在曲面重建图和3D图形中可以很好的显示出血管和肌肉的形态。大部分样本中血管都是走行于骨间背侧肌和跖骨之间的间隙内,他们之间的界线非常清晰。小部分样本显示血管走行于肌肉的表面。 临床和解剖中发现约有8.16%(16/196)的标本显示在第1、2跖骨间隙,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同时存在着伴随第1跖背动脉由足背动脉发出的一个细小分支,称为副第1跖背动脉。副第1跖背动脉多同第1跖背动脉一起发自足背动脉,血管常走行于肌肉表面。或者末端分布到拇趾和第2趾的趾背相对缘。大多数副第1跖背动脉血管都较细小(直径小于0.5mm),约1%的样本血管直径同第1跖背动脉类似。 临床手术和解剖中发现部分标本第1跖背动脉直径非常细小,甚至在显微镜下解剖也没能发现确切的第1跖背动脉,考虑为血管纤细或者血管缺如。该部分样本同Gilbert所描述的Ⅲ型类似,约占2.85%。手术病例及标本解剖中均未发现第1跖背动脉走行在肌肉内部或者在第1骨间背侧肌肌肉下方的情况,这同Gilbert及其他文献中报道的不一致。 以往分型中其肌肉内部型、肌肉下占很大比例,这与本研究发现有很大的区别。而是否存在肌内型对临床手术有很大的影响。血管在肌肉和跖骨间隙内时,仅需要切断肌肉的胫侧头就可以清晰显露跖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的解剖游离简便安全。手术时需要切开第一骨间背侧肌,在肌肉中解剖寻找第一跖背动脉。这样做,一方面手术难度大,另一方面对受区损伤太大。因此深入研究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特点,探讨是否存在肌内型,以及血管同肌肉之间的位置关系类型,对临床手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手术中游离第1跖背动脉不是为了做血管的移植,而是为了以第1跖背动脉为蒂,作为供血动脉进行组织的转位或者游离移植,所以临床手术中需要考虑血管的来源和供养的部位即血管的终末分支。为了更好的描述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类型,按照第1跖背动脉的血管来源、走行和分支分布作为第1跖背动脉分型的关键点。 ABC分型方法:以第1跖背动脉的起源(Arise)、在趾蹼处的分支(Branch)吻合和在第1跖骨间隙的走行(Course)作为分型的关键点,根据第1跖背动脉在三个关键点的不同解剖情况分别统计。 按照第1跖背动脉的起源(Arise)'情况分为3型:(1)足背动脉型:第1跖背动脉起源于足背动脉,为足背动脉的直接延续或源于足底深支,记作A1。(2)足底型:第1跖背动脉起自足底深弓或与第1跖底动脉共干由足底深弓发出,记作A2。(3)细小或缺如型:第1跖背动脉管径细小或者缺如,记作A3。按照第1跖背动脉末端在趾璞处分支(Branch)吻合情况分为3型:(1)吻合型:第1跖背动脉与第1跖底动脉吻合且吻合支直径大于0.5mm,记作B1。(2)单发型:第1跖背动脉不与第1跖底动脉吻合,两者间的吻合支直径小于0.5mm,第1跖背动脉单独发出拇趾腓侧趾底动脉或单独发出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记作B2。(3)缺如型:第1跖背动脉在趾蹼处缺如或不参与拇趾和第2趾趾底血供,记作B3。按照第1跖背动脉在跖骨间隙走行(Course)情况分为3型。(1)间隙型:第1跖背动脉从第1骨间背侧肌近端双羽之间穿入到骨间背侧肌下方,走行于第1骨间背侧肌与第1跖骨间隙,逐渐紧贴第1跖骨向远端走行,远端浅出该肌至浅层,记作C1。(2)表浅型:第1跖背动脉走行于骨间背侧肌浅面,记作C2。(3)细小或缺如型,第1跖背动脉在第1跖骨间隙非常细小,血管直径小于0.5mm,对临床手术意义有限,记作C3。第1跖背动脉的类型依据上述三个关键点作为分类指标分别进行统计,然后综合表示所属类型,如:A1B1C1型、A2B1C1型等。 结论 保证组织瓣良好的血供灌注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在各种以第1跖背动脉为供血源动脉的组织瓣移植手术中,术者必须完整安全的解剖游离该动脉,因此对第1跖背动脉全面正确的评估对手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于现有文献对第1跖背动脉和第1骨间背侧肌的解剖的描述还不够准确,部分显微外科医生对此错误理解,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第1跖背动脉起源于足背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源也常存在变异,典型足背动脉为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部分为腓动脉穿支的延续或以两根的形式起源于上述两动脉,无论胫前动脉延续或是腓动脉穿支延续发出的第1跖背动脉,本研究均将其归入A1型。 在切取血管蒂时,术者常采取顺逆结合的分离方式,在近端如果在第1跖背动脉是A1型,这时血管由足背动脉分离出的位置常常较为表浅,在切断血管时比较容易,当血管来自足底动脉时,其发出点往往较深,此时往往需要将第1骨间背侧肌的胫侧头切开,牵拉向腓侧,从第1、2跖骨间隙内结扎切取。 