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天然自身抗体(NAA)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内,具有多反应性、亲和力低、缔和性广及种属特异性差的特点。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 auto Ab)是NAA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实验通过杂交瘤技术、免疫亲和层析技术和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分别获得单克隆AK auto Ab、健康人血清多克隆AK auto Ab和基因工程人AK auto Ab,并对AK auto Ab免疫学特性及在体生理和病理意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地发现AK auto Ab是机体正常免疫调节网络的组成部分,在维护某些生理状态的稳定、清理衰老细胞及代谢产物、调节免疫和抗感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等),体内AK auto Ab的组分和滴度会发生变化,而正常水平的AK auto Ab则有利于限制病情的发展,促进损伤的修复。在经历了长期的生理性自身抗体与病理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及调控机制的研究以及自身抗体是“可怕的自身毒素”亦或是“自我识别分子”学术探讨之后,逐渐意识到NAA的免疫自稳态作用在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丙种球蛋白及多克隆AK auto Ab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尝试,并朝基因工程抗体临床应用方向努力。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随着各种补体和补体受体选择性缺陷小鼠模型的逐步建立,代表 先天免疫的补体及其受体在后天免疫及自身兔疫中的诸多作用日益 受到人们的关注。 补体受体2型(CRZ;CDZI)是补体C3d蛋白的受体,同时也是 EB病毒(EBV)膜糖蛋白gp350汉20、CD23和WNJ的受体。 EBVgp350与CRZ的天然配体C3dg选择结合CRZ上的相同位点,其 识别的表位位于SCRI和SCRZ。配体与SCR-l和SCR-2结合后, CRZ与细胞膜免疫球蛋白(Inlg)形成“共帽”k Of tho fCCCptor) 结构,并经过*D19C*21儿*81肚u13复合体中*D19的信号转导以 及不依赖于 CD途径的核仁素(nucleolin)酪氨酸磷酸化激活 B细 胞。现己证实补体的活化以及B细胞表面CRZ的交联在先天和获得 性免疫之间架起了重要的桥梁,表现为 C3与 B细胞 CD ZI的相互作 用有利于启动抗体应答反应,并对初级抗体应答反应有调节作用: CDZI/CD35对于抗体的亲和性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在抗原浓度低的 情况下,对于活化 B细胞是至关重要的,而且 mlgM( 交联有利 于特异的低亲和性B细胞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 原产生免疫应答。在补体研究的某些方面也涉及天然自身抗体的相关 内容,补体系统对产生NAA的B-1(CDS+) B细胞有阳性选择作用, *RI儿肚缺陷的*企人小鼠腹膜*m飞细胞群减少:低表达的抗原 需要补体的协同以便同源性B细胞识别,并使B细胞扩增或得到阳 性选择;补体受体的另一作用是把抗原固定于淋巴组织的滤泡树突状 细胞(FDC),而利于抗原的加工和呈递;结合了原始蛋白抗原的 iC3ba3dg降低了受体对抗原的亲和性所决定的细胞活化的阈值,导 致B细胞体细胞突变的较早发生和VDJ重排中的突变频率的增加, 因而在抗体的亲和性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SLE患者B细胞 -3- 第四军医大学博土学位论文 hCRI和 hCRZ表达水平降低相似,SLE MRL/lpr ’J’鼠补体表达进行性 降低并且发生较早,这表明补体系统与病理性免疫应答同样存在密切 联系。 EBV通过与CDZI结合感染人B细胞,并可引起免疫球蛋白ug) 产生,而且主要发生在EBV合成胞膜糖蛋白的溶细胞期,这提示EBV 引起Ig的产生可能是通过蛋白调节途径完成的,但目前还未有相关 研究的报道。现己证实mVPP35O通过与m21结合可诱导B细胞增 殖以及几-6的产生。Daha等研究发现抗m 抗体和PWh一起可以通 过激活m 刺激B细胞产生IgG、IgM和IgA,表明补体系统参与了抗 体产生的调节。 因而对影响人B细胞产生NAA的因素的研究,对于了解体内NAA 的免疫调节网络有重要意义。 我们首先检验了EBV蛋白能否诱导比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 采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卜 亮氨酸甲酯去除法去除单核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AET处 理绵羊红细胞的花环形成分离法去除T细胞以收获B细胞。紫外线 (UV)照射使 EBV DNA变性以检验 EBV蛋白的生物活性,以 UV灭活 的EBV刺激培养的B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CD3、CD4 和* 的表达,ELISA法检狈培养上清中 Ito hoG和 ItoM,AK auo Ah IQG和IQ*以及IL一4、IL一6、IL一8、TNF一a。实验结果表明:l、细 胞培养14天时,未检测到T细胞,CDSB细胞占43%;28天时CDS+B 细胞占47儿2、第18天以后各时间组ig IgG和IgM OD值升高,与 第18天以前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热灭活EBV各时间组 IP IPG和IP* OD 值无显著变化(P>0.05)。3、第18天以后各时间 组AK auto Ah I吵 OD值升高,与第18天以前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4-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P<0.05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R3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俭;两种不同制备酶标记结合物方法的比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虞伟,廖建辉,葛存旺,顾宁,武建国;胶体金纳米粒子及其蛋白标记物在电场中的泳动行为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9期
