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REV3基因在MNNG诱发的非定标突变中的作用及其转录水平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1:36
【摘要】: 化学致癌物可以引起DNA损伤或非DNA损伤效应(外遗传效应),前者如果没有被正确修复,则有可能通过跨损伤合成途径形成定标突变。非定标突变是指发生在非损伤DNA部位的突变,有可能被DNA损伤或非DNA损伤效应所诱发。 当暴露于环境因子时(比如紫外线辐射),大肠杆菌会激活SOS反应,,从而产生损伤耐受,但其后果之一是引起非定标突变,而DNA聚合酶Ⅳ、Ⅴ均参与了SOS诱发的非定标突变。DNA聚合酶Ⅳ主要引起非定标-1移码突变,DNA聚合酶Ⅴ则需要RecA*蛋白与SSB的协同,引起的非定标突变的突变谱以颠换为主(占53%)。单核苷酸置换与一个碱基缺失的比例为1:2。但是,真核生物中非定标突变的发生机制还不清楚。 我们实验室近年的工作对哺乳细胞非定标突变机制的研究初步表明,细胞在受低剂量MNNG攻击后的早期,首先发生外遗传的改变,包括45KD与62KD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升高、JNK/SAPK通路的激活、cAMP-PKA-CREB通路的激活以及NF-κB的激活。同时在产生非定标突变的细胞中检测到基因表达的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受MNNG攻击后DNA复制保真度下降、DNA聚合酶酶谱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推测,哺乳细胞中低保真度的跨损伤DNA聚合酶可能参与了MNNG诱导的哺乳 细胞非定标突变。初步认为,MNNG诱发非定标突变的形成是继有关细 胞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后,导致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并引起DNA聚合酶 酶谱表达的改变,最终使DNA复制保真度下降,从而使突变发生在未损 伤的DNA模板上。但是,哺乳细胞中是哪种跨损伤DNA聚合酶参与了 非定标突变还不是很清楚。本实验对人DNA聚合酶<催化亚基的编码基 因REV3在非定标突变形成中的作用及其转录水平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研 究。 结果表明,低剂量MN’NG攻击人羊膜上皮培养细胞(FL)会引起REV3 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上调,并具有时相性变化,其表达水平分别在MNNG 处理后1二小时与24小时较对照提高1.刀倍与1石5倍O<0刀匀。这种表 达变化与我们实验室发现的MN’NG诱发的非定标突变形成的时相是基本 一致的。进一步的非定标突变分析显示,REV3基因功能被反义阻断的细 胞具有极显著的抗非定标突变的作用。在REV3基因被反义阻断的 FL-REV3”细胞中,pG诱发的非定标突变频率极显著地从27.4 X10”4 下降到4刀X10-4印<0刀1人恢复到自发突变的水平。WesteX印迹证实 了FLREV3细胞中REV3基因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反义阻断。从而首次证 实,DNA聚合酶二参与了哺乳细胞非定标突变的形成。 如前所述,低剂量MNNG会引起哺乳细胞早期的某些外遗传改变, 激活转录因子CREB、AP-l以及NF-h。本实验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 示,人REV3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上述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因此,我们 推测,MN’NG引起的有些转录因子的激活导致REV3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 上调。而REV3基因的激活,导致人DNA聚合酶二参与非定标突变的形 成。本实验结合计算机染色体步移技术、报告基因以及瞬时转染分析, 首次克隆了人REV3基因启动子,并研究了其对MN’NG的反应。结果表 明,在细胞受到MNNO攻击后24小时,与基础表达相比,REV3基因的 3 启动子强度极显著地增强了。进一步的REV3基因启动子缺失体分析结果 表明,REV3基因启动子对MN’NG的反应元件区域存在于位于REV3基因 上游-404~102核昔酸之间upGL3卫582重组子的20if位与2314位 Sma酶切位点之(e),而仅含有单独的CREB元件还不足以激活REV3 基因的表达,需要数个转录因子的共同调控。 综合上述研究表明,在MNNG诱发的哺乳细胞非定标突变形成过程 中,早期的外遗传改变可以最终激活人DNA聚合酶<的催化亚基编码基 因REV3的表达,从而募集低保真度的DNA聚合酶二参与形成非定标突 变。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346
本文编号:2671808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3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任泽舫!518020深圳市,庄志雄!518020深圳市,张锦周!518020深圳市,黄海雄!518020深圳市,黄钰!518020深圳市,张丙尧!518020深圳市;镍诱导pSP189质粒的非定标性突变及其与DNA损伤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月球;DNA聚合酶κ和DNA聚合酶η在烷化剂MNNG引起的非定标突变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3年
2 郝利华;穿梭质粒pSP189/哺乳动物Vero细胞诱变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71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6718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