对于第1跖背动脉与第1跖底动脉的吻合情况,徐达传、孙博、王增涛等学者做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而本研究中将第1跖背动脉与第1跖底动脉吻合作为第1跖背动脉分型的一个关键指标,主要侧重临床手术的需要。对于B1型第1跖背动脉,由于第1跖背动脉与第1跖底动脉间存在着较粗的吻合支,可以第1跖背动脉为蒂分别切取拇甲瓣或第2足趾。当第1跖背动脉为B2型时,由于第1跖背动脉同第1跖底动脉之间没有吻合支或者吻合支细小(0.5mm),第1跖背动脉仅发出第1趾蹼相对缘中一侧的趾底动脉,如拇趾腓侧或者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这种情况下临床上以第1跖背动脉为蒂只能切取一侧组织瓣。如B2型第1跖背动脉,单发出一只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则可以第1跖背动脉为蒂切取第2足趾、或者第2跖趾关节、第2趾胫侧皮瓣等,如果此时以第1跖背动脉为蒂切取拇甲瓣、拇趾腓侧皮瓣等则会导致手术失败。B2型第1跖背动脉虽然解剖比例不高,但是如果对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选择不当,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当为B3型时,第1跖背动脉和第1跖底动脉之间没有吻合或者吻合支非常纤细,临床中不能以第1跖背动脉为蒂切取拇甲瓣或者第2足趾移植。 本研究所有资料中并未发现有Gilbert等学者,所表述的肌内型的存在,而占主要比例的是第1跖背动脉走行于第1骨间背侧肌与第1跖骨之间的间隙,并紧贴第1跖骨。受此前文献中描述的血管穿过肌肉内部影响,很多年轻医生在第1骨间背侧肌内寻找第1跖背动脉,需要切开骨间背侧肌部分或者全长,甚至为了保护第1跖背动脉将骨间背侧肌大部分携带在组织瓣血管蒂上,这样不仅破坏了第1骨间背侧肌,术后供区植皮成活率低,对患者损伤大愈后差;而且增加了手术难度,延长了手术时间。根据本研究发现,第1跖背动脉并不穿过第1骨间背侧肌肌肉内部,在第1骨间背侧肌胫腓侧两头之间,在两头的交汇处绕过第1骨间背侧肌胫侧头穿入至其跖侧,位于第1骨间背侧肌和第1跖骨体之间的间隙内紧贴第1跖骨体走行。且第1骨间背侧肌的胫侧头较小,仅相当于腓侧头的1/5.因此手术中解剖游离第1跖背动脉时,仅需要切断第1骨间背侧肌胫侧头,将其向腓侧牵拉翻起,即可清晰显露处于肌肉和跖骨体之间的第1跖背动脉。当血管游离切取后将切断的第1骨间背侧肌胫侧头断端缝合,尽可能恢复第1、2跖骨间隙原有的解剖结构,减少对组织的损伤。该入路显露清楚、切取简单,供区损伤小、恢复快。 保证组织瓣良好的血供灌注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在各种以第1跖背动脉为供血源动脉的组织瓣移植手术中,术者必须完整安全的解剖游离该动脉,因此对第1跖背动脉全面正确的评估对手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同时术者必须了解组织瓣供血动脉最终的血管来源、走行和分支分布。血管的来源为血液供应的源头,可以为组织瓣提供足够的血管蒂长度。供血动脉的终末分支,让术者了解组织瓣最终的血管供应方式,防止因无法明确组织瓣血供而导致的盲目切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采用ABC分型法将起源、分布、走行三点作为分型的关键点,即该血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走行”三个方面总结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特点,以临床解剖学资料为基础,以临床手术需要为目的,详尽的概括了第1跖背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和走行类型。ABC分型法可以更好的显微外科医生理解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类型,为临床中涉及该血管的相关手术,提高相关手术的安全性和简便性提供解剖学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2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刚,王东,朱永伟,王秋生;跖背动脉皮瓣[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2 王春雷,李玉山,王大鹏;第2跖背动脉微型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趾蹼缺损[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3 崔延才,周琳,隋永强,,姜舒光;跖背动脉皮支皮瓣[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5年02期