3 刘建,彭东信,刘晓晴,朱朝霞,车东媛,赵时宇;双黄连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大鼠肺组织中PDGF-BB影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边倩茹,王玉珠,张玉梅,王以红,卢秀云,张晨,周蕾,张燕;HCG滴金免疫测定法试剂的研制及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0年03期
5 常立峻,李振勇,朱德华;ELISA定量检测Ⅳ型胶原方法的建立[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3年02期
6 王玉金,王玉珠,杨书豪,杨艳艳,边倩茹,张玉梅,卢秀云,张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3年03期
7 李华,俞建昆,洪超,龙润乡,翟友刚,徐琼芳,崔萍芳,丁雪凤,谢忠平;残余牛血清蛋白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5年02期
8 应希堂;姜淑华;李振甲;唐宝军;;第五代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及有关问题探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5年04期
9 王成敏;唐宝军;李振甲;;C-肽双标记液相IRMA方法的实验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6年04期
10 刘丽萍,李雷,张爱芳,容仕霖,刘杰;运动状态下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阳;小鼠睾丸足细胞体外诱导成熟T淋巴细胞凋亡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2 吴建春;青藤碱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作用及免疫学机理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3 寇志华;钩端螺旋体保守性抗原与疫苗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唐玲;银屑病患者朗格汉斯细胞异常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5 覃林花;趋化因子与共刺激分子联合基因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6 柯重伟;四环素调控系统控制白喉毒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融合基因治疗胃癌的基因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7 杨传标;连黛胶囊治疗胃肠肿瘤临床疗效观察与分子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刘振华;基于树突状细胞途径的多发性骨髓瘤CTLs诱导及其免疫生物学特征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9 乔传玲;表达禽流感病毒HA-NA、HA-NP及NP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10 李引乾;硒对山羊妊娠调节的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林;sVEGF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RF治疗术后变化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2 梁雄;广西地区肝癌高发家族HLA-A2与HCC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3 袁振刚;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树突状细胞介导的特异性抗瘤活性的体外诱导[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许卫东;抗人血小板第4因子单克隆抗体(SZ-95)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王万山;FMMU白化豚鼠免疫学特性及作为感染性疾病模型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6 郑峰;重组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V_79细胞中的稳定表达及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7 马勇江;CD58对妊娠早期山羊子宫局部细胞因子的调节及其与EPF关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孙学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的鉴定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9 贾震虎;实验性免疫应激对雏鸡免疫抑制机理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10 柴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免疫逃逸与防治[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
2663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66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