4 任志勇,魏长月,黄东平,王辉;足背动脉和跖背动脉走行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年05期

5 付秀利,崔明宇;足背动脉的显微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郑和平,张凤兰,徐达传,刘志雄,钟世镇;第2跖趾关节、肌腱及皮瓣复合移植的显微外科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8年02期

7 张胜;孙永利;王兴奎;薛雷;;第1跖背动脉皮瓣修复足背胫前肌肌腱止点区创面1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1年05期

8 陈伟明,叶劲,邓永高,莫茅;应用足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銁趾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年03期

9 赵志杰;足背动脉无跖背动脉和趾背动脉一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5年01期

10 刘艳芳;李应强;张晓惠;王素兰;王丽萍;王小嘉;刘正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病变的评价[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在荣;孙广峰;王达利;唐修俊;王玉明;韩文杰;;跖背动脉远端穿支蒂链型供血皮瓣修复足远端创面[A];贵州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成立大会暨手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丁晟;姚建民;;吻合跖背动脉的趾甲复合皮瓣再造指甲术[A];浙江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汪洋;;拇甲瓣和第二趾组合再造拇手指[A];浙江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夏文森;宋保强;韩岩;马显杰;;足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第1跖骨头附近皮肤缺损[A];第4届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郑金满;孙菊妹;吴抽浪;叶礼岳;潘君太;;足踝部严重电击伤的皮瓣修复[A];2006年浙江省整形外科与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姜德欣;王忠岳;;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A];浙江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徐永清;林月秋;李主一;李军;郭远发;汪新明;阮默;;吻合血管逆行血供的胸脐皮瓣修复胫骨骨外露创面及其应用解剖[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黎鸣;杨克非;曹海伟;;前臂和手的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吻合支的研究进展[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研究室建设研讨会暨中风病科研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陆富生;姚震;李玉鑫;任绘杰;沈雷;;足背肌并足背动脉变异一例[A];第三届全国解剖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朱云;刘毅;于晟;姜疆;;足背动脉皮支逆行翻转筋膜瓣修复前足创面[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王俊艳 通讯员 骆芳;为六万只曾“悲痛”的手找回自信和快乐[N];新乡日报;2011年

2 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 李丽 郭红梅;推拿治疗小儿盗汗[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安徽省中医院 王金山;按压四冲 清热消暑[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致典;第1跖背动脉解剖与分型[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胡洪良;第2足趾腓侧皮瓣的解剖研究及在手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2 侯致典;第1骨间背侧肌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临床解剖[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3 董芬;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应用价值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应凯;足肌的肌纤维型的分布[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5 谭诚;修复拇指远端缺损的三种岛状皮瓣临床疗效对比[D];吉林大学;2009年

6 于翠萍;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5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595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3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